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耿马翁达佤族婚礼仪式歌及其功能研究

2021-09-10夏云冬

今古文创 2021年22期
关键词:佤族功能

【摘要】 耿马翁达佤族的口头传统丰富多样,且具备多种功能价值,但目前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保护。婚礼仪式歌是耿马翁达佤族较为丰富的口头传统之一,其不仅延续了自身原先的祝福和教育功能,还发展成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田野记录,叙写耿马翁达佤族的婚礼仪式,并论述婚礼仪式歌的教育、认识、传承文化功能,以期对耿马翁达佤族口头传统的保护和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歌;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95-0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耿马翁达佤族仪式歌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1Y650)。

翁达村属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勐撒镇的一片多民族杂居区域,其居有傣族、佤族、汉族三个民族,每个民族在翁达村内又有特定居住区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间的不断来往,翁达村的文化呈现出了多民族文化涵化的局面。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翁达村佤族的文化、历史、风俗等的相关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但在实际田野过程中发现,翁达村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依旧延续着自身的传统,由于佤族在早期社会没有自己的文字,当地许多民间文学仅靠口头方式传承,婚礼仪式歌作为带有生活情感的民间文学样式伴随着婚礼仪式及当地佤族民众“万物有灵”的观念而得以传承唱诵,婚礼仪式歌最原先的目的是用来给予新婚夫妇美好的祝愿及道德伦理上的引导,但从仪式歌的内容上看,婚礼仪式歌又具备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等多种功用。由于缺乏成文的古籍,佤族的口头传统成了研究其民族历史、文化等的重要媒介资源,婚礼仪式歌作为耿马翁达佤族珍贵且又较为完整的口头传统资源,可以作为当今考证其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的重要媒介之一,婚礼仪式歌在不断积淀、发展的过程中,延伸了多种功能,使其在当地民族生境及文化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所以研究耿马翁达佤族婚礼仪式歌对当地佤族文化的保护及整个佤族口传文学的拓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翁达村佤族的婚礼仪式

翁达村佤族婚礼举行为期三天。第一天,从中午十二点开始,男女双方家庭各自准备好婚宴食材,布置婚礼现场,并于当天下午五点左右宴请宾客吃饭(第一天的宾客以邻里及帮忙布置婚礼现场的人为主);第二天,是婚礼最主要的一天,凌晨六点前,新郎新娘要梳妆打扮完整,并准备开始迎亲,早上七点,男方就要启程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在半路上,会有堵亲习俗,新郎唱歌或者发红包即可顺利上路。到了新娘家,新郎和接亲队伍跨过女方家门前的火塘再礼拜女方父母,即可接新娘回家,在回去之前,女方家的长者代表会唱诵《接亲祝福歌》,当地佤语叫作“”(祝福语),唱诵完毕即可启程接亲回去。到了男方家,新婚夫妇首先要进男方家的客厅进行礼拜尊者,这时男方家主持婚礼的“”①会吟诵《结亲仪式歌》,当地佤语叫“”或者“”,唱诵仪式结束后才算新娘真正进了男方的家门,同时也意味着新郎新娘已正式成婚。待结亲礼拜结束后,所有人走出客厅,并同所有在场的男方亲戚围坐在院子里进行认亲仪式,认完亲后,“”会有唱诵结束语仪式,即《认亲结束歌》当地称之为“”。从开始的接亲仪式到后面的认亲仪式,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中午十二点,结束完后就是吃饭时间,吃完饭大家又各自开始自己手中的任务,晚上则进行篝火打跳仪式,传统篝火打跳仪式会有专门唱歌的人带动气氛,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现如今电子音乐已经代替了当地的传统歌唱;婚礼第三天是为犒劳操办婚礼现场者而举办的活动,一般是吃过中午饭,大家开始分工收拾婚礼现场,归还婚宴中所用的外借物品,待晚上又继续篝火打跳仪式,等篝火打跳人群散去,也就意味着一场婚礼美满结束。

婚礼仪式随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进步呈现出了一个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婚礼举办的场地,以前婚宴的举办只在男方家举行,现在男女双方都举行,二是仪式歌的唱诵,以前仪式歌的唱诵只有《结亲仪式歌》,现如今唱诵发展演变为了三个部分;三是对篝火仪式的重视,现在的篝火活动相比以前要显得更为隆重,核心主要是其拥有娱乐、民族凝聚和舒缓压力的功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歌的吟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依旧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在婚禮上没有任何仪式歌的唱诵用以祝福或是教育新婚夫妇,婚礼则被认为是不完整的。

二、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歌的基本内涵

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歌唱诵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新婚夫妇祈愿求福,由于当地民众的祈福观念受到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深刻影响,婚礼仪式歌的唱诵内容也包含了当地民众对祖先的缅怀,其寓意一方面是当地长者为了加强对新婚夫妇的教育,一方面是警醒所有在场的听众,“不管未来的路走得有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从仪式歌的唱诵内容看,婚礼仪式歌的唱诵内容主要体现在当地民众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以及尊者对新人的教导和祝福。

(一)缅怀祖先

祖先崇拜是佤族对“孝”文化阐释的一种延伸,佤族认为“孝”包括对先人的行礼。“佤族‘慎终追远’的祖先崇拜强调人与祖先(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怀念和尊敬死者,二是认为死者对活者有保护和赐福的作用。”婚礼仪式歌中,长者在给新人送祝福的时候会先唱祖先走过的路,回忆祖先留下的道理,并向祖先祈祷求愿,保佑这对佳人婚姻美满。比如会唱道:(不会忘记前人留下的道理/我们的两孩子,岩和叶/你们认识一年两个月了/你们相互谈心了三天三夜/(逝去)的爷爷听到了/(逝去)的奶奶看见了/让你们好好的/让你们的刀把锋利/让你们长命百岁/让你们儿女双全。)

这节婚礼仪式歌是《结亲仪式歌》中,长者在给新婚夫妇教授道理时对祖先的追忆,其目的是为了教育新婚夫妇及在场的听众不要忘记祖先,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要学会感恩。祭祖仪式在翁达村当地是非常重要的仪式,这有区别于其他很多佤族村落,加之其又受汉族文化影响,清明节成了当地较为隆重的节日之一。翁达村佤族对祖先充满着感恩之情,把祖先留下的道理刻在了每一个重要的节日仪式上,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教材。

(二)祝福新人

为新人祈愿送祝福是吟诵婚礼仪式歌最主要的目的,受传统礼俗观念的影响,现代的佤族人认为,新人只有得到长者的认可并收到祝福才会有美好长久的未来。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中,长者送祝福的唱诵为:(我们要让你们做一对好夫妻/我们要让你们习得道理习俗/我们要先去砍好看的竹枝/我们要先去通知好的人②/像蜂蜜一样甜/像蜜蜂一样团结/你们成了亲/成了夫妻/吃饭要用一双筷子/舀水要用一个瓢/举办这个婚礼/让他们身体强壮,命运好/让他们长命百岁/让他们喜得贵子/让他们的房子漂漂亮亮)

婚礼仪式歌承载着长辈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能够走得长久,健健康康,家庭美满和睦。在历史进程中,佤族许多传统文化已逐渐消逝,婚礼仪式歌的祈愿祝福功用在当今仍是不变的,但在学科交叉发展研究的背景下,婚礼仪式歌的功能由原先的祈愿祝福延伸挖掘出了教育、认识、文化记忆,甚至秩序维护、心理治疗等功能。

三、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歌的功能

婚礼仪式歌能从古到今一直被延续传唱,不仅仅得益于当地民众的传统观念,也是因为它对当地民众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实地访谈过程中发现,婚礼仪式歌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占主导地位,从所收集到的婚礼仪式歌内容中又可看到除婚礼习俗本身外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故其也发挥了传承文化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尽管翁达村佤族传统民俗在多元文化冲击背景下逐渐弱化甚至消逝,但婚姻礼俗发展到现如今依旧完整,重要因素有“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仪式歌作为婚姻礼俗中祝福和德育的主要媒介,凝聚了先辈的智慧结晶,有着非常丰富的伦理道德引导:孝道、善行、相敬。仪式歌中的伦理道德是基于当地民众的社会现实,它没有一个确切的准则,可以说是一种来源于现实又带有理想性的观念引导,唱词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引导受众树立一个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像蜂蜜一样甜/像蜜蜂一样团结/你们成了亲/成了夫妻/吃饭要用一双筷子/舀水要用一个瓢/你们不要嫌弃彼此/你们不要彼此分离/你们的心连在一起/彼此眼里互相有对方/脚步要跟随彼此/你们的头要朝向同一边/不要去到别人家的家/不要去砍别人家的芭蕉树/不要让自家的屋顶高过其他家的/不要让自家的猪跑到别人家的猪圈里/听老人的话/向好的人学习)

这节歌词是婚礼仪式歌唱诵者对新婚夫妇德育、劳育的传授,以仪式歌的唱诵形式加强规范他们的行为准则,以期在他们成家之后能够家族和睦,生活幸福美满。另外,婚礼仪式歌的受众虽然是以新婚夫妇为主,但对在演述场域中的受众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唱诵时,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会认识到尊敬长辈、不忘祖先是一种美德,还有家族兴盛首先需要家庭和睦等,这也是当地仪式歌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之一。佤族婚礼仪式歌所含有的教育功能是长久深远的,它不限制于在当时婚礼仪式歌唱诵的场域,对新婚夫妇乃至当时整个受众的往后生活或是观念都有一定影响。

(二)认识功能

翁达村婚礼仪式歌的唱诵形式和歌词内容透视着当地民族的生活历史和风俗习惯,它是当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缩影,是认识当地民俗风情的一个独特窗口。从仪式歌的唱词中可以了解到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歌的认识功能大致有:第一,对于新人来讲,仪式歌的演唱除了给新婚夫妇送祝福以外,就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结婚后的职责,让他们了解祖先走过的痕迹和传承下来的道理,在今后的生活中清楚如何顺利地成家立业。二是对于其他受众来讲,让他们认识到今天这对新人成婚的意义,即他们可以为阿佤山开枝散叶,在当地社会中实现由个体到家庭身份的转变;第三,对于不了解当地风俗的人来讲,仪式歌融合了当地古歌语体、历史、民俗、宗教甚至音乐,是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较为重要的民间口传资源之一。翁达村佤族由于远居于其他佤族聚居中心,缺乏一定的关注度,所以很多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途径都是通过仪式歌的延唱实现的。

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翁达村各民族的族源书写微乎其微,通过婚礼仪式歌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关于翁达村当地佤族和傣族的族源迁徙史,它成了梳理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了解当地历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鸡卦文化在婚礼仪式歌中的融入是了解当地宗教信仰的一个途径。翁达村佤族口头传统虽然丰富,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已处于濒危状态,婚礼仪式歌算是篇章较为完整的口头传统,把婚礼仪式歌放在翁达村整个口头传统语境中,可看出婚礼仪式歌对一个群体认知自身历史、文化及观念演变的重要性。

(三)传承文化功能

婚礼仪式歌是翁达佤族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当地一代又一代传诵人唱诵传承下来的一类口头传统,婚礼仪式歌的唱诵起到了保护传承佤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作用。除婚礼仪式本身外,鸡卦占卜文化在翁达村的婚礼仪式歌最为明显。如:《接亲祝福歌》歌词中里描述了一些婚俗传统:(今天是这样/是岩文/跟着鸡卦的指示/来接美丽的人(指新娘)“我们见了好的命格/进来,进来/新郎新娘/这样说/女子到了要嫁人的时候/男子到了要娶亲的时候。)鸡卦占卜是佤族原始阶段就延续下来的传统,翁达村佤族在历史上历经几次迁徙,他们能够在文化变迁中依旧保留着这个传统,主要是鸡卦占卜文化蕴含了当地民众对天文地理、物候的认知,支撑着一个民族美好的心理愿景。此外,通过婚礼仪式歌,可以看到翁达村佤族关于使用芭蕉、盖房的风俗,如《结亲仪式歌》唱道:(不要去到别人家的家/不要去砍别人家的芭蕉树/不要让自家的屋顶高过其他家的。)婚礼仪式歌唱诵者把当地民众的习俗作为唱誦的素材,这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民间风俗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某些仪式逐渐演变为以娱乐和游戏为目的的歌舞,使人们不仅可以把它作为历史上的民间习俗来研究,而且还可以从它的产生、发展、变化中探讨文学、音乐、舞蹈之间的历史渊源,以及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歌作为当地婚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成了承载传统文化的符号,也成了当地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翁达村佤族的自身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婚礼仪式歌能够较为完整的得以传承得益于当地婚姻习俗的稳固和当地民众对礼俗的重视,随着当地民众对保护自身文化重要性的认知加强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友好态度又使得许多传统文化在仪式歌的传唱中得以传承发展。

四、结语

仪式歌常常伴随仪式的消逝而消逝,耿马县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歌能够唱诵至今,一是由于翁达村当地佤族民众 “万物有灵”的观念,二是由于唱诵者能够让婚礼仪式歌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其多元功能,以延续这样的传统仪式。传统文化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功能的阐述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也有利于强化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当地民众心理看婚礼仪式歌的发展,其不仅还会继续发挥它现在的教育、认识、传承文化功能,更会拓展到文学治疗的功能,因为在访谈时候发现《接亲祝福歌》和《结亲仪式歌》可以在当时的场域下抚慰部分受众的情绪,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他们的压力,在歌词唱诵中增强他们民族认同感,使得他们对一个民族的和谐生境有了更美好的期许,这跟民族认同和寻根情怀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注释:

①:可汉译为祭司,但在翁达村的文化体系中,对“”的界定范围逐渐扩大,故文章以当地叫法“mɔ”进行标示。

②好的人:婚礼仪式歌中泛指村里有威望的长者。

参考文献:

[1]艾兵有.佤族伦理道德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万建中.民间婚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夏云冬,男,云南民族大学,2019级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佤族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云南沧源佤族木鼓音乐文化研究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2IN1厨房漏斗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