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师专业阅读推广活动的“数字化”实践

2021-09-10金琦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文化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读书会数字化图书馆

金琦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于2021年推出的“甬上云读”教师专业阅读活动是针对近年宁波教师对专业阅读的现实需求,从而汇聚本地既有经验,并结合特殊时期下的现实条件,所推出的一档线上线下直播活动。在目前经过4期8场的运行之后,其数字化实践的特点(优势)、规律与问题正逐渐明晰。文章即以“甬上云读”教师专业阅读推广活动的数字化运行方面为重点,梳理该项目的数字化内在理论,并结合其困境节点,试图给出教师专业阅读推广活动进一步发展的愿景蓝图。

特殊时期以来,教师专业阅读推广活动也在快速探索和发展线上开展模式。随着官方对于数字化改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化”这一概念外延逐步拓展。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成熟的教师专业阅读推广活动的传统实践方式包括宣传、资料获取、有效性验证等也理应纳入数字化实践视域当中,如数字宣传、网络直播、信息服务、数据分析等等。“甬上云读”项目产生及调试过程即是适应这一变化的典型案例。

“甬上云读”的数字化实践背景

2020年4月1日,《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宁波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以立法形式促进全民阅读的城市。今年春季开学后,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毛才盛指出,宁波将把“数字教育”作为整体性设计和根本性抓手,以此撬动教育系统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加快建设与宁波城市地位和发展水平相匹配、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高水平现代化教育。与此同时,在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朱志芬委员提出《关于增加教师专业阅读获得感的建议》。提案中指出,教师专业阅读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是必须的,对于学生与家长,有积极的示范作用。然而,当前宁波教师的整体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在于:没时间读书、缺乏引领、缺乏专业阅读基础、显性获得感不强。就此,该委员呼吁行政力量“适当发力”,提供条件与平台,以增强教师阅读的获得感。建议中包括:组建更多的读书组织,将教师专业阅读征文获奖纳入教育教学成果、计入职称评审加分等等。宁波市教育局在肯定和采纳提案建议的基础上,就增加教师专业阅读获得感推出五项举措。如:教师专业阅读征文可参照教学论文给予成果认定;推出优秀教师读书团队的评比和教育系统阅读领雁人计划;依托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启动教师专业阅读情况调研等等。

除特殊原因和政策推动外,教师专业阅读推广活动在宁波落地生根已有一定的先行基础。宁波市范围内的多个读书会和先进个人已成“星星之火”,如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高新区青年教师读书会等等。他们作为教师阅读个人和团队的先行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甬上云读”项目的应运而生即是宁波在评选与培育典型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优秀团队与个人经验,推广优秀案例的一项兼具展示性与动员性的阅读推广活动。

“甬上云读”的数字化实践的多维方面

(一)数字宣传

“甬上云读”从前期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发布活动开启告知,已转变为每一期活动的日常宣传都采取微信公众平台的新媒体推文方式。

2021年1月15日,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官微推出《“教师阅读推荐书单”,快来PICK你心仪的图书!》活动,请社会公众在30本优质教育类图书中选中最想阅读的10本。而这30本优质教育类图书的选取也是从《中国教育报》发布的2020年度最受教师欢迎的100本书中,按照教育学大类的不同方面选出来的,在这其中,同样运用了大数据分析的理念。2021年1月29日,图书馆官微发布《教师专业阅读,“甬上云读”携大咖天团陪你读!》的推文,正式向全社会告知活动。根据公众选择,正式推出12本书,作为本年度读书节教师阅读推荐书籍。这种方式使得共读活动从一开始就面向广大教师与群众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也最广泛而郑重地向社会揭开“甬上云读”活动的序幕。

作为日常活动的宣传与总结环节,微信推文更是每期活动必不可少的新媒体推广环节。其中的文案包含:讲座大纲、相关图书推荐、阅读观点等等。每篇推文后附钉钉群二维码,以便读者立即扫码加入。数据显示,每篇推文阅读人次在500到700之间,微信推广阅读人次与当期钉钉群成员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24,高于与观看人数的相关系数0.04,可见微信推广的宣传效力主要可能还是体现在凝聚老用户,其次是吸收新用户。

(二)网络直播

“甬上云读”采用钉钉群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每月线上线下共读一本教育专业类书籍。月初由专家学者进行导读,月末请协办的优秀教师阅读团队进行阅读分享会展示。导读课采取线上讲座模式,意在让写书人讲书籍,使读者原汁原味理解文本。其理论依据是传统的经典文献阅读法。环节大致包括:项目、书籍、作者介绍、讲座主体、提问与回答、预告分享会以及介绍分享团队等等。

分享会体现“各读书会+甬上云读”模式,意在展现读书会日常风采和教育实践与教育文本的视域融合。其设计理论依据是哲学解释学。环节大致包括:项目、阅读观点、书籍、分享团队介绍、分享会主体(个别分享+集体讨论),意在深入揭示读书会运行的特色与密码的主诗人访谈。分享会尤其需要以观众视角着手,兼顾节目的可看性与阅读的严肃性,以及书籍阅读与读书会展示,这对活动组织者的媒体角色意识和内容结构把控都提出了要求。

网络直播使线上提问、评论、点赞互动都变得十分便捷。同时,视频回看功能对于新进群的成员和没有时间看直播的成员收看往期视频都是非常友好的。另外,直播记录下了丰富的观看数据,非常有利于后期的研究分析。

(三)信息服务

“甬上云读”也是一个由共读而产生的社群。在钉钉群里,不仅可以开展共读直播,而且积极发挥图书馆特色业务功能——信息服务,以增强群成员对群的关注度。

目前,可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是“上周教育简讯”。自4月初以来,每周从上一周的《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现代金报》摘取全国、全省、本市三个层面的重要教育新闻,每期十条,使处于繁忙教育一线的老师也能保持对教育行业动态的基本了解。这项服务看似简单,贵在坚持,即使适逢五一黄金周也不断更新。因此,颇受群内教师朋友好评,甚至转发。

(四)数据分析

无论是微信平台推送,还是通过钉钉群直播,这些运用新媒体的做法都为业务更新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真实而有益的数据。通过深度的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项目运行的隐藏密码,也可以更明确未来需要着力加强的方面。

以协办读书会人数和当期钉钉群成员人数与观看人数的相关系数分析为例,得出以下数据。

表一 1到9期的人数统计

对相关系数的数据计算显示:

表二 相关系数统计

根据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大于0.6即为强相关由上表可见,直播观看人数与协办读书会人数呈现强相关,而与当期群成员人数呈现负相关。这说明,在直播收看这一点上,当期协办的读书会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而更多的成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对直播疏离的围观位置。

这说明,我们的群成员结构可以被表达成这样的同心圆差等结构:

图一 受众范围示意图

明确了这个组织结构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甬上云读”社群要更好地开展活动。首先,应该巩固作为活跃成员的读书会,促进彼此交流,凝聚成一股力量;其次,要千方百计通过核心成员,动员和促活围观群众,使这个中间的圆变大;同时,通过宣传和口碑,从群众围观开始,使更多人加入我们的社群。此外,还需要了解到为什么群成员不断增加,观看人数会减少?除了观看人数与分享团队人数有强正相关的关系,这其中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数据分析无疑将开启我们新的探究与思考。

教师专业阅读推广活动的数字化困境、对策与前景

数据分为团队协作的工作指明需要努力的方向。上述分析结果除外,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它还有极大的提高空间,以提高阅读服务的品质。

(一)共读的数字化文本问题

作为一项共读活动,对于读者来说,便捷易接触的文献保障是共读发生的基本条件。由于要求个人采购纸本会提高参与门槛、降低参与热情,而图书馆在采购经费与复本量的限制也不可能实现群成员的人手一本。于是,对于线上共读来说,最好的文本即是数字文本。在“甬上云读”项目中,共读的作品一般来说是教育专业的前沿热门新书,而且其作者会在群里进行导读。而作者的知识版权问题在我们使用其数字文本的共读活动中,显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考察业界对相似问题的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值得参考的是以下两例:

1.短期集中购买某本书图书版权,以供共读活动之用——参考自上海图书馆对热门推荐图书电子版的做法;

2.通过技术手段绕开版权问题:与读者签订电子版权保护协议、把文本破碎化(不一次性提供整本书)、实施读者信息动态水印和动态密码(把读者证号以水印方式动态显示在文本上,明确扩散责任)——参考自北京大学图书馆对教参文献电子化的做法。

通过对比,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法更为可取。第一种方法采用经费购买,不仅会在每一次采购中产生不菲经费,而且其方法易复制、买方的议价权较为被动。第二种方法是技术突破,通过学习技术或购买,活动团队比较早得占领区域技术高地,提升服务品质与实效。毕竟,无论是本图书馆内,还是整个业界,开展线上阅读活动无疑是越来越常态的做法。而此技术突破带来的是数字文本问题的解决,并将扎实地推进图书馆所有的线上阅读活动。同时也将连带进一步激活现存数字馆藏的使用。

(二)如何让共读的痕迹成为累积的资源

共读活动的引领下,教师们的专业阅读行为是不是真的发生?除了直播引发的即时性交流外,对共读书籍的日常交流、不同时空的读书感悟如何发生碰撞与对话?在哪里能让这些显现,在哪里能让思想的火花与思维的痕迹留存,并产生对于后来的阅读者的激励、参考价值?

对此,笔者建议以图书馆为主理方,建立一个“教育学”版本的图书评论与分享网上交流社区。对它的定位、功能、运行策略,我们有如下理解与愿景:

1.此教育类读书网站可以区域性城市特征为基础进行构建。如宁波以教育高地和书香城市为地域基础,以基层教师为基础受众,以他们的实践智慧和教育阅读感受为二次文献和再生资源,进而辐射全国教育类阅读的书级评分、评价与分享交流的网上交流社区。

2.通过汇聚本地、乃至全国的教师的教育书籍阅读经验与评论,使得该社区日益成为全国教育从业者、教育类出版人、热心教育的家长在选择阅读教育书籍时的首选参考对象。

3.按当下不同年龄层的使用习惯,设计功能模块。如:书籍简介、读者评分、文字短评、教育博主阅读短视频、教师阅读领雁人专栏等,并附有分享、点赞、转发等功能。

综上所述,阅读推广活动是当今图书馆联系用户的前沿地带。教育类书评网上社区的建立也将作为阅读推广的一部分,联接用户与文献资源,使长期以来的文献资源建设成果得以被更好地利用。通过活动积累起来的书籍大数据,不仅能服务于活动效果的提升,也能服务于资源的建设。

猜你喜欢

读书会数字化图书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图书馆
数字化制胜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