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1-09-10江建

客联 2021年4期
关键词:后勤管理信息化互联网

江建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化,“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中,并且发挥出了强有力的建设效果。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将“互联网+”与后勤管理工作相结合也是刻不容缓的。在本文的研究中针对高职院校实行现代化后勤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一部分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提出具有指向性的建设建议与意见。旨在能够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质量,由点及面的带动我国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为高职院校的后勤工作发展寻找新方式、新契机。

【关键词】互联网+;后勤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每年接收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这种现象对传统的后勤保障管理工作而言冲击较大,后勤保障制度急需改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师生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正在不断提升,后勤保障已经从传统的“查寝室”“晚点名”趋向更加完备的发展反向。为了快速满足高职院校师生对后勤保障的需求,迎合“互联网+”的社会趋势,需要利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技术建设后勤保障部门,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顺利发展。

一、建设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可行性分析

(一)硬件环境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平台发展逐渐成熟,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斐然。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构建校园后勤保障平台是十分可行的。与此同时,信息化后勤管理平台的建设成本并不高,建设技术也较为浅显,对于校园的硬件配置要求偏低,现有的高效办公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并不需要庞大的资金、人员投入【1】。

(二)软件环境

随着高职院校后勤队伍建设不断变化,师生对于后勤保障的需求逐渐提升,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已经出现了多次“洗牌”,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知识水平增长较快,其计算机办公能力显著提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平台建设所需的软件环境已经颇为成熟,给予平台建设有力保障。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困境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建设资金较为固定,本就“分身乏术”的资金流在后勤管理工作中使用率低下。但是,后勤保障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在购买基础设施、电脑、人员培训中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对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由于高职院校中传统的电脑设备已经逐渐老化,需要更新换代,这一工作项目的资金需求十分庞大,而一旦学校未能够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势必会造成后勤管理工作进退维谷,既不能保证人力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不能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利于高职后勤管理顺利推进【2】。

(二)后勤管理制度有待规范和完善

根据文献研究能够看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其实践效果、管理质量也参差不齐。在“互联网+”的要求中,后勤管理需要结合现代化管理制度实现,高职院校需要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规范管理方针、业务流程、保证管理质量,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后勤管理目标。然而,一部分高职院校中的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严格的制度限制、管理规定等,甚至一部分管理人员能够“自作主张”开展工作,这对于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极其不利。

(三)后勤管理信息化缺少专业的人才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能够看出,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员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基本上是由一线教学岗位中“退休”的人员担任,这一群体虽然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管理经验不足,缺少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生活中感受到的“互联网+”冲击不足,难以正确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下后勤管理工作的革新需求。这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后勤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四)信息化基础薄弱

众多高职院校后勤工作信息化发展缓慢,未能够与传统的人工管理建立联系,后勤保障中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人员均严重不足。信息化管理人员不足、管理人员互联网素养偏低,仍旧局限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中,即便是学校建设了初期的信息管理平台,也会由于“不会用”“嫌麻烦”等原因频频搁置,制约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3】。

三、提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一)切实转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

高职院校中后勤保障工作需要不同部门协调配合,避免出现不同工作部门“分庭抗礼”的现象,制约后勤工作的顺利推进。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后勤工作对师生工作、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信息技术融汇在后勤保障工作中,做好信息化管理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的融合。后勤部门需要在源头处关注师生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优化配合,共同完成后勤部门“互联网+”时代的蜕变。

(二)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结合信息化技术加以转变,逐渐建设出智能化、网络化的后勤管理平台,明确信息管理运行的体系和流程。例如,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需要以信息化平台作媒介,实现师生、学校之间的沟通,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联动发展,提升管理质量与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后勤保障队伍服务标准

在高职院校传统后勤服务工作中,人工工作是主要形式,导致信息失真、信息沟通缓慢等现象。“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需要提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师生的切实需求出发,借助互联网的高效运转平台,建设出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机制。其建设原则如下:①注重后勤服务队伍的保障能力;②提升后勤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③增强后勤保障队伍的管理质量。

针对后勤保障服务的信息化改良问题而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后勤服务项目做好精细化管理;②后勤服务队伍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确保准确性、高效性,在信息整合、报表制定等方面避免疏忽和失误;③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保证精准可靠,及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④后勤保障服务内容需要不断优化、精益求精,在管理中细化工作项目、完善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力求能够為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4】。

(四)强化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建设

为了把现阶段高职院校后勤保障机制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相结合,需要强化后勤服务队伍的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队伍中需要科学技术人员、工作服务人员。学校应当做好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重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提升其工作能力、服务能力、服务经验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后勤服务队伍人才招聘过程中,需要优先纳入一些具有良好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工作人员,进而为本校的后勤服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奠定其发展的良好基础。

四、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相对应的,高职院校也面临的教育教学领域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鉴于此,需要高职院校完善后勤管理保障机制,给予学生更加优质的服务,强化办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力求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办学需求,强化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志怡.“互联网+”时代的高职后勤管理信息化创建探索[J].长江丛刊,2017(25):248-249.

[2]贾德民.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6):36-38.

[3]夏寰.“互联网+”视野下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措施探讨[J].长江丛刊,2019(35):128-129.

[4]周军,赵锡根,束锁平.高职院校资产信息化动态管理模式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20,33(3):24-26.

猜你喜欢

后勤管理信息化互联网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学校总务后勤管理工作之我见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