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2021-09-10余伦臻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在新时期,要想全面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措施,比如,完善工学结合模式,明确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融合,充分发挥政府、专业协会等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2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存在大量缺口,企业需要有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但从实际来看,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生缺乏足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要积极转变对学生的培训管理思路,加强对人才的培育。采取恰当的技术和策略,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优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策略,促使学生、企业、学校有机配合,对人才培养建立正确的思路。

一、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瓶颈

(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大部分都是针对订单班开展专业教学。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人才,通过与企业相互配合,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为企业提供更多参与学科建设的机会。企业向学校提供专业化教学场地和科研设备,对学员进行实践教学,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企业缺乏对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大部分以学校投入为主。尽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有效创新,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这样也使得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校企合作成为纸上谈兵。校企合作主要以订单培养为主,学院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而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但是实际中很多企业没有和学校进行主动合作,对于优秀人才培养漠不关心,不参与人才培养,这些问题都导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缺乏足够动力。

(二)实训方式单一,工学结合不理想

当前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开展中,主要以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为主,而大部分课程实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仿真实训进行重点训练。仿真实训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依然与真实的工作场景存在显著差异,无法为学生营造深厚的职业环境。综合训练更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对市场营销策略进行选择,了解财务管理和战略制定等相关内容,进一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增强企业的决策能力。但是开放式的沙盘模拟与真实的社会竞争存在显著差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不够深入。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进行相应的工作,也是深入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体现,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帮助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但目前的顶岗实习方式并没有贯穿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全过程,也无法体现出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三)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失和名不副实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最主要的就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其中“双师素质”教师一般要具备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或者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但目前很多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更多的是“读书”考取的专业技能证书,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尤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无法与时俱进,导致科研教学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发展需要。

二、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工学交替

目前在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中需要重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工学模式相结合的背景下,需要重点确保工学交替。即学生在入学后的第1学年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期间实践教学统一安排在校内的实训室;第2学年是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在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上,与师傅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对所学专业有着深入了解,并且总结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3学年上学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补充,下学期再进入企业进行重点的实践强化。通过工学交替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增强学习的整体效果。

(二)明确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学生的毕业前景也日益明朗,为此在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细化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当前工商企业管理发展方向非常广泛,所以必须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培育出具有创新技术型、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还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營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优秀人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需要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既可以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又能够承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和应用技术教学。第1类要求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第2类要求教师近三年内主持或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并获得县区级以上的科技成果,或者是在企业有近三年的工作经验;第3类则是由行业企业管理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从事教学工作两年以上,并担任过中层管理职务。目前大部分工商企业管理类的双师都属于第1类,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所有新进教师必须到企业实现顶岗一年才能够授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为教师教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職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以工作任务为重要的教学基础,从而彻底改变以学科为导向的管理思路。要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从而筛选大量的典型工作,确保专业教育的整体效率显著增强。要将典型的工作整合形成领域,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转化,从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五)融合专业建设,大力推进1+X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

在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积极推进落实1+X证书人才培养思路。修订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重点将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实现证书培训有机融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灵活优化设置,确保统筹教学组织深化教学管理。增强对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同步参与职业教育,进行国家学分银行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对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存储,将最终学习成绩记入个人账号,并将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化进行重构。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加强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全面确保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要建设完善适合1+X证书试点工作实训室,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以适应对1+X证书制度的新要求;要不断完善证书培训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可行高效的等级技能证书培训教育典型模式。积极培育工商企业管理相关的职业等级证书师资队伍,并将证书制度和专业教学标准融入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重视顶层设计,增强校内培训的整体效果,积极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形成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团队,积极组织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到证书试点推广服务中。通过对教师进行全员轮训,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要高度重视培训标准的对接,联合第三方机构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要求等级证书进行优化。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标准以及国内优秀企业标准,强化学生的技能实践特点,增强综合素质创新工艺技术规范管理。

三、结语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中,必须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予以明确和富有远见的精神指示;其次是学校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支持推进,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强化深化校企合作;最后是全体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勇担重任,转变观念,共同努力,才能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参考文献:

[1]吴勇.以“对接产业”引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4):42-45.

[2]唐帅.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5):98.

[3]彭文武,陈国生,刘小凤.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软”专业“硬”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66-68.

(责任编辑:张咏梅)

收稿日期:2021-03-11 修改日期:2021-07-07

基金项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科创新研究中心最终研究成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KJCX5159)

作者简介:余伦臻(1979—),男,广东湛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研究。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