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现状研究

2021-09-10郑寒秀张超榕薛彩希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第二课堂

郑寒秀 张超榕 薛彩希

摘  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福建省M高校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成绩区间、不学生年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且在不同年級及不同成绩区间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效果不同。基于此,本文从强化牵引、善用资源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体系优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灰色关联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2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发展现状使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呈多元化特征,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能够将学生的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有效结合,全面整合平台、师资、载体等在内的各项资源,从而提高育人效率和质量。福建省M高校自2017年起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该成绩单包含5个模块,思想政治素养、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文化活动模块要求学生修满4积分,社会实践能力、公益志愿服务模块要求学生修满2积分。模块设置基本按照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文件《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设置,具有代表性。

一、模型构建

(一)模型介绍

灰色关联分析法即通过不同因素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1],为系统的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根据灰色关联度的判定,关联度为0.35~0.65属于中度关联,0.65~0.85属于较高关联,0.85~1属于高度关联。

(二)模型构建步骤

第一,基本研究思路。将M高校某专业学生每年专业成绩降序排列,按照专业成绩排名0%~25%、25%~50%、50%~75%、75%~100%进行分段。该高校大二学年结束时学生第二课堂平均总积分为12.65,基本完成修读要求,故只对前三学年数据进行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计算三个学年两个课堂育人数据的灰色关联度以及三个学年四个成绩区间两个课堂育人数据的灰色关联度。

第二,选定数列。参考数列是一个理想的比较标准,可取各指标的最优值(最劣值),也可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在该研究中,专业成绩作为反映学生第一课堂成绩的参考数列,第二课堂当学年积分作为比较数列。分别记为:

第三,无量纲处理。因不同序列的物理意义不同,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模型分析时,需进行无量纲化数据处理。本文无量纲化方法采用均值化法,公式如下:

第四,计算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三)模型结果

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是协同育人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从三年整体情况看,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积分灰色关联度平均值为0.67,为较高关联,表明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有一定成效,但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四个成绩区间内,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积分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均高于0.6低于0.75,为较高关联和中度关联两个水平,表明学习成绩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均存在,但效果并不显著。二是成绩区间不同协同育人效果不同。三学年四个成绩区间内,专业成绩位于50%~75%学生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积分灰色关联度平均值高于其余三个区间,在该区间内,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作用最明显。大二学年,专业成绩在较高区间内的学生,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积分灰色关联度较低。大三学年,专业成绩位于50%~75%的学生,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积分灰色关联度最高,该学年该区间内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作用最明显。三是年级阶段不同协同育人效果不同。大一学年,无论总体还是分成绩区间,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积分灰色关联度均高于0.5低于0.6,属于中度关联,为三学年最低水平,该学年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作用最不明显。大二学年,总体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积分灰色关联度为三学年内最高,该学年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作用最明显。

二、原因分析

(一)顶层设计不足,育人载体分离

一是协同育人方案缺乏系统设计。第一课堂基本已形成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规范的管理模式,第二课堂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设计和标准管理。针对一般高校,两个课堂管理分属不同机构,课程设计相对分离,导致二者育人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不足,有时甚至出现内容重复、时间冲突、目标矛盾等问题。二是第二课堂全程育人作用不足。大一学生对自身成长需求不明确,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作用难以发挥,大二学生对自身规划较为清晰,协同育人作用初步显现,大三、大四学生由于已完成修读要求,参与第二课堂动力不足,协同育人作用减弱。

(二)资源分配不均,育人实效受限

两个课堂地位不平等,育人重心主要放于第一课堂,各类资源向第一课堂倾斜,专业教师长期将第一课堂作为育人主阵地,注重课内知识传授,将第二课堂视为学生活动平台,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积极性不高。第二课堂活动只能由团委、辅导员等行政人员组织开展活动。组织者受教育背景、专业水平限制,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深度了解,导致两个课堂难以深度融合,无法实现互相促进的效果。

三、政策建议

(一)强化牵引,加强系统设计

一是课程设计系统化,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围绕社会需求、学生成长需要制定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方案。将两个课堂视为一个整体,第一课堂课程大纲与第二课堂模块规划相互嵌入,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进行专业理论培养,第二课堂则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模块功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我管理、自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学分体系结构化。第二课堂每学年设修读学分下限,确保育人贯穿始终。学分设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必修学分均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选修学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三是调整体系动态化。在理清协同育人系统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综合学生成绩、学生就业升学、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对学生培养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注重课程数据反馈与统筹,通过顺畅的信息反馈机制动态调整育人体系,提高育人效率,提升育人效果。

(二)善用资源,提升育人合力

一是统一认识。成立专门工作队伍,牵头对方案、机制等进行制定,各部门协同推进,统一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思想,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供思想保障。二是配强师资。师资是关键要素,第一课堂师资很大程度决定课堂质量,第二课堂师资是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石。在系统设置课程的基础上,专业教师对所开展的两个课堂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将专业知识、活动内容有效衔接。同时,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第二课堂课程,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掌握普遍技能,在第二课堂掌握个体技能,从而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三是搭建载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育人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根据两个课堂课程内容的耦合点,搭建各类协同育人平台,如学术型社团、科学研究平台、实习实践基地等,将其建设成两个课堂衔接的重要载体,为两个课堂的互动提供阵地,从而实现课程互通。

参考文献:

[1]郭子雪,曹秀萌.人才培养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联度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83-90.

[2]黄欣,等.考虑宏观政策的能源需求组合预测模型[J].四川电力技术,2021(1):62-69.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成长课堂
三谢《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