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2021-09-10周珏秀

医学前沿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周珏秀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后获得临床效果并观察对满意度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9年09月~2020年05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预见性护理组(28例):采用基础护理+预见性护理方式完成合并症护理;基础护理组(28例):采用基础护理方式完成合并症护理;就组间心功能损伤程度、系列临床指标水平以及满意度评分展开对比。结果:预见性护理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损伤一级比例(82.14%)高于基础护理组(7.14%)明显,心功能损伤二级比例(7.14%)、心功能损伤三级比例(7.14%)以及心功能损伤四级比例(3.57%)均低于基础护理组(35.71%)、(32.14%)以及(25.00%)明显(P<0.05);预见性护理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住院费用少于基础护理组明显,住院天数短于基础护理组明显,满意度评分高于基础护理组明显(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方式科学运用,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损伤程度获得显著改善,并且将系列临床指标水平有效改善,将满意度提升,最终实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效预后。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损伤程度;临床指标水平;满意度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心律失常并发概率较高,患者往往因此而死亡,对此为对此类患者治疗治疗有效性做出保证,需通过科学有效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病情状况展开全方面判断与分析,对于系列风险因素能够提前预知并采取有效方法展开对应干预,以对患者生命安全做出充分保证[1-2]。本次研究将我院2017年05月~2020年05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分别探析采用基础护理+预见性护理方式以及采用基础护理方式完成合并症护理可行性,以实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效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09月~2020年05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预见性护理组(28例):女5例,男23例;年龄区间为42岁~63岁,平均为(53.33±2.09)岁;基础护理组(28例):女6例,男22例;年龄区间为46岁~67岁,平均为(53.35±2.11)岁;纳入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疾病均获得确诊;②患者呈现出心电图ST段抬高现象;排除标准:①呈现出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倾向;②呈现出临床资料不全现象;就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基础护理组:采用基础护理方式完成合并症护理,主要集中于用药、心理以及生活等方面指导以及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組:采用基础护理+预见性护理方式完成合并症护理,具体见讨论。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损伤程度、系列临床指标水平以及护理满意度。

1.4 判断标准

心功能损伤一级: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未受到任何影响;心功能损伤二级:患者偶尔活动时呼吸期间呈现出心绞痛现象,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心功能损伤三级:患者活动时表现出气促、心悸以及心绞痛等系列症状,日常生活受到对应限制;心功能四级:患者无法做到生活自理[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模糊数字评分法完成评定,越高分值,对应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越高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处理,计数资料(心功能损伤程度)行X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系列临床指标水平)行t检验,以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功能损伤程度对比

预见性护理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损伤一级比例(82.14%)高于基础护理组(7.14%)明显,心功能损伤二级比例(7.14%)、心功能损伤三级比例(7.14%)以及心功能损伤四级比例(3.57%)均低于基础护理组(35.71%)、(32.14%)以及(25.00%)明显(P<0.05),见表1。

2.2 系列临床指标水平对比

预见性护理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住院费用少于基础护理组明显,住院天数短于基础护理组明显,满意度评分高于基础护理组明显(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护理期间,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运用效果显著。具体干预期间需就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监控,对其心电监测合理展开,并且了解其以往用药史、手术史等;于床边做好药品以及相关仪器摆放工作,确保异常情况下能够展开及时处理;就家属与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对其心理问题能够予以针对性解决,合理完成对应疏导,通过疾病知识传播而使患者与家属心理压力获得缓解,将其治疗依从性提升。做好病情预防工作,于初期因为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为避免其呈现出血栓现象,需在其病情缓解后,就床上上下肢活动予以指导,获得效果后,要求家属对其陪伴完成行走运动,训练时间为15min/次,频率为2次/d。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方式科学运用,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损伤程度获得显著改善,并且将系列临床指标水平有效改善,将满意度提升,最终实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效预后。

参考文献:

[1]张艳红,邵丽香,郑晓丹, 等.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6):1-4.

[2]冯今直.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20,12(7):101-102.

[3]饶情情,余小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干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3):69-7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肿患者压疮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宫腔镜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