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探佚研究概述

2021-09-10陈欣艳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中国古典小说代表作。《红楼梦》原作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撰写而成,而后四十回则由无名氏续写而成。由于《红楼梦》续作研究可依据的材料极为有限,所以很难真正将曹雪芹的艺术构思把握住。探佚研究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叙事逻辑、情感事理和风格特点的把握,将《红楼梦》更为完整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真正走入《红楼梦》,对《红楼梦》有更深刻的感悟。

【关键词】 《红楼梦》;探佚;曹雪芹;续本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26-02

一、探佚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红楼梦》作为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历史巨作,它对于人们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红楼梦》的解读还可以让大家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从这个角度看,它亦有重要的社会研究价值。关于《红楼梦》本身,有个别学者认为其结构已然完整,探佚研究是多余之举,但多数学者认为,探佚研究有其存在的重大意义。周汝昌先生曾把红学鉴定为四学,探佚学便是其重要一分支。不可否认探佚研究本身的巨大价值,它在红学研究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探佚学由梁归智先生始创,他强调只有把握住探佚的精髓,才能真正领悟《红楼梦》的精神,所以,从梁归智先生的观点来看,“探佚学”并非是对《红楼梦》的表层研究,而是对其内部精神的艺术构思的深刻解读。对《红楼梦》的迷失部分的研究,便促进了“探佚学”的兴起。

《红楼梦》的探佚并非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有一定限定性,是在一定的学理依据下,最大限度地对曹雪芹先生所著《红楼梦》原貌的呈现。这种学理依据也限定了探佚研究的性质,它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是真正的学术研究。探佚研究的目的不止于此,梁归智先生对于“探佚”的目的亦有一些深刻的看法:探佚就是通过研究《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伏线,这包括小说的情节事理的发展、叙事的逻辑、情感的倾向以及人物的特点,在此基礎上再结合脂批和一些实证的考察,进而探讨曹雪芹完整的艺术构思。

二、探佚研究所显露的问题

假设后四十回所写的书是不复存在的,那“佚”又从何处来进行“探”呢?它的依据就是根据前八十回中作者所留下的伏线进行延伸扩展。从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伏笔来进行推测后四十回后故事发展的情节,根据其前八十回中的内容推演描绘出曹先生八十回后故事主线的总貌,使读者对《红楼梦》原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构思有了新的认知和拓展性的了解。

探佚研究因其可依据材料的有限性,其续写并未完整符合前八十回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叙述目的。不仅如此,一些探佚由于没有遵循研究的原则,常常以猜测式的研究进行,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把握住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伟大艺术构思,还严重偏离了《红楼梦》叙述目的。由此来看,不当的探佚研究弊端颇多,俞平伯也曾在《八十回后的〈红楼梦〉》中提到这一点:“我以为猜详是变形的瞎说,菽麦不辨,鹿马不分,是常有的现象;虽说的天花乱坠,而究竟无可行的价值。所可信的,还在几丈之内,光明所及的地方,是凭我们底目,不是凭我们底想。”(见俞平伯《红楼梦辨》)

三、续本与原著的矛盾

高鹗所续后四十回中:双玉听琴(第八十七回)、宝玉见黛玉(第八十九回)和宝玉和紫娟谈话(第一百十三回),这些都是可媲美原作的精彩之处。但在宝玉出家、黛玉早死等回目,高鹗的这些续写都是与原作中有根据之处相矛盾的。为弥补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小说的不衔接之处,其多用的方法是回忆(复述),即用小说里人物的回忆来进行续写。如:第八十一回:贾母见他进来,便问道:“你前年那一次得病的时候,后来亏了一个疯和尚和一个瘸道士治好了的。” 又如:第九十六回:况且那年夏天在园里,把我当林姑娘,说了好些私心话;后来因为紫娟说了句玩话儿,便哭得死去活来的。以这两回为例,无论是贾母问话,还是袭人所言,均是用“前年”“那年”这样的回忆性的话来续写的。

这种努力有大量值得肯定之处,但这样续写效果却仍不太理想,续书之中在一些重大情节或主要人物的结局上仍然明显背离前八十回。就黛玉之死而言,小说的最后在曹雪芹的计划中必定会阐明林黛玉是如何死的,但续本中以宝玉宝钗欢天喜地的新婚与黛玉独自焚烧诗稿来形成强烈的对比,就艺术效果而言,它是极为煽情的。这样一个结局的处理,从五四胡适之时到毛泽东时代一直都是被肯定的,黛玉之死给人们的深重印象便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虽然这一主题与五四时期制度的变化相符合,但这种煽情结局的悲剧处理却并不深刻,与曹雪芹的想法却也是极不相同的。如九十七回中写道:紫娟早已知道黛玉是恨宝玉的,那么她的死是带着对宝玉的满腔怨恨和失望的。但这一处理却与第一回的伏线有着极大的矛盾,绛珠仙草本是受神瑛侍者的灌溉而生,所以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而言有一种恩情在。小说中还有写到:如若为人,其将用一生的眼泪来还他,黛玉将用她一生的生命作为奉献来献给贾宝玉。在这种伏线之下,黛玉应是怀着感恩报恩这种满足的情感离开人世的,所以黛玉的悲剧之死不符合前八十回关于人生体验的这样一个大局。

再看宝玉出家,根据前八十回所叙,宝玉是拒绝了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所以显得很孤独,他欲与女孩子在一起不去感受孤独,却发现大观园中的女子都非他的意中人,都不属于他,这是贾宝玉的最大悲剧所在,所以他非常痛苦想要出家,但是即便如此,他对女孩子仍是专情的。而在续本之中,宝玉在未出家之前心早已经出家,他已然相信佛教的四大皆空,远离女孩子,这在宝钗和袭人的对话中也有一定的映射。

由此来看,高鹗所著后四十回更倾向于一个爱情小说的展开,这也与前八十回来曹雪芹的所述目的是不相符的。

四、续本与脂批的不符

《红楼梦》的脂批是极为复杂的,这可能是由不同时间,不同年代,不同的人所批而造成的,但一些重要的脂批仍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脂砚斋中:“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庚辰本第二十回)如“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庚辰本第二十六回)又如“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庚辰本第二十七回)这些脂批中都提到在八十回以后的小说中还有要出现的狱神庙这个重要情节,这些情节与贾宝玉、王熙凤的结局直接相关,还有一批与之相关的小人物隆重登场,但在如今所看到的后四十回中没有看到,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其后四十回并不符合曹雪芹的艺术构思。

五、探佚研究的要求

《红楼梦》探佚的研究旨在还原曹雪芹所著版本的原貌,即是还原原著,就要了解曹雪芹作者本人,就必须读他的原著,从原著着眼,科学理性地考补已佚失的部分。

考补佚失部分要先究其思想,究其创作的初衷及创作中的思维。于此,人们便要细究曹雪芹在原作中留下的或明或暗的线索,切不可为程高本《红楼梦》所禁锢,基于对原作、原著的尊重,续本与原著所矛盾地方须究其原委,深入解读曹雪芹本人和他所著写的《红楼梦》。

对《红楼梦》探佚的研究还需要立足于曹雪芹完整的艺术系统。《红楼梦》是结构的周密严谨与线索的错综复杂的结合体,如若说《红楼梦》的整体是一个大的系统,那么《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便是这完整框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曹雪芹完整的艺术框架是人们进行情节结构研究的出发点,每一个子系统情节的研究都离不开《红楼梦》整体的框架,在把握整个《红楼梦》的艺术框架的基础下,其情节结构的研究仍需要人们不断努力,这些子系统的综合效果,是极具创造性的,只有把《红楼梦》的每一个要素结构做细致、做通透,人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红楼梦》完整的框架,才能穷其艺术的奥妙。

此外,《红楼梦》探佚的研究要在一定的学理依据下进行,而不是瞎猜。探佚是对原著所佚失部分的探究,即是探佚,便不可随意定论,要明白探佚的结果只能无限接近,却不可成为既定事实。人们要做的便是努力走近曹雪芹,努力走近《红楼梦》,再从走近到走进,沉浸其中,感悟思索。如若脱离这一限制,便只是妄言,这要求人们宁可少说、简说,也不可臆断、妄言。《红楼梦》探佚的科学性除体现在开放性的结尾外,还体现在对原作重要人物形象的论析上。如“黛玉之死”,自《红楼梦》问世以来,黛玉便牵动广大读者的心弦,高鹗的续书中更是将黛玉芳魂夭逝这一情节叙述的凄婉动人,后众多学者对黛玉之死的分析更为深入,不再仅仅局限于王熙凤等人的“调包计”对病体黛玉的消磨,而是从黛玉消殒的时间、地点和众多原因进行了更为全面地叙述。

六、结语

探佚让人们真正走入《红楼梦》。探佚要深刻把握《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叙事逻辑、情感事理和风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坚持研究的原则,遵循科學的规律。人们要更清楚地认识到:探佚所还原的是《红楼梦》的可能性面貌,但在探佚的过程中,人们对《红楼梦》有了更深、更为透彻的领悟,对曹雪芹的艺术构思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从这种意义上说,探佚研究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所以要更加重视《红楼梦》的探佚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

[3]俞平伯.红楼梦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梁归智.红楼梦探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董晔.《红楼梦》探佚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蔡义江.论红楼梦佚稿[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陈欣艳,女,汉族,河北邢台人,长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曹雪芹邀棋
曹雪芹:红楼不是唯一的标签
曹雪芹爱厨艺
作家阅读的方式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