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州南北词的艺术特点分析

2021-09-10上官静姗林建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赣州市赣南赣州

上官静姗 林建平

摘要:赣州市被誉为“客家摇篮”,客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赣州南北词正是客家文化的艺术瑰宝,但流传至今活力不足,面临失传的困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当今中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发展现状等方面对赣州南北词进行研究。

关键词:赣州南北词;发展现状

前言:赣州南北词原名南北曲,是用赣州西南官话说唱的曲艺曲种,因其取材来源比较广泛,反映民众生活故事和生活细节,受到了民众的喜爱,在赣州市井、乡村广为流传。

一、赣州南北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一)历史沿革

赣州南北词的历史悠久,远在元代赣州便有北杂剧艺人的活动和足迹。这类曲艺艺术在当时民间勃然兴起,演出相当活跃,深受赣州人民的喜爱。

宋元时期,南北曲还在形成初期没有合套,通常以北方流行的曲调统称北曲;以南方流行的曲调统称为南曲。在宋元初期,因南北曲都有各自都鲜明特点和风格,加上宋、元南北分治,分道严格,一般北词不配南曲,南词也不配北曲,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人民交往受阻,南北合套就不太可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曲壁垒消除,南北合套成了定势,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唱南北词的艺人和艺术团体。到了元末,南北词艺人又吸收了南北两派戏曲的优点,因而一度出现了相当成熟的戏曲品种。同时,角色配置、演出形式、伴奏乐器都有了新的变化。

清道光中叶,南北词由南昌传到赣州,百余年来,逐渐流行于兴国、会昌等十几个县。在赣州,曲目曲调及演唱技巧、形式都有很大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曲目和剧目,还被赣剧、采茶戏以及江西省歌舞团学习并吸收运用。

解放后,为扶植和发展赣州南北词,赣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南北词艺人挖掘整理了大量传统曲目,1956年赣州市文化馆组织成立了赣州市南北词曲艺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培养了一大批新演员(特别是女演员),一些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也焕发了青春,和青年演员一起走乡串村,送戏上门,深受群众欢迎。逐渐把历史上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南北词搬上舞台,多次出席了全省会演,引起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重视。

文革时期,赣州南北词这支民间曲艺文化团队也难逃厄运,同样遭受了致命的摧残:烧剧本,毁曲谱、收缴乐器,致使大部分曲目、曲调失传,同时有部分曲目随着老艺人逝世而消亡,给发掘整理工作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迄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南北词,在漫长的岁月中是怎样延续下来的呢?因缺乏历史资料,故难以查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人民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才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发展现状

1.曾经风靡数年

曲艺是中华名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而赣州南北词是赣南人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作为章贡区本土方言剧种,南北词曾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风靡数百年,是当年章贡人家酒馆茶楼闲暇之余必听的戏曲。它能够营造轻松且自由的氛围,语言幽默,将民族特色旋律和客家方言进行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深深留在赣州市人民心里,留给后人的艺术价值也是无法估量。

2.艺人年逾古稀

而现如今南北词艺人每年都在减少,平均年龄也在70岁,老一代南北词艺人大多数已过世,解放初曾在市南北词曲艺团的演员们现在也已经年逾古稀,他们都多年未唱,许多相关剧团在特殊年代的解散而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积极的传承,以至于流传至今能够同时操着赣州本土方言为自己的演唱做伴奏的民间艺人几乎已经屈指可数。同时音乐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群众自发的活动也越来越少,表演人才青黄不接,一些优秀的赣州南北词及客家文化正逐渐流失。

3.组织恢复排练

为了传承和发展赣州南北词,赣南师范大学杨吉慧副教授与赣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刘长龄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将这些赣州南北词老艺人组织起来,重新收集整理赣州南北词曲目,并恢复排练传统曲目。有些老艺人虽然行动不方便,但每周至少会集中排练1次,能深切感受到这些老艺人却对南北词的积极与热爱。

4.走向赣州南北词

笔者有幸分别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两次随赣南师范大学杨吉慧副教授、林建平副教授在赣州非遗研究院与众多赣州南北词老艺术家和传承人共同演绎多首赣州南北词经典作品,并合作完成央视《见证》栏目有关赣州南北词的影像录制。笔者亲身经历后,对民间音乐缺乏认识到真正体会到民间音乐是瑰宝,是值得学院派深究的音乐。民间音乐绝不是单纯以谱面上简单的音符、装饰音等演奏记号就能演奏出其独特的风格及韵味。

5.相关专家采访

2020年10月28日。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教授在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会议室展开了学术讲座,讲座结束后,笔者请教孙晓辉教授关于赣州南北词的思考及研究,孙教授提出意见指出方向并称赣州南北词值得深究与传承。

2020年11月,跟随杨吉慧副教授及刘长龄馆长拜访袁大位老师了解南北词,他称赣州南北词在过去只在宋城内,所以,它是赣州章贡区南北词,我们赣南人更不能丢失属于我们的文化——“赣州市章贡区南北词”,它应当走向未来!走进音乐厅!走向央视!向中国人展示专属于我们赣南人的赣州南北词音乐。

2021年3月31日,央视《见证》栏目组来到我校做赣州南北词专题访谈。音乐学院副院长、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肖艳平、赣州南北词传承人尹根英以及赣州南北词研究所研究员杨吉慧等相关人员接受了采访。

肖艳平指出,由于缺少传播平台和传承机制,赣州南北词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面臨失传的困境。他强调,中心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研究理念,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加大力气抢救与挖掘赣州南北词音乐文化,让更多学子会唱会演赣州南北词音乐,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得到传承。

谈到研究的初衷,杨吉慧说到:“老艺人们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对年轻一辈文艺工作者来具有重要激励意义。他们没有人组织,完全是自发的每周排练。赣州南北词有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韵味,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下去。”她还表示,“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更早地让学生跟随老艺人们学习,以至于部分即兴的技巧因老艺人的离世而失传。中心将努力恢复传统曲目,尽快让南北词音乐重返文化街区。”

看到学校师生对赣州南北词的重视,尹根英等赣州南北词老一辈传承人们表示,“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接班人,我们都感到很欣慰。感谢赣南师范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让我们看到了赣州南北词到希望,相信经过亲身传唱他们一定会比我们演绎地更好!”

“艺术研究,绽放光辉”,这是《见证》栏目组对中心保护传承赣州南北词文化举措的高度评价。

6.推向央视高度

在2021年1月14日,央视《见证》记录片栏目组一行在赣州拍摄,得知赣州目前还保留赣州南北词这样一脉戏曲瑰宝,在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的首席专家刘长龄的安排下,邀请南北词戏曲传承队伍也参与到拍摄中。很高兴此行将赣州南北词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央视的新高度。

7.走进大学校园

3月31日,赣南师范大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成立赣州南北词研究所揭牌仪式在音乐学院举行,中央电视台十二套《见证》栏目组全程记录了揭牌仪式。最后,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现场演绎了赣州南北词曲目《天官赐福》并与老艺人们合作完成了《王婆骂鸡》等代表性作品。当日,老艺人看到我校师生现场表演后,感慨地说:“赣州南北词终于又活过来了!看到传统艺术后继有人,我们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民间传统艺术不能丢,要传承下去。”这是南北词老艺人发自内心并一直在坚持的事。赣州南北词是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应该对其传承、创新以及发展。可见对优秀客家文化进行传承,是我们中华儿女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重任。

二、赣州南北词的艺术特点

(一)赣州南北词的演出标志

1.戏箱

赣州南北词最大的演出组织标志以戏箱最为突出,即每一个演出组织都会配备一份担盛乐器和用具的箱子,并为其取有名称,如“七月轩”,后来的“月韵轩”和“聚月轩”等。

2.方言

赣州南北词是属于赣州本土民间曲艺,将民族特色旋律和客家方言进行融合也是赣州南北词的特色。也因此扎根民间街坊,很受群众欢迎。

3.赣州南北词的创作题材

赣州南北词内容生动多样、生活韵味十足,多是福禄寿等祈福平安、忠孝节义的内容,有不少的历史故事和反映人民生活的小曲目。因其取材来源比较广泛,又贴近民众生活故事和生活细节,立即受到了民众的喜爱,并以一种新兴产业和文化娱乐在赣州市井、乡村广为流传。台词简洁,文字水平较高,正曲说韵白,小曲也说赣州方言。

例:《安安送米》是赣州南北词传统大型剧目“三孝记”中的一场折子戏,剧中充分歌颂了“母子之情。”安安系姜诗之子,其母庞氏,被其父休书赶出家门,寄居尼姑庵中,生活及其贫苦。安安年级虽小,却有爱母之孝心,自己将每天带去上学的口粮,一天节省一把留下来,积存一袋后,亲自送给母亲,报答生育之恩。剧情忠实地体现了母与子、子与母的母子情感,表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二)赣州南北词演职人员

赣州南北词的演员大多都是业余爱好者,没有专业演员。成分多以手工业者、店员、公职人员、小职员、自由职业者为主。虽然这些人都是自發性的业余爱好者,但却有严格的规矩:一不卖唱,二不收钱。

一般小康人家之婚娶寿诞、民间节令,常请艺人来唱南北词以示欢庆。每次活动,由玩友中一人牵头(代东人),替其亲戚或朋友家办喜事聘请他们,准会接受邀请,准时到场,届时,艺人们身穿长衫,仪表端庄,和东家宾客相称。演出时不用道具、不化妆,演唱完毕后,照例由东家封一定数额的琴弦钱(但不会当场收下,时候由代东人在送回乐器箱使带回)。最后,东家亲送艺人们到大门外,鸣放爆竹欢送。

演唱一般七至十三人,每位演员都会一种或几种乐器,集伴奏、唱、念于一人并分别充当剧中不同人物角色。

在行当角色配置上有末、生、外、旦、贴、净、丑,常以司鼓者充当主角,其他行当区分不严。最初女演员较少,常以男演员用小嗓代替旦角。在1960年赣州市文化馆成立赣州市南北词曲艺团后,经过不断实践演出发展,培养了一批新演员(特别是女演员);

(三)赣州南北词的表演形式

赣州南北词主要演出形式是群体坐唱和个人清唱。演出场地适合在庭院、厅堂演出。演唱者一般都边奏边唱,以唱为主,夹以白口。操鼓板者为主要演员。

1.个人清唱。

早年以清唱为主,大多是演员自弹乐器自唱或自己弹奏主要的伴奏乐器。继承了元曲“一人倚弦索以唱,而间以说白”的演唱方式,同时也继承了诸宫调用代言体说唱故事“自系由艺人带说带唱,而伴以音乐”的传统唱法。虽然形式简单,但摆设的场面却很雅致。

2.群体坐唱

后来逐渐发展形成群体坐唱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群体坐唱主要是演唱故事,继承了“一人援弦,数十人合座,分诸色目而递歌之,谓之磨唱”的唱法。演员一般七至十多人在喜堂上摆上连方桌,铺上自备的大红台布,摆上自备的一对小花瓶,插上鲜花,中央摆一架小时钟,放上是多吧彩金釉的小茶壶,艺人们按编号各自使用,桌子周围摆上各种乐器,以洋琴为主座上席,左上边是二胡,左下边是三弦;右上边二胡,右下边琵琶;正下席鼓板。众宾客则团团围着静听。

演出时,第一个曲目一般都是《天官赐福》,因为这个曲目的特点是吉祥欢乐,唱腔宏亮,喜气盈盈,气氛很浓,尤其是八仙轮唱时,唱腔优美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好似进入瑶池仙境一般。

(四)赣州南北词的伴奏乐器

赣州南北词的伴奏乐器丰富多样。在元末南北合套后,赣州南北词使用伴奏乐器有锣鼓、板、萧管、琵琶等。清代以后在元代时使用的伴奏乐器上增加了锣、鼓、钹、小锣,全套打击乐器。经过不断演出改良与发展,赣州南北词使用的伴奏乐器也日益丰富起来。逐渐增加了二胡、板胡、三弦、洋琴、月琴等乐器,有时还采用唢呐、洞箫、七弦琴(类似古筝)、碰铃等。

(五)赣州南北词的调式特点

1.以商徵调式为主

赣州南北词多为商调式与徵调式,(谱例:《盗令出关》、《雪山放羊》、《春香闹学》)。

2.有固定的板头。

诗、词有简单的节奏型的音乐引子。例如:南词正板、北词正板、数板等。

3.南词

(1)南词的曲调轻柔优美,辞情少而声情多,抑扬婉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有一则著名的论述:“听南曲使人纡徐棉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绵魅也。”。

(2)旋律性强,字少腔多,。明王世贞在《曲藻》中也说道:“凡曲: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

(3)南曲起句较为平稳

谱例南词正板5-6小节、8-10小节、10-11小节、13-15小节、16-18小节都采用拖腔,旋律性强。

4.北词

(1)北词的曲调奔放明朗,辞情多而声情少。正如《南词叙录》所形容的:“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

(2)节奏紧凑,字多腔少。明王世贞在《曲藻》中也说道:“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

(3)北词起句较为高亢。

相比之下北词正板只在5-7、15-17小节采用拖腔,其余3-4、7-9、12-13、17-20都采用间奏的方式。

(五)俱收并序

除正曲外,贛州南北词还用来许多扬州小调及其它小调。在一个曲目中,南、北词很少兼用,但可插用一些小调。小调多为扬州小曲,如[叠断桥]、[剪剪花]、[银纽丝]、[照花台]、[鲜花调]等。(附谱)

同时南北词中也吸收了部分昆腔、高腔、吹腔、二簧腔的音乐。被誉为音乐“活化石”,是赣州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三、结语

赣州南北词反应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而一些优秀的赣州南北词及客家文化正逐渐流失。即便如此,它曾经也有过辉煌的一页,曾经深深地留在赣州市人民心里,留给后人的艺术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为了传承和发展赣州南北词,我们更应当加以正视,尽力抢救,努力做好发掘、传承工作。推动赣州南北词传承与发展,使更多赣南人增强民族和地域文化的自信和民族归属感,提升赣州本地文化的认知、认同、审美和文化归属感。

作者简介:

上官静姗(1997.02.07-),性别:女,籍贯:广东普宁,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

林建平(1966.9.23-),性别:男,籍贯:江西赣县,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学科教学。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41000)

猜你喜欢

赣州市赣南赣州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赣州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调查与研究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州解放十周年纪念碑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璀璨的明珠
特种兵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