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图画,还原语文的生命图景

2021-09-10汤虹飞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词语

汤虹飞

【摘 要】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理解、倾听、倾诉、表达、表现,把学生的思想情怀、内心体验转化成语言文字的过程。我们把语言文字还原成“象”,换言之,也就是让语言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画。聚焦一幅幅“画”,也就还原了语文的生命图景,从而让这些画面、这些场景深入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词语 句子 篇章 图画思维 生命图景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内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各版本出现过的老课文,另一类是新加入的一些新课文。笔者认为,不管是新课文还是老课文,只要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细读文本,把握好目标,分析好学情,就能把课上得精彩。笔者综合以下几点,谈一谈利用图画思维解读文本,还原语文生命图景。

一、把小小的标点读成一幅画

我们引领学生接触一篇新课文的时候,如果不断地打破模式,有了创新,有了陌生化,那么会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比如,标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陌生化”,它们也是会说话的,它们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默默地传达着自己的情感。我们来看一看笔者执教《桥》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发现第2句中的前两个句号都变成了逗号。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读书就是需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生:我发现第一句中一个词语就组成一句话,这样的句子不多见。

师:是的,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那么,逗号和句号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在朗读时,句号较之逗号停顿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师:带着思考来读书,才叫真正的会学习。为什么这两处停顿的时间变长了呢?

生:因为作者想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从天而降”。

生2:我想到了“大雨如注”。

生3:我仿佛看到整个世界顷刻间被这雨活活地压垮似的。

生4:我仿佛听到了大雨撞击地面时的一声巨响。

生5:我突然想到了陆游的“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这句诗。

生6:我回想起来读过的一篇文章《大江保卫战》的开头: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

我们读书,有了想象,那么一切也都有了。这小小的标点读成了一幅画,读出了大自然的图景,读出了小说的图画。

二、把特别的词语读成一幅图

《七律·长征》这首诗中“逶迤”和“磅礴”这两个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河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磅礴”就是形容其气势盛大,广大无边,一般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呢?我们看一看笔者观摩到的一节有关这两个词的点拨。

第一步,教师出示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并标红“逶迤”和“磅礴”。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学生开始思考。在期待学生的回答期间,教师进行了第二步。教师说:“仔细观察这两个词的偏旁(教师单独出示这两个词,红色标识了走之底和石字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五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乌蒙山?”学生开始蠢蠢欲动。第三步,教师问:“谁能到黑板前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五岭和乌蒙山呢?”某学生上台画出了“五岭”和“乌蒙山”(见图1和图2)。

看着这两幅简笔画,学生回答综上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五岭。”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森郁突兀的乌蒙山。”就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进行了最后一步教学。教师问:“同学们看,逶迤的五岭像什么?磅礴的乌蒙像什么?”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五岭和乌蒙山的图片。一个学生答道:“逶迤的五岭就像是一条长蛇盘旋在天地之间。”另一个学生答道:“磅礴的乌蒙山层峦叠嶂,就像是高耸入云的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间。”还有学生说:“我觉得五岭的逶迤,就像是银丝落在了九天。而乌蒙山险峻得就像是火海,就像是刀尖。”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们的中国汉字都是与实物有一定联系的,逶迤的走之底就代表着连绵起伏,而磅礴的石字旁就意味着险峻。”

山峦,像银丝,像长蛇,像巨人,像刀尖,像火海,多么符合字形字意啊!学生通过观察字形,把有内蕴的词语读成一幅图,教师再激活想象,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这是什么?这就是激活学生的想象。

三、把简短的一句话读成一段动画

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可谓是经典之作,他的经典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细腻的笔墨,而在于他细致观察后的真情表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这简短的一句话里藏着什么呢?笔者带领学生针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展开了讨论。

师:“好看得很”可以换个说法吗?

生1:非常好看!

生2:特别好看!

生3:好看极了!

生4:好看得不要不要的!(生笑)

师:如果我们把“好看得很”换成你们刚才的说法,你觉得好不好呢?

生:不好,如此文字就失去了它独有的色彩!

师:能具体说说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生:这句话是一种生活化的表达,就像长辈夸赞我们的时候说,“这个孩子聪明得很”和“这个孩子很聪明”,听起来,前一个夸赞的真诚度更高一些。

师:這是个很有价值的思考。

生:我觉得不能换,因为“好看得很”既是在概述爬山虎叶子的美,又是叶圣陶老先生惊喜和感叹的情感迸发。

师:叶老为何惊喜、感叹?再读读这一句,你看到了爬山虎叶子怎样的美?

生1:层层叠叠的叶子你掩着我,我掩着你,如同列队观看节目的孩童,争相翘首,却又排得整整齐齐。

生2: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发亮,你搭在我的肩上,我躲在你的身下,配合得协调有序,就是不给阳光留一丝空隙。

生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随风舞动,犹如西湖上漾起的一层又一层波纹。

生4:一阵风拂过,叶子你挤我,我挤你,宛如溪流里夺食的游鱼。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段动画。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说——

(生齐读)

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学生却读出了不同的风景,读出了作者不同的感受,还读出了一段美丽的动画。经典就如同醇美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有趣。如果在经典中把握好语言独特的表达特点,那么独特的语言练习,就会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语言的种子,他们会在阅读和习作的时候留心并运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定会开花、结果。

四、把长长的篇章读成一本“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个是“学习写书信”。从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可知,這个单元是“励志爱国篇”,我们如何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以为可以先俯瞰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中华不振”这个支点展开,把课文读成一本“书”。

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

生(齐):周恩来!

师:数一数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个志向?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课题两侧分别板书:中华不振)

生:3次。

师:能结合课文在这3次“中华不振”的前面填上合适的动词吗?

生1:听说、听见、耳闻中华不振。

生2:看到、看见、目睹中华不振。

生3:想象、感悟、体会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的板书,你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给我的板书装饰一下吗?(分别在2个“中华不振”的前面板书:耳闻、目睹)

(其中一名学生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成了一本“书”,如图3)

这样鲜活的一本“书”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浸润、沉潜在三个事件之中,思维瞬间被打开,于是有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结合这幅图能把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再说得清楚一些吗?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生:周恩来因为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所以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如果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吗?

生:周恩来之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了“中华不振”,目睹了“中华不振”。

透过这本“书”,学生去想象“中华不振”的画面,如此,学生的愤怒之火被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被感染,本课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也将在这本“书”中绽放,这就是图画的力量。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理解、倾听、表达、表现,把学生的思想情怀、内心体验转化成语言文字的过程。“语言文字首先是一个象。”象,即形象、印象、意象,我们把语言文字还原成“象”,换言之,也就是让语言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画。聚焦一幅幅“画”,也就还原了语文的生命图景,从而让这些画面、这些场景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高修军.“图画转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

注:本文系江苏省徐州市课题“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培养图画思维能力的实践性研究”(编号:G2007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词语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词语接龙
词语开花
词语接龙
词语积累
Units 13—14相似词语辨、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