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饮食诗文浅论

2021-09-10李若君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苏轼饮食思想

【摘要】 苏轼作为宋朝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饮食诗文创作繁盛,题材以食物、酒、茶为主,集中反映了他在饮食日用中获得的人生乐趣。苏轼的饮食诗文在艺术上表现为题材充实丰富、语言平淡自然,却往往能出语诙谐、想落天外。在其文理自然、恣意昂扬的文学话语中,透露出苏轼旷达洒脱、超然物外的个性,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也推动了饮食文学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苏轼;饮食;思想;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22-02

苏轼以其生活经历的丰富性和乐观超然的个性,抒写出精美绝妙的诗文,饮食题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足迹遍布各地,将品尝过的美食揽入笔下,无论诗、词、还是文,均有表现。苏轼对于饮食的热爱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推动了饮食文学的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苏轼诗文的独特艺术特征。

一、自笑平生为口忙[1]1235——题材丰富

在《苏东坡全集》中,有关“饮食”的诗文极多,出现的菜名、酒名、茶名更是不计其数:谷物粮食类如大米、玉米糁、黄豆等;蔬菜瓜果类如莼菜、竹笋、荔枝、卢橘等;水产类如鲫鱼、河豚、鳊鱼;除此之外,桂酒、真一酒是他的心头好,不同品种的茶更是他日常不可或缺之物。[2]正如苏轼本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1]1360的凛然气节一样,苏轼的饮食观在《老饕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1]62苏轼诗文中详尽地描绘食物的千姿百态,叙述烹饪的各种方法,讲述着自己独特的饮食心得。

(一)食饭蔬

苏轼爱吃。他用“老饕”二字来形容自己,爱吃、会吃,且更能化食物之热量为文学之力量。如,吃鳊鱼,即作《鳊鱼》;吃豆粥,就写《豆粥》诗。苏轼不仅会吃,而且会做。大名鼎鼎的东坡肉无人不知,《猪肉颂》云:“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1]4857在苏诗中,每一思忖似乎天然具有这样的连贯性,每一步骤好像也都自有道理。按部就班,物物相生,终得美味。菜肴的制作方法与世而推移,苏轼所创的很多菜式却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餐桌之上。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做什么,苏轼都讲求适中适度。在《赠张鹦》一篇文章中苏轼曾提出四个养生方法:“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3]9即:无事、早寝、安步、晚食。心情平静与运动适量两相结合,加上早睡早起、切勿暴饮暴食,才是长久的保养手段。

(二)饮美酒

苏轼爱酒。酒是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困苦的凭借。苏轼在《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1485《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中说:“把酒问青天”[1]1478,往往每一提到酒,就能使人联想出苏轼喝酒时的飘逸旷达以及昂扬的斗志。苏轼对酒颇有些研究。他喜欢喝酒,并且通晓酿酒手艺。苏轼诗中涉及到酒的有很多,“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1]1064是在品评清香宜人的竹叶酒;“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1]348是在谈论洞庭春色酒的色亮如玉。苏轼喜欢在不同的地方就地取材以酿酒,不同种类的酒散发不同的芬芳气息,而苏轼稍作总结即为“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1]4852,品尝美酒竟然能够让人恍若身处仙境、飘飘欲仙,真可谓极美。苏轼虽被贬了又贬,却心态极好。酒能忘忧,亦能解忧,醉了倒头就睡,即可不染是非。

(三)品雅茗

世人爱茶,东坡尤甚。苏轼将品茗此一雅事引入诗文,将世事之俗趣点缀以茶之雅趣,诗文便鲜活生动起来。茶是超然安逸,旷然世外的理想生活的象征。苏轼所咏之茶,是路长人困的自然安慰,是情比金坚的外在联系,亦是灵感涌现的间接媒介。“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1]788在此诗中,苏轼运用比喻手法,对茶之滋味极尽夸赞,体现了苏轼对茶的一片清洁纯净的赤诚之心;“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1]852,竟是连茶具中颜色雪白的茶沫都要细心刻画一番,无疑说明苏轼的确是茶的忠实拥趸。一壶清茶就能使人偷得浮生半世的浅浅喜悦,远离喧闹和官场的勾心斗角,颇为洒脱自适,为全篇增添了欣喜畅适的情味和超然淡雅诗情,极美、极真,表现出苏轼高超的艺术腕力。苏轼大概是这样一种人,该饮茶时饮茶,该吟茶时吟茶,将其绘在记忆的绿野,想起茶,思其味,将黑夜点缀成一片星河,在星河里亮起一道银瀑;将提到“茶”的所有欢愉穿成珠串,存放心中,似一饼普洱,愈久弥醇,在品茶的回甘中体味人生。

二、人间何处不巉岩[1]1006——艺术表现

苏轼一生对饮食情有所钟,创作了大量的饮食诗文,因此,其饮食题材诗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

(一)观察细致

苏轼善于选取生活中极其细微的日常事物,擅长抓住事物的细节对其进行精准描绘,观察力极其敏锐。在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文中,往往通过以小见大来体现其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歸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1]1087苏轼应友人之请品茶,带着茶壶坐在小池旁,清风徐来,荷叶随风而乱,不时就有鱼儿跃出水面,欢呼跳跃。清风是如何乱了荷叶、细雨是如何让鱼儿出水,此二景都是极为细微之处,却被苏轼把握得恰到好处,真真如在眼前。如此场景,如此氛围,如此兴致,简直是理想生活。苏轼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世俗风味、烟火气息,将其作品化身为理想之巅,诗味隽永,又令人心驰神往。

(二)想象奇特

苏轼饮食诗文中常伴随着他想落天外的奇思遐想和巧妙奇特的比喻。一句“龙根为脯玉为浆”[1]1307,苏轼将美酒比喻为妙不可言的琼浆,表现出他对美酒的赞扬与热爱;“香雾霏霏欲馔人”[1]1251,则是将柑的芬芳当作香雾,不仅写出柑的迷人香气,也写出了作者缘何食指大动。如果说想象独特的比喻为其生活增加了情趣,那么暗喻的运用则能起到特殊表达效果。“骈头玉婴儿”[1]186一句,看过题目后已然明了说的是笋,然诗中却对笋字并未提及,直以“玉婴儿”称之,将笋的洁白、脆嫩、甘甜用新奇的比喻写出,不仅给人以新鲜感,甚至还令人想探索一番这“玉婴儿”之滋味。

(三)语词诙谐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其语言的诙谐。叶燮在《原诗》中曾说苏轼的诗文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4]“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1]788苏轼将“肉”和“竹”对比,颇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意,议论精警。但是苏轼却另有一首有趣的打油诗,让人不得不感叹猪肉对苏轼来说可谓是真爱。“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如果说《於潜僧绿筠轩》是用“肉”来衬托“竹”的品性皆为上品的高洁神圣,那么这首打油诗就是用“竹”的优秀品质衬托苏轼对“猪肉”的热衷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失意中见宽慰,哀怨中見欢欣,这成为苏轼所独有之人生理趣。[5]96-98

(四)情景并茂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能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6]苏轼时刻心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他的作品常常能给人情景交融,物我相忘的体验,给人强烈的美感。荔枝在苏轼笔下,变化万端,让人赞叹。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1]745“她”是穿着一袭绛罗襦裙的海山仙子,不远千里飞腾而来,掀开“她”半遮半掩的红面纱,便能看到洁净如白玉的肌肤纹理,晶莹剔透。“不须更待妃子笑”,只是荔枝自己的风骨,便足够倾国倾城了。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凭借“鸭戏图”中出现的“桃花”“鸭”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框架,又以“蒌蒿”“芦芽”衬托自己酷爱的美食——“河豚”,伴随着脑中展开这样天光晴好、水波潋滟的春色的同时,“河豚”作为点睛之笔,虽是想象,却恍若实景,不但能看到,且能触发联觉,令人垂涎。“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7]此言不差。

(五)文风平易

苏轼用平易流畅的语言让各种食物充满了诱人的光彩。苏轼诗文语言上的成就极高,饮食题材诗文写的平易浅俗,往往饶有趣味。他喜欢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摹,“芦菔生儿芥有孙”[1]1010是蔬菜旺盛生长的姿态,“红纱中单白玉肤”[1]745是荔枝的冰雪可爱。最广为人知的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正是河豚欲上时。”[1]958语言清丽流畅,极富画面感,竹林、桃花、春江、鸭群、蒌蒿、芦芽,多种意象连接,成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江晚景图,这些诗作有时像是家常口语般细细诉说,毫无滞涩而亲切圆融,可谓达到了一种精妙高超的艺术境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苏轼这种平易流畅的文风无疑扩展了诗文的表现领域,向世人展示了其超凡卓越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曾经这样评价苏轼,“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8]苏轼在饮食诗文中展示出了其日常生活中的直率真诚、高雅无双、风趣诙谐、乐观洒脱;苏轼作为一个读者体量庞大的文学家,他的饮食诗文在中国古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苏轼饮食诗文以其率真、平易、幽默的独特魅力为文坛注入活力,并以其不凡的人生阅历,旷达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文化修养极其出色的一员而精神不朽。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陈娇.苏轼饮食诗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陈喜珍.寓意于物,造平淡于绚烂中——论苏轼饮食题材作品的创作风格[J].名作欣赏,2012,(5).

[6]林语堂.苏东坡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7]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8]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作者简介:

李若君,女,汉族,山东泰安人。青岛大学文学院,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苏轼饮食思想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从善如流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