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的分工理论

2021-09-10陶虹旭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陶虹旭

摘 要:分工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揭示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形成,从分工理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出发,介绍古希腊、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学关于分工理论的发展途径,以及由此引发马克思对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该理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最后在《资本论》时期走向成熟。对于分工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工人奴役的现象,马克思也提出了“消灭分工”的具体途径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消灭分工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001-03

一、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产生

虽然不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社会分工理论,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却提出了最成熟的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针对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从经济视角出发揭示了工人生活的苦难,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同时,由于当时机器大工业的巨大进步,社会分工理论得到了空前发展。

(一)分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一个时代的反映,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同样也是针对马克思的生活背景所提出的思想理论。19世纪初,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随之带来了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当时机器水平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体能,机器代替了人们生产商品的能力,并使得商品的生产更加效率化和简单化,工厂的生产劳动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人力劳动,机器逐渐取代人工成为生产主流,劳动资料实现了对工人的占有,劳动者的价值逐渐下降。

在机器大工业蔓延到全球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也使手工业时代变成了大工业时代,世界市场由此形成。但是,资本的无限扩张仅仅使资本家享受到了大工业时代带来的巨大利益,极度不公平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劳动资料变成奴役人的手段,劳动者的地位无限下降,机器成为了工人们的最大竞争者,工人在大工业的背景下与资本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了资本家压榨的对象。于是,马克思注意到了这种分工现象,从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

(二)分工理论的理论来源

分工理论并非马克思创造的,而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种思想理论,在马克思之前的每一位思想家对于分工的理解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分工思想提供了基础来源。在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中,柏拉图就已经对分工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有了充分表述。在古希腊的时代背景下,城邦的建立是分工的主要来源,在一个城邦中,无数的人需要不同的东西,存在不同的需求。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城邦内就出现了分工。在柏拉图看来,是由于分工的逐渐细致化导致了城邦的形成,同时,城邦也促进着分工的进行。除此之外,分工的多样性是由于人的能力的片面化,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事相同的劳动,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劳动项目,也有自己无法完成的劳动项目,这样就导致了分工的多样。在柏拉图之后,色诺芬也提出了分工理论,在《经济论》中,他分析了社会分工与市场发展之间的关联,提出了无论是社会分工还是工厂分工,一个人要专一地从事一种分工,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才会更加具有价值。这两位思想家作为古希腊时期分工理论的代表,其理论对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学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古希腊分工理论之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尤为出色,他在肯定需求促进分工的前提下又提出了交换和分工的关系: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又受交换的影响,在大市场的前提下,交换必然会十分发达,这时就会产生多种分工来满足市场中的交换,而如果市场过小,交换不发达,人们就会寻找多种职业来维持生活,因此分工也会受到限制。除此之外,亚当·斯密还区分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认为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社会分工是在更大范围上的分工,工场手工业分工是对于生产效率而言的分工。他还提出了脑力分工和体力分工,二者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马克思所十分认同的分工的作用。在古典经济哲学家中,除了亚当·斯密,李嘉图也提出了分工的思想,他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资产阶级的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也为资产阶级的经济侵略和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

至于空想社会学家,他们放弃完全从经济角度观察社会分工现象,而是将眼光对准分工背景下的劳动者,更加关注劳动者因分工所受的不平等和极端的贫富差距,并且提出了“消灭分工”的设想,在资本主义繁荣的景象背后揭示着分工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但是,他们的分工思想没有立足于历史发展来探讨,仍然具有唯心史观的痕迹,因此马克思批判地看待空想社会学家的分工思想,使其思想立足于历史观和实际现实,并对“消灭分工”做了具体分析和研究。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阶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分工理论,马克思在《手稿》中将哲学的“异化”和经济学的“劳动”相结合,率先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且将异化劳动看作是分工导致劳动者越来越贫困的原因。在《手稿》中,马克思总结了亚当·斯密等国民经济学家的分工理论成果,并在此思想上更加深刻地对分工进行了研究,用辩证的方法看待社会分工,并将分工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分析。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导致的资本积累使人类分工变得更加精细和发达,由于资本的增多,社会分工的多样性也就随之增强,分工所需的工人数量也随之增多,同时工人数量的增多和分工的发展也促进着私有财产的累積和资本的扩张;由于资本的积累,机器被大规模运用,这就导致人工价值降低,工人的薪水下降,劳动阶级和资本家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工人成为生产的手段、机器的零件,而分工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着异化劳动的程度加深,三者在马克思看来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手稿》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揭示了分工的本质,即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区别于之前所提出的那种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此时的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分工的双面影响,还明确了消灭异化劳动的途径——消灭私有财产,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看待分工现象还是过于局限在异化的视角下,没有将分工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联系,没有从外在去考察分工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仅仅是从资本积累的结果去探究社会分工。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