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概况及分析研究

2021-09-10吴迪

新世纪图书馆 2021年8期

摘 要 论文以《民国时期总书目》《生活全国总书目》 《抗日战争史参考资料目录》《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等资料为研究文本,通过对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出版品种、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试图勾勒出民国时期我国出版发行类书刊的出版概况和发展脉络,希望对当今出版界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民国出版  出版发行类书刊  出版史

Abstract Taking 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Life Bibliography, Bibliography of References on the His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Bibliography of Publications in Liberated Areas and Base Areas, United Catalogue of National Periodicals in Chines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Publications in Modern China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itles, places and dates of the publications to sketch the contours of publications and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in the hope of shedding some light on the research in current publishing circles.

Keywords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Publications. History of publication.

0 引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版作为传播文化、开启民智的最佳手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版物成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各领域进行思想宣传、信息交流、活动记载的重要窗口和媒介。这一时期,文化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开始应运而生了一批专业出版发行类书刊,它们注重研究如何编发选题、吸引读者,如何经营出版社,并在出版物上及时反映出版领域的最新动态。虽然有关出版理论刚刚起步,水平不高,但毕竟迈出了中国出版业第一步,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以《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化科学·艺术卷)《生活全国总书目》《抗日战争史参考资料目录》 《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增订本)《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乙编、丙编、丁编、补编)等资料为研究文本,通过对民国时期出版类书刊的出版品种、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等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勾勒出民国时期我国出版发行类书刊的出版概况和发展脉络,希望对当今图书馆、出版界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概况

民国时期,我国涉及出版发行专业的图书和专业期刊已有一定数量。据资料统计,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的著作共有146种,其中业务手册、工作总结汇编等51种,专业论著41种,出版发行管理法规、条例22种,各类图书目录19种,书店调查3种,工具书3种,其他7种。专业论著中的大部分集中在出版史研究、编辑工作方法介绍、出版事業概论、出版法规研究等方面。其中,出版史研究21种、编辑工作方法介绍8种、出版事业概论5种、出版法规研究3种、职业修养1种、其他3种。这些出版物中比较有学术价值的有《中国图书年鉴(1933)》(2册)(杨家洛编,南京中国图书辞典编辑馆1934年版)、《民众读物调查》(张履谦著,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4年版)、《上海市书店调查》(上海市教育局第四科通俗教育股编,上海教育局1935年版)、《苏联的出版事业》(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编辑出版)和《非常时期之出版事业》(金溟若著,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期刊共有86种,在1910年至1919年间创刊的出版发行类期刊有4种,如《出版界》 (由商务印书馆1914年创办);在1920年至1931年间创刊的有16种,如《出版周刊》(由商务印书馆1924年创办);在1932年至1945年间创刊的有55种,如《读书与出版》(由生活书店1935年创办);在1946年至1949年间创刊的有11种,如《读书与生活》(由北平燕京大学读书与生活社1946年创办)。这一时期出版发行类期刊的出版有一个逐步发展,达到高峰再回落的过程,这个高峰出现在1932年至1945年,在这13年的出版类期刊具体情况如表1所列。

在1932年至1945年间创刊,在全国比较知名的出版发行类期刊主要有《中国出版月刊》(1932年由浙江省流通图书馆创办)、《读书生活》(1934年由上海杂志公司创办)、《图书展望》(1935年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创办)、《出版月刊》(1937年由中华书局创办)。其中《图书展望》影响力较大,栏目也较多,有学术短评、读书问题讨论、新学说介绍、图书提要、中外学者介绍等栏目,它在文章的选取上比较具有包容性,营销策略也比较灵活,创刊不久就在知识界站稳了脚跟。

此外,我们从表1所列的55种期刊中可以发现这段时期出版发行类期刊创刊数量的峰巅分别出现在1935年、1937年和1943年,这三年创刊的数量都是7种,最低点出现在1944年,为零。究其原因,是因为1927年北伐胜利,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教育的水平相对提高,所以在此后几年出现了出版业的“黄金十年”。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上海、南京等地虽然相继沦陷,但是由于期刊的作者大多是文化研究者、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等,即使迫于形势或留守上海,或辗转去了重庆,也都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继续进行出版文化的传播工作。

1935年、1937年和1943年,这三年是抗日战争阶段非常短暂的“相持”时期,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1935年创刊的期刊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北京;1937年创刊的期刊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长沙;1943年创刊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大后方”重庆、西安、桂林。此时的学者们迫切地需要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学说、他们的著作通过出版期刊的形式介绍给大家,此时出版发行类期刊俨然已成为出版界的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是学者们宣传思想、交流动态的一个重要手段挡。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存都堪忧,出版发行类期刊的出版出现停滞,也在情理之中。

就出版地而言,民国时期我国出版发行专业书刊的出版地多集中在上海,有48家;其次是重庆,有8家;然后是北京和南京,各有7家;再次是杭州,有5家;广州有3家,山东2家,湖南2家,其他地区8家,共计90家。1938年至1945年,上海作为我国出版业的中心,拥有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出版社,还有着丰富的出版资源和大量优秀的出版人才,因此当时在上海创办的出版类期刊最多。重庆是当时的陪都,其他几个地方都是当时我国经济文化比较活跃的地区,文化界名人自然比较多,出版业也比较发达。

此外,在图书馆学、新闻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期刊上,也刊发有不少出版方面的研究论文。如在民国三大图书馆学期刊中发行时期最长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存续时间为1925年至1948年)上就刊登过一些出版方面的文章,如李文裿的《编辑期刊中论文索引之意见》,冷衷的《中国政府出版期刊调查表》等。据王阿陶 、姚乐野《图学史卷 时代华章——<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研究》一文统计,《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在存续期间,发表关于出版业的文章有343篇,占到总发表篇目的6.45%。一些综合类的杂志,如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也刊登过很多讨论出版经营和出版文化方面的文章。

2 民国时期出版类书刊的特点与不足

2.1 专业书刊中专论编辑出版发行理论的少

民国时期,编辑出版发行学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的人非常少,学科理论体系极其薄弱。出版类的著作多是一些法律、法规、条例、业务手册、工作总结汇编、出版社概况等,很少有探讨编辑出版理论的专业书籍;出版类的期刊虽有“出版”之名,却有名无实,它们多以指导读书,介绍新书内容、最新出版界动态为主,专论编辑出版理论的文章较少。如1937年4月,由中华书局创办的《出版月刊》,主要栏目是“新书介绍”“新书推荐”。1937年出版的第4期《出版月刊》一共31页,“新书介绍”就占了11页,“新书介绍”篇幅占整本期刊篇幅的比例将近40%。1931年8月,由中华书局创办的《中华书局图书月刊》,“最近出版新书提要”“最近重版书一览表”是其主要栏目,每期14頁至20页。

另外,许多在书业界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文章,也并不是发表在出版类的专业期刊上,如夏丏尊的《中国书业新途径》①, 当中呼吁进行改革,提出“出版机关与发行机关分立”“出版社依各自的兴趣刊行各门类的书籍”“联合书店以发行为业务,在全国各省市各县设立分店”等建议。可见当时这些专业期刊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的。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相当重视图书的宣传、发行工作,并且有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的发行经验。如《出版月刊》1937年第3期刊载的《小学教员检定丛刊》广告:“修正小学教员检定规程颁行了!准备参加试验,请速购备”“依据规程上所定试验科目编辑,极切实用”“特价发售,九月底止”② ,这些广告语言简意赅地突出了图书出版的信息和促销优惠的卖点,具有比较强的渲染力和号召力,能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可见,当时专门研究发行学的刊物寥寥无几,只有《出版与发行》(月刊,1948年由沈阳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创办)等几种,而专论发行学的专著几乎没有。

2.2 多数期刊寿命短暂

民国时期,期刊实行的是登记制,所以创办一份期刊非常容易,但这也导致了期刊出版的不稳定。一些期刊在创办一、两年后,便宣告停刊,有的甚至只办过一、两期就停刊了。出版发行类的期刊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命运。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民间私营资本创办的期刊办办停停,更迭较多,带有国家机构背景资本创办的期刊则相对稳定。

由表1所知,存续时间最长的期刊是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3月创刊的《图书季刊》和浙江省立图书馆 1935年10月创办的《图书展望》,大约出版了14年;存续时间最短的是联华书局1936年9月创办的《读书导报》,以及中国书报社1945年11月创办的《书报》,他们都只出版了1期。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或由于财力不敷,或因日寇侵华破坏,或因缺乏群众基础而维持不下去。可见,当时刊物只有集业界心力,具有正确的办刊宗旨,较广泛的群众基础,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3 出版史研究不全面

由于历史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出版史研究沿袭了明清时期的研究重点,加之当时我国的现代出版业刚刚起步,积累不多,所以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侧重于古书的考订、印刷源流的考证和书史的研究。书史并不等于出版史,虽然民国时期研究出版史料的著作不少,如《中国图书年鉴(1933)》《民众读物调查》《非常时期之出版事业》,以及《图书评论》(图书评论社1932年版)、《在出版界二十年》 (张静庐著,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版)、《上海书林梦忆录》(陈乃乾著,1943年起陆续发表于《古今》杂志)等,但出版史的研究并不深入,真正意义上的出版史研究著作不多,如《非常时期之出版事业》虽然论述了出版的意义、使命、性质、检查制度、动向及各国的出版趋势等,但只有100页,并没有对每一个主题深入展开研究。《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书林梦忆录》主要还是作者谈自己在书业界的见闻、所思所想等。

2.4 缺乏出版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门图书

民国时期,出版人才的培养是以各自出版社、本书店教育为主,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训基地。许多人多以练习生的身份进入出版社或书店,然后再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偶而也会有一些指导业务工作的小册子发到他们的手中,但缺乏出版人才培训的专门图书,只是偶尔在报纸杂志上有一些关于书商修养的文章。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制,一方面影响了出版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当时我国出版基础理论的建立。

3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3.1 要重视图书目录的编撰整理、新书的推介

“五四”以后,出版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日见繁荣,全国出版的图书越来越多,为此,重视新书推介、回溯性书目,扩大优秀图书的影响和传播,指导民众阅读,成为出版界的责任。

当时,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出版社都编订有自己的图书目录,规模较大的出版社还创办了反映本社出版信息的杂志。如邹韬奋先生创办的生活书店就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刊。他们不仅编有《生活书店图书目录》(1937年2月出版)、《新书汇报》 (1946年出版)等书目,而且还主动搜集别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目录,汇编成全国总书目,如1933年出版的《全国出版物目录汇编》、1935年出版的《生活全国总书目》。他们的出版为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为保留、传承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3.2 要重视图书史料的研究

民国时期,研究我国出版发展历史的著作相继面世,如《中国雕版源流考》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中国书史》(陈彬和、查孟济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中国出版界简史》 (杨寿清著,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年版)等,他们对研究我国早期的出版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对于散布在互联网、微信等网络平台的重要出版研究文章,我们也应该给予重视,并及时收集整理出版。

3.3 出版专业杂志要多由学者撰稿

民国时期,为出版专业杂志撰稿的著名学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兼职从事出版工作,同时也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出版业务实践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客观深刻地分析书业的状况,较精准地找到书业中的痛点和难点,探索出未来发展的路径,也能够分析图书的学术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对我国出版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为《图书季刊》撰稿的知名学者有罗尔纲、胡适、千家驹等人,他们在每期的书评虽然只有三四篇,但评点详细,且旁征博引、有观点、有论据,读一篇,甚至可以入一门,对于研究许多珍贵书籍的出版信息,极富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3.4 要及时撰写工作总结,保留社店史料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著名出版社创办于民国时期,他们从创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及时收集自己的各类发展资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一本出版社的工作总结,回顾一下出版社几年来的出版工作情况,如《中华书局概况》《商务印书馆志略》等。小的出版社在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后,也会梳理自己的发展轨迹,介绍一下机构设置、人事更迭、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如《新潮出版社概况》等。这些出版社概况、工作总结汇编,为今天我们研究民国出版史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今天的出版社在出版传播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自己的出版历史资料的保存整理,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出版业研究提供一份鲜活的“第一手”材料。

3.5 出版社、书店要重视“知识服务”

民国时期,出版社、书店比较重视服务意识,重视员工业务素质的培养,一些业务主管会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出版业务进行指导。1940年,生活书店出版了邹韬奋先生撰写的《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邹先生在其中指出:生活书店的宗旨,即“服务是‘生活精神最重要的因素,也可说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石。”在今天,我们的图书馆界、出版界仍在大力倡导“知识服务”“把心交给读者”,出版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与早期邹韬奋先生提出的生活书店的宗旨,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吴迪.中国现代出版理论的前奏曲:民国时期出版类书刊述评[J].中國出版,1998(9):49-51.

张琳.民国时期读书杂志概述[J].津图学刊,1996(3):118-122.

巢乃鹏.90年代以来图书发行学著作出版述评[J].出版发行研究,1997(5):37-39.

王阿陶,姚乐野.图学史卷 时代华章:《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研究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120-126.

张志强,肖超.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的出版类期刊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5):149-154.

吴川灵.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统计与研究: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为例[J].编辑之友,2018(4):103-107.

叶建.通俗与学术之间:《图书展望》特色评述[J].出版科学,2013(6):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