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2021-09-10金垒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哲学马克思主义

金垒

【摘要】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写于1936年12月,此时,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艰苦的战略转移,历经重重困难到达陕北,实现了三大红军胜利会师,为开拓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条件。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意在总结第二次革命战争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训,批判“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系统阐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57-02

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诸多军事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下称《战略问题》)就是典型代表。虽然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这一著作只完成了一部分,但它依旧称得上是一部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伟大著作,是《矛盾论》《实践论》乃至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

一、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早在《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已经初步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只不过是以军事术语来表达的。因此,可以说,《战略问题》就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的系统论述。

(一)实事求是的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可以被人去认知、去反映。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物质世界并把握其规律。毛泽东指出,军事规律与世界上所有的规律是一致的,需要通过自身的感知来掌握客观发展规律,并通过规律来指导实践。因此,毛泽东认为,要不断通过学习和总结掌握客观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适应,在不断实践中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才能真正打赢战争。否则,如果按照“左”倾教条主义那样,一切从本本出发,盲目照搬书本的军事条例,死板套用苏联的发展经验,最后只能走進死胡同,使革命走向失败。“我们应该按照现实情况规定我们自己的东西。”[1]173可以说,毛泽东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

(二)以实践为核心的认识论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本源,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归宿,人只有在实践才能不断认识世界。毛泽东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1]179他认为,红军中有很多没有经受过系统教育的指战员,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接触过军事训练,但是他们依旧能够学习战争,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成长积累,这就是认识的过程。一切军事理论都是在不断总结战争实践的经验中产生的,毛泽东始终告诫全军指战员,制定作战规划必须依靠过硬的侦察和准确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必然来自实践中所获取的情报。这也就彻底批驳了“左倾”教条主义思想,阐述了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三)坚持群众路线的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繁荣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毛泽东指出,只有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推动力,才能真正把握革命发展的真理。在《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把反围剿战争和战略反攻的关键问题归结于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他认为,在前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最终能避开国民党白军的围堵,最主要得益于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共产党与国民党面前,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和红军,无私的帮助红军。因此,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其他的诸多条件都能够有效实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全国人民面前,表达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1]184。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实践中所得到的最宝贵的经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真理。

二、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毛泽东思想,从思想来源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两种传统相结合的结晶。”[2]58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战略问题》一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墨子——“非攻”战争观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最突出的观点就是“非攻”思想。在墨子看来,战争有两类:一类是正义的战争,是对有罪之国的打击,他称之为“诛”;另一类是非正义的战争,是对无罪之国的侵略,他叫作“攻”。墨子对于战争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对于那些为了兼并国家、吞并土地的侵略战争坚决反对,而对于被侵略国家的反侵略战争,墨子予以支持,并积极投身于反侵略战争之中,在《墨子·公输篇》中就详细记载了墨子巧妙化解楚宋两国战争的故事。而他在《非攻篇》中又指出,“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3]121两国交战,其中一国针对其他国家发起无端的战争,不仅会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祸,同时侵略国自身又会因为战争消耗大量人力和财力,不可谓得不偿失,这样的攻伐被认为是天下之巨害,是最大的不义。因此,墨子进而主张以积极的守御,战胜不义之战,用防御性的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墨子的这种“非攻”的战争观在《战略问题》一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毛泽东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1]174而对于反革命战争,他又指出:“反对的方法,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既爆发后,只要有可能性,就用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4]476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拯救中国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事业,要消灭战争,根本途径必须通过战争的形势来反对战争,使得人类的战争在我们的手中终结。和平是通过不断进步实现的,当社会中真正消除了剥削和压迫,没有了阶级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结束,这也就是我们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时代。

(二)老子——柔弱辩证观

在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对强弱关系有过深刻的探讨。在老子看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5]171水表面上是很脆弱的东西,但实际上越脆弱反而越坚强,那些所谓的攻强者却没有一个能战胜它的,这就是弱能胜强。同样,对于人亦是如此。老子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后其身體却变得僵硬,所以,坚强的东西归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归于生存一类,也就是柔弱占优势,强者占劣势。树木强大了必将摧折,军队强大了必将失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5]96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多次大规模围剿,采用灵活多变的运动战,创造了无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在《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批判地继承了古人“以弱胜强”的观点,他指出,战略退却并不是所谓的逃跑主义,示弱并不意味着惧怕敌人,而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实力。”[1]203毛泽东列举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由此认为,面对强敌,作为实力较弱小的一方先让一步,积蓄力量,寻找机会,后发制人,这样就能战胜对手。对于红军而言,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必须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利用我军机动作战的优势,战略退却,形成积极防御的作战态势。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主张和坚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反对分兵,反对两个拳头打敌人,进而从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出发形成了独特的歼灭战思想。

总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延安时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许多思想为后来代表毛泽东哲学思想已臻成熟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和领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这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谭家健,孙中元.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哲学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刀山火海咱敢上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