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园林动植物意象研究

2021-09-10黄蓉

今古文创 2021年12期
关键词:牡丹亭

【摘要】《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其以主旨之妙、人物之妙、心理刻画之妙、语言之妙成为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园林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其园内的动植物,通过比德的手法联系男女主人公的性情和品格,从而具有丰富的生命意味。

【关键词】《牡丹亭》;动植物意象;生命意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23-02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与同时代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并称“东西曲坛伟人”。汤显祖曾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①,因为《牡丹亭》是他一生性情的真实写照。

汤显祖少小成名,很有诗才,十三岁补诸生,二十一岁中举人。但因个性耿直,拒绝权臣张居正拉拢,致其连续落第。终至万历十一年始中进士,他已三十三岁。又因不随官场流俗,他一生仕途不顺。最后他对官场的龌龊再也忍受不了,在一五九八年春,上交辞呈,不待上级批准,就效仿陶渊明回到老家临川。他在老家城里构建玉茗堂,不久完成了《牡丹亭》创作。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難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1]

牡丹亭地处南安太守府的后花园内。园林内名花异草,有六七座亭台,一两架秋千,曲水流觞,太湖山石。园林中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通过比德手法,具有了与人物共同的生命意味。笔者将从园中动物(莺、燕)和植物(柳、梅、杜鹃、荼蘼、牡丹)来赏析它们丰富的意象美。

一、莺·燕

莺和燕子是南方地区常见的鸟,是春的使者。它们大都身形小巧,歌声清脆优美,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莺和燕子被古人认为是鸟类中爱情忠贞的典型。莺喜欢成双结对在林中飞行即“鹂必匹飞”,燕子一生也只有一个伴侣,一旦结合就不再另结新欢。中国古代婚恋习俗中有“黄鸟于飞”“莺俦燕侣”,常用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中国古代文人特别喜欢在文学创作中将莺和燕子联系起来,形成“莺”和“燕”的意象组合。他们侧重从听觉角度描写,如“莺歌燕语”“莺啼燕语”等。“莺”和“燕”的意象组合包含的思想意蕴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描写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一片热闹之景;二是“莺歌燕语”常惹起闺中女子相思之情;三是引起人对春天不同的感受,如伤春、惜春之情。

“莺”和“燕”的意象在《牡丹亭》中主要出现于《惊梦》《写真》《诘病》《冥判》。《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描写杜丽娘打扮艳丽到后花园赏春,看到了花开满园,成对儿莺燕,听到生生燕语,呖呖莺歌。但她却发出“园子委是观之不足,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楼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2]为何?因为春色恼人。杜丽娘看到满园姹紫嫣红却无人欣赏,只有断井颓垣。她不禁联想到了自己二八年华,空有青春美貌,却无折桂之夫,蟾宫之客,只能在深闺之中虚度青春。园林中的莺歌燕语,只会引起杜丽娘一片思春之情,但这份情却又无处寄托,最终只能去梦中寻找。

十四出《写真》,杜丽娘两次游园后,寝食悠悠,为春所伤,日益消瘦。春香劝解道:“这两度春游忒分晓,是禁不的燕抄莺闹。”杜丽娘第一次游园引发了春思,在梦中与柳梦梅缱绻,梦醒后如有所失,从此茶饭不思,想着旧梦重来。她一日遍撇下春香,再次游园,期待能与梦中情人相逢。这番努力终是枉然,情欲焦灼让杜丽娘形容消瘦,于是她自行描画行乐图并题诗一首。第十六出《诘病》,杜丽娘生病,杜夫人本以为是风寒暑湿,没想到病了半年未好,于是诘问春香。春香只能回答是相思病。杜夫人怪丫鬟带小姐游园,“大古是烟花惹事,莺燕成招,云月知情。”第二十三出《冥判》,杜丽娘鬼魂来到阴曹地府,胡判官查问她死因。原来杜丽娘慕色而亡,胡判官便要将她贬到“燕莺对”里去。但花神辩解杜丽娘是千金小姐,只是梦中犯罪,并和柳梦梅有姻缘。因此胡判官放了杜丽娘离开阴间,花神派花间四友(莺窥、燕猜、蜂媒、蝶采)由杜丽娘差遣,助她回后花园与柳梦梅相逢。总之,园林中的莺歌燕语热闹场景衬托出杜丽娘的形单影只和寂寞孤独,以乐景衬哀情,引发了杜丽娘对爱情的深刻向往,对梦中情人的相思。

二、柳·梅

“柳”“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植物意象。《牡丹亭》通过梦境将男女主人公联系,杜丽娘梦见书生折柳,柳梦梅梦见女子站在梅树下,因此柳生改名为柳梦梅,而杜丽娘要死后葬在梅根下。作品运用比德手法,赋予男女主角具备“柳”“梅”的一些特征。

“柳”音同“留”,常用来表达在送别时希望离别之人能留下的美好愿望。但纵观“柳”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蕴演变,会发现“柳”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主要有以下:一是作为离别时情感的寄托物;二是赞美男性阳刚之美,如“武昌柳”“五柳先生”;三是用来比拟女性之美,如“妾似武昌柳”;四是用来表达游子思乡、故国之思、征人思家的情感;五是蕴含悼亡和伤感等等。

“柳”在《牡丹亭》中象征柳梦梅阳刚的男性之美,作品塑造柳梦梅是一个外形如柳一般风度翩翩,品行如柳一般的坚忍不拔,性情如柳一般的温柔体贴的阳刚男子形象。柳梦梅原系唐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他不甘多年寒窗苦读却“寄口髯奴”,于是决然离开另寻出路。因没有路费进京赶考,柳梦梅敢于向钦差大人自荐,获得钱财。这是其坚韧的体现。当杜丽娘鬼魂告知柳梦梅真相,柳梦梅没有胆怯,敢于违背朝廷律令,与石道姑秘议,开棺救杜丽娘。这是其果敢的体现。杜宝认为柳梦梅是劫坟贼,女儿是色精,不承认两人婚姻,柳梦梅敢于针锋相对。在皇帝面前,柳梦梅为了婚姻敢于据理力争,并最终获得认可。这是其刚强的体现。柳梦梅的性格有阳刚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特别是与杜丽娘的交往。他在梦中见一位女子立于梅树下,便改名柳梦梅,后在梦中与杜丽娘欢好。他在梅花观拾得画像挂于墙壁,日夜呼唤,终唤来杜丽娘鬼魂,两人山盟海誓。他在挖开棺木救出杜丽娘后的精心照顾和百般体贴,这些都显示柳梦梅是一个阳刚而不失温柔的男子。

“梅”自古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岁寒三友之一。它一般开放在寒冷的冬天或早春并带有自然的芳香。梅花因傲雪凌霜的特性与人的品格高洁、坚贞不屈精神相契合,而被历代文人所钟爱和歌咏。

“梅”在《牡丹亭》象征杜丽娘清新脱俗之美,坚贞不屈的品格。杜丽娘二八年华,如梅花般美丽高洁,含苞待放。但封建社会礼教束缚着她,她的生命将如同残梅,半开而谢,最后她敢以生命为代价与封建礼教做抗争。

此外,“梅”在作品中的意象除了梅花还有梅子。梅子有收获、圆满的意味。《写真》,杜丽娘画行乐图,画自己手捻青梅,对垂杨风袅。《寻梦》,杜丽娘再次游园一眼看见一棵大梅树,喜爱“梅子磊磊可爱”,这梅“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着苦仁儿里撒圆” [4]。梅子是圆的,但果仁是苦的。“仁”一语双关,杜丽娘一个人看见结得圆圆的梅果,幽怨之情油然而生。她想同《摽有梅》中的女子一般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最终开花结果,获得圆满婚姻。

三、杜鹃·荼蘼·牡丹

《惊梦》杜丽娘第一次游园,看见“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3]杜鹃鸟鸣叫于暮春。荼蘼开放于晚春。《寻梦》,她第二次游园看见满地残红。可见,杜丽娘游园正值暮春时节。

李白有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杜鹃是一种鸟的名字,又名子规,相传是蜀国帝王杜宇的精魂所化。杜鹃也是一种花的名字,又名映山红,相传它的花色是由杜鹃啼血染成。杜鹃不管是作为花还是鸟都被中国古代文人寄予凄苦悲愁的意味。

宋代王淇有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荼蘼花是春天最后开的花,它开了就意味着春天结束。荼蘼花开常用来象征女子的青春或者爱情的逝去。

刘禹锡的《思黜南墅赏牡丹》中写:“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这赞美了牡丹美得自信,并不与百花争艳的高尚品格。关于牡丹的传说,最有名的与武则天相关。相传武则天曾令百花齐放,唯独牡丹不听从而被火烧,但牡丹在烈火中盛开。由此,牡丹有了“焦骨牡丹”之称。牡丹不仅具有国色天香之貌,还具有傲然不屈的风骨。

杜丽娘出身名门,自小受到的都是封建礼教。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杜丽娘不能迈出闺阁半步,只能看书和女工。即使她在房中睡午觉一会,衣服上绣了成双的花鸟都要受到母亲指责。但杜丽娘毕竟是少女,当塾师陈最良教她《关雎》,立刻点燃了她对青春、对爱情的憧憬。她敢违背家规偷偷游园,看到杜鹃、荼蘼和牡丹开了又很快的凋谢。她想到了自己青春何尝不是如花一样被遗弃。她只觉春色恼人。现实中她不能自由的追求青春、爱情,于是去梦中追寻。

她大胆地做了一场春梦,去寻找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梦醒后,她不甘心放弃理想,再次寻梦却不得。于是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即使她成为鬼魂也要大胆地爱。重生后,为了自己的婚姻得到认可,她敢于与父权、皇权抗争,向他们大胆地宣告:我不是鬼,我是人。

杜丽娘不想自己的青春如杜鹃、荼蘼一样凋谢无人问津。于是为了自由和爱情,杜丽娘如牡丹一般傲然不屈,敢于向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做出抗争。她的处境“展示了封建社会妇女共同经历的心理挫折及对人生幸福的憧憬。”[5]杜丽娘为情而死,死又复生的情节,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实际的。但她为理想的执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却值得学习。

注释:

①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引,《清暉阁批点牡丹亭还魂记》(明天启四年会稽张氏著坛校刻本),卷首。

参考文献:

[1][2][3][4]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5]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黄蓉,女,江西抚州人,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美学。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有感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牡丹亭》之化用唐诗现象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
评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