APP下载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辨性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1-09-10李丹凤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女孩思维能力笔者

李丹凤

摘要:审辨性思维能力即思维品质的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学生的审辨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批判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生成新的观点。审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观察,比较不同的文本内容,进而促成学生分析,推断,归纳,建构文本的主题意义。

初中英语中有不少阅读文本为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或电影情节。此类阅读文本凭借其文本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丰富性,线索的连贯性等特点,是训练学生审辨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素材。在此类的文本阅读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不同的任务,使学生对故事类的阅读文本有更为丰富的认知,同时也激发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展开更多的对比和反思。笔者通过几次此类阅读文本的课堂教学实践,基于此文本的特点和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优化了教学策略,巧设问题链调动学生参与文本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将以仁爱英语The Sound of Music ,The Little Match Girl,为例,浅谈故事性阅读文本中如何培养学生审辨性思维能力。

一、巧用人物关系链,分析人物性格,观察人物关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审辨性思维能力,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

案例1 :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 文本阅读 The Sound of Music

在快速阅读中,笔者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分享文本的信息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梳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关系及主要情节。同时通过文本人物性格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提高学生鉴赏故事性阅读文本的能力。以下是学生对人物关系链的认知:

The movie is about Maria from Austria. She went to the Von Trapp family and took care of seven Children.Mrs Von Trapp died .The Von Trapp family were sad before Maria came. The children always cried and shouted . The father felt lonely and often became angry with the children.

在學生提炼出人物关系链后,笔者巧设诱思问题,引导学生探寻矛盾冲突点。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期待促进学生的审辨性思维能力。

问题1: Why were the Von Trapp family sad before Maria came?

问题2: Why was the father angry with the Children?

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对电影里的人物关系,性格有了基本的认识。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探索文本主题的重要线索。因此,利用课堂文本的阅读笔者和学生共享时间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

Maria taught the children to sing lively songs and perform short, funny plays to cheer them up. The father was almost mad at first but the smiling faces of his children made him happy again.

通过此文本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去分析Maria的性格特点,并开始整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审辨性思维品质和学习生成能力的发展。而创设具有推理性和演绎性的问题是把学生的审辨性思维能力推向高阶的策略之一。针对此探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of Maria?问题2:How did Maria cheer the children up?

问题3 :What changed the Von Trapp family?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对人物关系链,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丰富的了解,同时也深化了解了文本的主题意义。笔者还布置了学生课后通过思维导图各自梳理此篇文本的人物关系链,人物的行为语言,情节的发展以及以此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审辨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促进学生挖掘和深化文本主题

案例2 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 The Little Match Girl

英语阅读课中巧用问题链的设计,可以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文本的人物产生共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基于文本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与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并通过迁移,创造等超越文本的活动,促进学生挖掘和深化文本的主题。笔者将以仁爱英语 八年级上册 The Little Match Girl 为例,浅谈问题链设计对培养学生审辨思维能力的帮助。

活动1:提取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帮学生明确问题情境。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文本之一。笔者先和学生明确了此阅读文本可以从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去梳理脉络。学生对文本的结局,即小女孩死于新年的早晨都很熟悉。因此怎么设计问题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代入感尤为重要。笔者设计了5w的问题,即when, who, where, what 和weather的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文本的背景信息。而What was the girl doing in the street?和Why did the little girl sell matches in a low voice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一下子帮学生明确了问题的情境,即一步步找出导致小女孩悲惨结局的原因。而学生通过文本的情境,也梳理出了小女孩在除夕之夜,又冷又饿,不能回家,在街上卖火柴的相关背景信息,且极好的铺垫了问题的进一步发生。而笔者通过第三个问题why was the girl afraid to go home? 再一次引导学生明确了问题的情境,即小女孩害怕回家父亲会打她。

活动2:围绕问题的关键信息设问,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

分析问题的实质是深度理解问题的阶段,是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也是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的问题解决,笔者对问题进行了归类化简。先引导学生列出了 与问题相关的已知信息并帮助学生围绕文本信息,分析文本中导致问题形成的原因。笔者先让学生把划线部分补充完整The girl lit              matches in total(总共)and she saw         ,           ,            and            . 学生可以从文本中很快的回答这个问题。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去深刻理解并分析问题的关键要素。Why did the little girl see these things? How did she feel? 学生在此环节中通过代入,产生了极大的共情,并能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关键。看到火炉是因为很冷,渴望温暖。看到火鸡是因为饥饿。看到圣诞树是因为孤独。此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得到了深化,对问题的情境也能清楚地识别。而笔者此时又再一次回归文本,仔细推敲文本中导致小女孩悲惨结局的关键要素,深挖了文本的内涵。当火柴灭了,火炉,火鸡,圣诞树都不见了。小女孩又点了一个火柴,这时她看到了奶奶。“Grandma”cried the little girl. “Take me with you.”笔者引导学生去思考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cry ? How did the little girl feel when she cried? 此時文本的解读达到了高潮,学生也踊跃发言。他们似乎感同身受,理解了小女孩的绝望和悲哀。

活动3:跳出文本,从旁观者的视角分析文本的主题。

小女孩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穷苦人民饥寒交迫,命运悲惨,社会黑暗。而对比当代学生,和谐的社会环境,富足的生活,一切来之不易。当珍惜,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结语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应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师通过巧用人物关系链和巧妙设计问题链,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养成审辨性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帮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而逻辑结构清楚地人物关系链和问题链,对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培养了学生发现文本主题意义的能力。

猜你喜欢

小女孩思维能力笔者
大扫除
可爱的小女孩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女孩的三、六、九
穿格子裙的小女孩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