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途径研究

2021-09-10言意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高校

言意文

摘  要:问题意识培养是较为连续的、动态的教育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独立思考意识,使学生在问题意识养成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高校思政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由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及课程内容,因此本文紧密地结合不同的培养要素,通过明确高校思政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实现策略或方法,以期提高问题意识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0-02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思政素养、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增进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相互联系的前提条件。在当前高校思政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难以切实地将思政教育理念、思想及理论融入学生的头脑、思想及行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够破解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还能深化思政教育的层次,丰富课堂教学维度,使学生在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意识培养的要素。

一、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要素

(一)主体要素

首先是教育主体。教育主体主要指高校思政课开设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教师。思政教师在学生教育、培养中扮演着辅助者、引导者的角色,需要通过构建各类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并培养高校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探究复杂而深奥的思政理论知识。其次是学生主体。在思想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接受思政知识、思政意识及思政理念的主体,他们拥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学习环境及学习目标,需要在建构性、选择性及能动性的认知过程中,深入挖掘和分析思政知识的深层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价值。还需要学生独立地反馈和评价自身的认知结构,能在问题情境中达成知识结构的均衡状态。

(二)客体要素

问题意识培养中的客体要素主要指学生的认知对象。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价值、理论、观点、思想、概念及各类与思想政治知识相关的问题,包括社会实践问题、基本原理問题及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等。与此同时,也包括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问题。其中问题要素与知识要素是构成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和抓手,是推动教师开展各类思政教学活动的重点和保障,需要教师在把握主客体要素的同时,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需求。认知结构主要指学生的认知规律、思想状态、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等。它能帮助学生主体、教育主体更好地利用客体要素,提高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能够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碎片化、浅显化、通俗化、泛在化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抽象性、灌输性较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果不进行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难以切实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在知识灌输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思政理论课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后续人才培养及知识传输活动的开展与进行。此外,在思政课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层面上,仍偏于单一、刻板,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难以激发学生在思政理论教学中的积极性,进而导致思政理论课长期存在教师“独角戏”的现象。

(二)社会生活

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错误思想、社会多元思潮逐渐成为影响学生思想理念与行为规范的重要因素,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致使思政教育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受到影响,难以深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解决其面临的思想问题及道德问题。此外,在学生专业成长或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及以及利己主义容易造成学生原有的道德体系、政治素养受到影响和冲击,无法切实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难以发挥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及行为规范的功能和作用,导致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鲜明的教育层次问题。长此以往,将造成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受到冲击,不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三、思政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路

(一)突出高校学生的主体性

结合思政课面临的理论教学与学生认知结构相背离的问题,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思政理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结构,优化并调整思政理论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形式,使思政理论知识更易于接受、更易于理解,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心中、脑中及生活中。这便需要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拥有较强的“通俗性”“生活性”及“趣味性”[1]。其中趣味性要求思政课教学要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支持,降低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成本,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思政教育理念的共同影响下,更好地优化问题意识培养体系,提高问题意识培养的质量与效率。而在具体的问题意识培养中,还需要从优化问题情境、问题内容等角度出发,使其更契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

(二)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回答

社会多元思潮与西方负面思想是影响思政理论教育的外部因素,同时也是思政问题的集中体现。如果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大谈问题意识培养与思政理论教育,将导致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离,难以帮助高校培养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时代问题、社会问题的回答,是对外部影响因素的响应,是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特征,是提高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政治教育实效性与有效性的关键[2]。因此,在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价值观问题为抓手,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简而言之,思政课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局部目标,就是厘清社会生活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多元思潮、西方负面言论等。而整体目标就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问题意识培养下的思政课教学实现策略

(一)内容梳理与媒介设置

在思政课教学准备阶段,思政教师需要整体把握课程内容,并在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并归纳教学内容,将其更科学、有效、合理地传达并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内容的结构上,应将高深晦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强化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教师及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针对性地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思索思政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政内容。而在教学媒介上,高校思政教师应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提出思政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思政教学资源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然而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注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建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学活动、探索思政问题的积极性。比如,在线下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小组的支持下,发现和解决更多思政问题和学习生活问题。

(二)方法优化与学生指导

首先,方法优化。在思政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优化思政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更加生活化、有趣、生动,帮助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思考、探究及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比如,问题驱动法、案例探究法、翻转课堂等都是解决思政教育理论性、抽象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探究需求及理念。其次,经验梳理。在社会生活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容易受各类负面思想及错误言论的影响,导致其存在诸多思想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3]。对此,思政教师不应直接对该类问题予以解释或回答,而应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并根据思政知识的特质与类型,彻底解决自身的思想问题。比如,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各类问题反馈在交流平台中,并做好相应的标注,激励学生充分发言、互动研讨,教师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并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和理论指导。

五、结语

问题意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能夠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然而要想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就需要明确思政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根据现有的思政问题,确定问题培养的方向和思路,进而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逐一地、循序地实现思想政治问题意识的培养目标,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芳.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意识培养探赜[J].韶关学院学报,2017,38(2):44-47.

[2]程艳.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内在契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5(9):45-46.

[3]赵明月.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船舶职业教育,2020,8(2):53-56.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高校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