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西施》中勾践角色的演唱风格特征及表演定位研究

2021-09-10武佳伟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2期
关键词:西施演唱歌剧

武佳伟

摘要: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君主,他卧薪尝胆的故事已传为佳话。国家大剧院2009年以越王勾践为男主人公推出了原创歌剧《西施》,本文以越王勾践在剧中角色的演唱风格特征及表演定位入手,浅析歌剧《西施》中的中国美。

关键词:歌剧《西施》;勾践;演唱

一、歌剧《西施》的剧本创作

歌剧西施的脚本作者是中国著名的编剧邹静之先生。阅读邹静之先生的人物经历不难发现邹静之先生的阅历丰富,这也是他能够创作出这么多脍炙人口作品的编剧来源。早年间邹静之先生在农村插队、务农,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邹静之还不忘演戏,可以见得邹静之对于戏剧的热爱。他做过泥瓦匠,做过沙发,还抄过水表。但真正开始他的写作生涯的是1982年他写的第一篇稿子《盖侠其人》,由此开始了邹静之的文学之路。此后,他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开始了自己专业学习写作与创作的学生时代。毕业后,他陆续在几大杂志社当过编辑。1998年,以《琉璃厂传奇》开始了自己的编剧生涯。其创作领域广泛,曾创作过诗歌作品《大荒》、诗集《幡》,在散文作品领域,其成果丰富,创作作品包括散文《美人与匾》、《酒话》、《一地景象》、《风中沙粒》、《神秘的汁液》、《知青咸淡录》,小说《骑马上街的三哥》、《十八岁》、《九栋》,电影《平原枪声》、《一代宗师》、《大唐玄奘》等,电视剧剧本《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歌剧《夜宴》《西施》《我爱桃花》《赵氏孤儿》等。在其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尤其以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闻名于世。歌剧《西施》是邹静之写的第二部歌剧作品,第一部是《夜宴》。歌剧西施采用西洋大歌剧的形式,将一段传奇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

西施的故事是家喻户晓,但对于西施的结局,从古至今有不少种对于西施的死的猜测。歌剧《西施》剧作家邹静之先生所采用的是在越国军队攻入吴国宫殿的时候,越后同文种一起到宫殿中找到了西施,而西施本以为是要回到祖国,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杀机。最后越后同文种一起将西施沉入湖底。在歌剧的最后结尾处,越后同文种一起将西施残忍的沉入了江底。之所以采用这个结局,无外乎是将歌剧《西施》的悲劇情节更加的深入观众们的内心。

二、歌剧《西施》中勾践的形象塑造

越王勾践——男高音,歌剧《西施》首演时是由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所饰演的。越王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历史上有名“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在整部歌剧作品当中,越王勾践是最具正面色彩的人物。在战败之后,他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将战败的痛苦默默地承受了下来。在歌剧的一开始便是越国百姓呼唤自己的君王勾践的场景,从此场景我们可以看出越国的百姓虽然饱受着国家灭亡的悲惨状态,但是他们依然在呼唤自己的君王,体现了百姓对于越王勾践的信心。紧接着吴王夫差出场,吴王夫差要求越王勾践当着自己百姓的面,踩着越王勾践下马,将越王勾践羞辱了一番。这是何等的痛苦,越王勾践只能服从。在越王勾践被释放回越国之后,越王勾践将自己三年来所受的折磨埋藏在心底,他忍着痛苦与越国百姓一起重建自己的国家。他要求所有的大臣像他自己一样,投入到生产劳作之中。每日,为了提醒自己不忘战败的耻辱,他将猪的苦胆挂在自己的床前,每日舔食三次。同时,重用有识之士,体桖黎民百姓。他将西施、郑旦进献给吴王夫差,让吴王夫差整日沉浸在花天酒地当中。在越国军事实力强大之后,他出兵吴国,杀夫差,灭吴国,完成复仇大业。只是,在最终攻入吴国的时候,他忘记了西施,忘记了郑旦,导致西施的惨死,留下了一段悲剧。

歌剧《西施》中勾践这一角色在剧作家邹静之的笔下刻画出的形象是一个能屈能伸,能忍受世间各种痛苦的角色,具有传奇性的色彩,但同样又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特别是在剧末复仇计划得逞之后沉浸在喜悦之中,而忘记了西施对于整个国家的付出,最终导致西施被人杀害。

越王勾践本是一国之主,享受国民爱戴的君王,由于自己的军事远见不足,导致越国的兵败,因此开始了受奴役压迫的牢狱生活。而吴王夫差借此机会羞辱了越王勾践三年,到第三年的末期,觉得越王勾践已无威胁可言,将其放回越国,而越国的百姓早已在等待着自己的君王回家。此时的勾践内心有的不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更多的是复兴祖国的踌躇满志。但此时的越国已是上下齐心,统治阶级与普通的民众都将埋在心底的积极性拿了出来,共同为越国的发展出力,越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公元前482年,越国趁吴国出兵黄池之会时,攻打吴国,吴国大败,趁此机会越王勾践听取了大臣的建议与吴国议和。越王勾践二十四年最终攻入吴国,使吴国大败。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越王勾践的变化,从开始的对大臣建议的不屑一顾到最后的重用有才有智谋的忠臣,这一过程中勾践自身的形象就是从执迷不悟到采纳各家意见的变化,从这一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越王勾践的一生不惧失败与耻辱,敢于拼搏,勇于承担。

三、勾践角色的声音定位

歌剧《西施》中,勾践这一角色的声部定位是男高音,偏戏剧与抒情男高音。在歌剧《西施》的首演时,勾践这一角色是由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所饰演的。在剧组中,担任越王勾践这一角色的还有魏松、张英席等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由于越王勾践的传奇色彩,再加上卧薪尝胆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越王勾践的声部定位是男高音是很合理。纵观歌剧史上,男高音一般都出演的是国王、王子等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歌剧《西施》的创作过程当中,作曲家雷蕾也遵循了这一历史性的规律,将越王勾践的这一角色设计为男高音。

戴玉强老师的声音音色是偏抒情、戏剧男高音,与歌剧《西施》中越王勾践的这一角色相吻合。在歌剧的排演过程中,戴玉强老师丰富的情感表达与高大威猛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歌剧《西施》中勾践角色的表演要求

歌剧《西施》中,越王勾践这一角色的唱段都是旋律起伏较大、吸引观众的唱段,特别是几首旋律优美的咏叹调。在歌剧的开始到最终的结束,越王勾践咏叹调《风吹的草籽》中的主题旋律反复出现多次。

在歌剧《西施》的一开始,越王勾践的出场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他身穿破布烂衣,一脸脏兮兮的样子,给观众以视觉冲击。歌唱家在表现这一角色时,要充分将勾践阶下囚的形象理解透,他是越国的君王,肩负着复兴越国的重担,而他此时还受吴王夫差的奴役,内心的纠葛要在歌剧的第一幕充分的表演出来。在歌剧的第一幕唱段《我宁愿去死》中,吴王要求踩着越王勾践下马,越王勾践虽然是受吴王夫差的奴役,但他是一位君王,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不不愿意让夫差得逞,况且此时还当着自己的百姓的面,他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就这样被侮辱。越后与文种让越王勾践记住自己复兴祖国的大计,要忍一时,这样越王勾践就可以回到越国,重振越国。十年复兴,这才只是第一步,越王勾践为自己臣民,为自己的国家,更为了要灭掉眼前这嚣张跋扈的吴王夫差,所以他忍了。在表演此段唱段时,一定要将越王勾践这么多的内心戏充分的表演出来,这样才能与最后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完成复兴大业时作对比,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戏剧冲突。

歌剧《西施》的第二幕,一开场就是越王勾践手持越王剑,在自己的寝宫唱起了自己的忧虑。咏叹调《越王剑》是越王勾践在回到越国后,整日为国家建设日夜操劳之时的缩影。编剧邹静之把这首咏叹调的歌词与越王勾践的内心独白相结合,他将越王勾践所遭受的这些屈辱的故事比作自己的影子,整日跟着自己的身后。这充分表现出越王勾践对于屈辱历史的铭记,他要将这些屈辱的历史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在表演这首咏叹调时,一定要将越王勾践的这种国家危难之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来。

第二幕是整部歌剧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幕中主要交代了这几件事情,一是越王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实现自己雄心大业的时候到了,但自己所遭受过的磨难整日让自己难以入眠。卧薪尝胆不是一般的意志力所能承受的,但越王勾践有信心,他同自己的国民要一道实现国家的复興。第二件事就是西施要离开越国去往吴国,在离别的时刻,越王勾践,越后,西施,郑旦,文种,范蠡,表现了自己对于西施与郑旦拜别的看法。越王勾践在唱段中表露出对于西施与郑旦的不舍,从他的内心来看,他是很难割舍下西施与郑旦这样的美人,但他为了国家,他又不得不去割舍下这段感情。这种内心世界在演员演唱五重唱《我不能忍受》时,一定要表现准确无误。

歌剧《西施》的第三幕第一场中,越王勾践没有出场,当越王勾践再次出场之时,郑旦已经惨死在吴国大臣伍子胥的剑下,同样伍子胥也被吴王夫差赐死。西施完成了对于越王勾践的承诺,复仇的时机已经来到。《复仇之歌》是越国的将士们在得知吴国大臣伍子胥的死讯之后,纷纷表露出自己内心的喜悦。音乐是进行曲风格,越王勾践在得知伍子胥的死后,来到了众将士的面前。越国的复仇时机已经成熟,请所有的将士准备奔赴吴国,完成复仇大业。越王勾践在这段唱词中,表现出自己对于十年屈辱的刻骨铭心,在即将踏上征程之时,众将士要将这十年的屈辱化作驰骋疆场的动力。在表现《复仇之歌》越王勾践的唱段之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越王勾践此时的内心世界。虽然越国此时还没有完成复仇大业,但种种迹象表面,越国复仇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战胜吴国的实力也已经具备。所以人的心都是呈现上升的状态的,越王勾践更是比所有人都期盼着这场胜利。

他需要将自己所受过的耻辱以及这十年来对于耻辱的回忆统统的发泄出来。在《复仇之歌》之后,紧接着就是《越后的咏叹》。越后感觉到越国击败吴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之后,她担心自己的王后位置不保,就询问越王勾践,在越国获胜之后,西施该如何处置。在得知越王勾践要将西施列为越国的王后之后,越后的内心十分恐慌。虽然她已经料到了这个结果,但她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还是很恐慌。越王勾践此时还是一个重感情的君王,他想将西施列为王后的想法是对西施最好的回报。越后在越王勾践率兵打仗的日子里,整日惶恐不安,越国大臣文种得知了越后的想法之后,建议越后在越王勾践之前首先找到西施。在此处也为西施最后的死埋下了伏笔,第三幕闭。

第四幕,当越王勾践再次出场之时已经是在庆祝胜利了,越王勾践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在越国大臣范蠡询问越王勾践西施该如何安排的时候,越王勾践却差点忘记了西施这个人。在范蠡提醒之后,越国勾践告诉范蠡,如果找到西施就将他带走吧,以前说要让西施做越国王后的事情也只是一个玩笑罢了。此时的越王勾践与之前表现的形象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从一个知恩图报的真面形象一落千丈到一个只顾着胜利的小人形象。因此在最终一幕的演出时,歌唱家要表现出对于西施的忘恩负义,与此前对于西施的看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就能更好的体现出戏剧冲突。

参考文献:

[1]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 厦门,厦门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网络出版总库》2007年1月

[2]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 厦门,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年3月

[3]孙允文.作为戏剧的歌剧——歌剧<西施>首演观后[J] 中国音乐,2010年1月

[4]石惟正.中国歌剧的难点在哪里——从歌剧<西施>的演出说起 <J> 人民音乐,2010年7月

猜你喜欢

西施演唱歌剧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西施舌”的诱惑
《庄子说》(十三)
歌剧
东施效颦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