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

2021-09-10王琳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2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

王琳

摘要: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从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维系金融系统稳定、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但两者在各自发展和运用的历程中,往往会对金融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唯有将两者进行高效协同,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才能更好的促进金融市场稳健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系统性金融风险;双支柱调控架构

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前的20多年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市场经济价格的稳定,促进经济体长期稳定增值,以此来维系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而所历经的金融危机表明,合意的低通货膨胀无法从根本上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加之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政策所形成的宏观金融管理架构,对整个经济市场的整治和管理发挥不出实质作用。历经多次实践经历和经验总结后,国际组织和各国的监管当局意识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者协同的重要性。因此,若想促进金融市场健康、长久的发展,必须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高度协同,互相考虑彼此影响,协调确定政策力度。

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相关概念

1.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是指银行金融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措施、方针和政策的总称[6]。货币政策可以根据国家不同的发展时期,立足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而采取紧缩或宽松等不同的政策,从而达到维持物价稳定、扩大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目的。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2宏观审慎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采用审慎工作,辅以相关的经济政策,对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治理。自从经历了20世纪70年和80年代的通货膨胀后,众多发达国家将维系通货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的,而维系金融稳定则是宏观审慎政策的首要任务,防止金融系统风险危及整个经济系统则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目标。

2.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运用中产生的问题

2.1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上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球,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往往会出现金融不稳定甚至金融危机等现象,并且在发生的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或破裂。但关于如何将损失降至到最小,并对资产价格泡沫实行最优处理,目前我国尚未得出相对统一的最佳方案。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处理和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方法主要分为“事前管理”和“事后清理”两大类[3]。“事前管理”指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之前或者前期,货币政策一般采取逆周期的管理方式,对恶性增长的资产价格实行高效的抑制,预防通货膨胀的发生。但是,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事前管理”会影响到经济市场的总体需求,当资产价格泡沫破裂時,会带来相应的估值风险和宏观风险,两者会在金融加速器的机制下形成恶性循环[2]。而“事后管理”是指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上涨不做过多的反应,直到资产价格的恶性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市场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以及影响到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当资产价格泡沫破裂时,国家应当调整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和补救。但“事后管理”措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准确和全面的识别具有一定难度;其次,总是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有所识别,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中央银行难以在合适的时机采取恰当的举措对资产价格进行调整;再者,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范围涉及到整个市场经济,不仅仅对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对市场上其他主体产生相应的影响。

由此可见,对资产价格泡沫无论采取“事前管理”还是“事后清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唯有中央银行加强与审慎监督机构的高度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通过充分利用彼此的有效信息和自身优势,才能从整体上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最优处理。

2.2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机制

资产政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不单单局限于如何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所带来的利率变化也会影响各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认识和规避、管控能力,更会影响到资产负债端的投资组合,因此,资产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它涉及到经济市场的全方面。

当然,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并非是中性的。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尤其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融资的影响。从理论上看,货币政策可以对信贷周期产生控制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具有不同步性,导致货币政策难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1]。一旦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上涨,两者将会增加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并加剧金融风险的聚集度,甚至造成整个经济市场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不能单单依靠货币政策来维系金融稳定,必须依靠另一个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才能更好地限制资产价格,并对信贷融资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2.3微观审慎政策暴露的缺陷

审慎政策分为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一个只需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另一个则需确保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转,存在着“个体”和“整体”的区别。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往往只注重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维稳运行,但金融机构的个体非理智行为也会影响到整体的运营状况。当单个金融机构的非理性行为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助长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以“积少成多”的角度来看,个体风险最终会汇聚整个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

3.构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机制

3.1拓展宏观审慎监管范围,强化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

一是不断拓展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范围,完善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各类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着重关注“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遏制通道业务、理财业务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业务的野蛮扩张行为,并将其纳入金融监管的重点监测对象[5]。二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属于高杠杆类型的行业,在金融市场的助推下极易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因此中央银行必须完善房地产贷款监管体系,逆周期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结构,对房地产贷款金额总量、贷款规模和贷款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并建立相应的房地产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可将规模较大、系统重要性特征强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断顺应科技金融的发展潮流,充分挖掘和运用前沿的信息科技技术,不断弥补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监管空白,建立和健全行业监管架构,平衡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同时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从整体上提升风险防范和监管能力。

3.2科学认知双支柱调控框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

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双支柱的调控框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度和协调度。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异同持以正确的认知态度,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架构,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的改革,发挥金融价格杠杆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引入更多的金融项目、金融主体、金融机构、金融设施和金融技术,并将其纳入宏观审慎政策。不断健全货币政策的调控和传导机制,发展和完善跨国融资宏观审慎政策,推动跨境资本平稳流动。以双支柱的调控框架作为金融系统的维稳工具,不断促进货币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3.3高度维系金融科技和金融監管之间的平衡

伴随着金融科技和智能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业态也日趋多元化和丰富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金融监管内容复杂化。金融科技为金融市场注入了众多新鲜血液,也为金融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金融科技时代,可将金融科技应用到金融监管中,不断为提升监管效率、创新监管方法提供新出路。为顺应信息化时代变革的需要,缓解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两者的矛盾,必须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监管体系,以此实现实时、全方位的动态监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针对经济发展周期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而宏观审慎政策针对金融周期产生影响,两种政策的协同度取决于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同步性和一致性[4]。因此,两种周期和两个目标需要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共同作用,货币政策针对经济周期发挥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周期产生作用,两者政策只有达到高度协调,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一致度,以此从整体上稳定金融市场,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德鲁·霍尔丹,王胜邦.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J].银行家,2014(08):76-80.

[2]郭子睿,张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使用[J].经济学家,2017,000(005):68-75.

[3]闫先东,张鹏辉,YAN,等.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J].金融论坛,2017,04(v.22;No.256):32-43.

[4]王佳."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中国金融 .(2018):34-36.

[5]王培华,王胜."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中国金融 .(2019):34-35.

[6]严佳佳,林宇星,黄志刚.资本账户开放视角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研究[J].亚太经济,2020(1).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与居民杠杆率攀升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分析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货币政策对煤炭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