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采写技巧在口述史中的应用

2021-09-10仇峥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口述史应用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真正成功的口述史著作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对口述历史的整理是一门跨学科工作,既需要较全面的历史知识,还得具备娴熟的访问能力,而后者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甚至不亚于前者。本文通过新闻采写技巧在口述史整理工作中的应用总结,以期对口述史的整理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口述史;新闻技巧;应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154-02

现代口述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新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新闻为口述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口述史难在何处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诞生已超过80年时间。美国口述史学第一位倡导者——阿兰·内文斯,本身也是一名记者。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在美国记录私人回忆,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史学的一个重要起点[1]。

口述史的受访者,最初是围绕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展开,包括政治与外交事务、广播业、石油、医学、法律、音乐、文学和建筑学等领域的著名人物。随后这一方法逐渐被运用到民俗学、美国黑人历史、印第安历史以及妇女史等新领域。

现代口述史在我国起步稍晚。20世纪50年代,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随着代表作《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等在国内陆续出版,口述史的作用才被认识,并被广泛运用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与口述史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类似,国内口述史研究对象也是从政要精英延伸到一般民众,参与口述史收集整理的工作者从专业的历史学家发展到如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目前,一些学校也将口述史引入教学或课程设置。在口述史不断升温过程中,媒体成为口述史采集、发表的一个重要阵地。

笔者阅读了近年来出版的部分口述史著作,尝试参与了一些口述史的采写工作。事实上,要完成一部较高质量的口述史著作,并不容易。

口述史最初由专业的历史学家主导。如唐德刚教授完成的多部著作,既有极其扎实的历史功底,又有充裕的学术资金支持,以及充足的时间保证,如《李宗仁回忆录》,就是他花了七年多的时间和李宗仁先生共同完成的一部巨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开始积极主动参与口述史的采写。一部分人简单地认为,“罗列几个问题,然后让受访者对着摄像机镜头,或是录音机讲述,并整理成文字即可完成一部口述史著作”。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对于口述史工作的难度未有充分认识。在实际的口述史采集整理中,往往会遇到如下几方面难题:

二、历史研究存在诸多“空白区”

尽管目前国内历史研究的视角已经包罗万象,研究的层次也在不断深入,但事实上,仍有许多尚未发掘的空白领域,特别是口述史强调的微观历史、个体历史和实际采集过程中仍然很难获取的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比如,笔者在对重庆原工商业者的口述史采集过程中,涉及的木船运输、古法酿酒、行业规矩……就很难找到相关历史资料。

实际上,大部分受访者很难用语言较为完整地讲述,这是口述史采集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重庆原工商业者口述史采集过程中,受访老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且大部分学历偏低。在实际访问中,必须面对受访者记忆力减退,或者表达有障碍等突出困难。此外,有的受访者对历史有所顾虑,对涉及敏感话题的信息有所保留或不愿公开讲述。

另一方面,采访者的角色必须随时调整。在访问过程中,在受访者对历史背景掌握不够,表达困难,甚至出现情绪较大波动等突发情况,难以通过谈话形成有效互动时,采访者要能够调节现场气氛,对受访者的情绪进行有效干预。在实际情况下,受访者可能出现紧张、警惕,甚至反感等情绪,幾句话之后就无话可说,甚至颠三倒四重复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似于新闻采访中对“突发事件”的采访。因此,扎实的采访能力在口述史采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三、新闻技巧的六大应用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独立性学科,新闻工作者参与口述史采写,为口述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新闻的主题策划能力

传统的史料收集工作,一般是预设了一个主题,其核心目的是记录、呈现历史。但如何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历史题材的意义,需要具备周全的主题策划能力。

以笔者参与采写的重庆原工商业者口述史为例,最初设定的主题是通过当事人的口述,记录重庆在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商业历史,但在实际采集时,我们将企业历史与个体历史、家族历史、行业历史、街道历史进行了全景式展现,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多元而独具魅力的城市文明。通过主题策划,显然大大提升了历史采集和呈现的质量。

(二)新闻的线索收集能力

精彩的个人历史如珍珠般散落在社区、工厂、乡村,将这些珍珠找到,并一一串联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除了政府出面高标准组织,由民间人士自发完成口述史,可能连采访对象都难以寻觅。以笔者参与采写的重庆原工商业者口述史为例,最初能获取的只有一份社保部门多年前整理出来的个人信息表格,其中只有人名、住址等极其少量的信息。随着城市拆迁、电话变更、单位破产,这份表格信息根本无法支撑访问。无奈,笔者通过对街道、居委会的走访,通对过受访者单位的走访以及对受访者介绍相关联人士的寻访,像社会新闻经常采取的“打街”方式,靠步行完成了线索收集工作,其难度极大。

(三)新闻的提纲梳理能力

整理采访提纲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对已有资料的提炼、关系梳理,包括文章布局、采访预案,都能通过采访提纲进行有效准备。

(四)新闻的现场采访能力

口述史采访过程中,最难的是“如何让受访者周全、细致地讲述”。在实际的采访中,受访者可能出现记忆模糊,不排除对一些问题的回避、抗拒,甚至是错误回答。对此,采访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不同口述者的性别、身份、性格等采用不同的采访技能,既要为口述营造轻松的氛围,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口述者进行无障碍交流,并且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口述者进行讲述。同时,要善于把控节奏。比如当受访者讲述主题完全偏离,需要及时“打断”谈话,特别是当谈论主题与预设有偏差时,要及时调整,随机应变确定新的主题。比如笔者参与采写的重庆原工商业者口述史,当商业历史无法更好呈现的时候,需要在现场将家族历史、社区历史作为采访重点,对口述历史的价值进行有效补充。

(五)新闻的后续写作能力

在口述史领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绝对信赖,都需要用其他证据对获得的访谈信息进行对比、参照。因此,在写作之前,往往需要借助历史资料、个体档案对口述内容进行核实。另外,口述史的写作除了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还需要重点解决口语使用的问题。每个人的口语习惯各不相同,口语既是个体的身份标志,也是一个职业、一个时代留下的特殊痕迹。在文中合理使用口语,既能让口述者形象生动,同时也能反映诸多隐藏的时代信息、历史信息。反之,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口语,特别是满篇都是口述者原话,往往会导致文章的阅读体验差,有效信息不足。

(六)新闻的持续传播能力

口述者生活在我们身边,是事件当事人。因而,其讲述内容天然就具有新闻性和传播力。以笔者参与采写的重庆原工商业者为例:

方健:生于1917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抗战期间在重庆创立“金牛”糖果。

王春雨:生于1918年,抗战期间跟随上海达昌机械厂内迁重庆,帮助兵工厂生产军械支持抗战。

税和声:生于1920年,新中国成立前在重庆经营和声食店,后将“川北凉粉”塑造成了重庆著名的美食品牌。

龚泽惠:生于1921,新中国成立前在重庆经营猪鬃、桐油企业,抗美援朝主动捐献20根金条。

张其宇:生于1921年,出川抗日的老战士,后创办奶牛企业。

这些原工商业者在极度困难的局面下,不仅为自己的企业努力生产、经营,而且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支援抗美援朝,他们经营的品牌甚至对当下的经济社会仍有积极影响。还原这些厂长、经理、股东、商贩的历史,不仅是在完成“重庆百年工商业史”的一块块拼图,而且对于城市史、街道史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个人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口述内容在媒体发表后,立即收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四、新闻与口述史的不同

正在发生的新闻转瞬就已成为历史,新闻与历史有着天然的联系。新闻反映的是当前事件的真相,而历史反映的则是过去事件的真相。

作为中国口述史研究的先驱者,唐德刚教授认为口述历史要像桃园三结义一样把“历史、文学、新闻三位结成一体”。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实际的口述史采写工作中,我们需要具备对历史知识的储备能力和基本的史观,需要有较為娴熟的文字语言驾驭能力。当然,新闻采访能力更是口述史实践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条件。新闻记者参与口述史采写,对口述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开拓,对于学科的交叉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需要注意的是,新闻采写与口述史的采写,有不同之处。

(一)主观性问题

新闻尽管也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但记者的主观性一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记者在情感方面的主观感受,往往是新闻采写的重要方法。而口述史则要尽可能淡化采访者身份,一切围绕受访者口述展开工作,甚至提问的时间、节奏,与新闻采访都有所差别[2]。

(二)隐私性问题

记者的采访权是记者的“个体权利”,更是代表公众利益的社会行为,记者是在合理范围内行使对大众传播权的使用。而口述史涉及个人隐私,必须征得受访者同意。

五、结语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从事历史类报道,如视听节目纷纷推出“讲述”“口述”等栏目,期刊、报纸等纸媒,包括上游新闻等新媒体,也专门开辟了文史频道。口述历史与新闻有着天然的纽带联系,应该鼓励更多的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参与其中。这是对新闻采写技巧、采访领域进行的提升和拓展,同时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杨红霞.口述史与新闻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1):94,107.

[2] 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95-96.

作者简介:仇峥(1976—),男,上海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内参。

猜你喜欢

口述史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