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塑
——可以吃的艺术

2021-09-10本刊专稿祁雅茹

文化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面塑面食山西

本刊专稿 祁雅茹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一直以来,山西作为面食文化的代名词,总是备受关注。外地人一说起山西,能想到的除了老陈醋,就是山西的面。关于面食的历史,从东汉起就有史料记载了。到如今,经过将近2000年的发展,山西的面食衍生出了多种制作方法,如擀、揪、切、压、煮、炒等。千百年来,山西人可谓将面研究得十分透彻,有的甚至可以成为艺术品来供人欣赏。

精致的面塑展览

山西面食历来有“一面百样吃”的美誉,其做法、吃法更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在山西人的手中,一个普通的面团可以做出拉面、削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揪片等近百种花样。最终,这些不同种类的面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走出家门,走向世界,让五湖四海的食客都能品尝它的美味。

凡游客来到山西,除了游览三晋大地外,就是品尝地道的山西面食了。游客在犒劳自己味蕾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山西人如何用一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不同形态的美味。

当然,除了这些普通的面食,山西人还可以用面团做出精美而又生动的面塑。它们颜色鲜艳,造型多样,让人不禁感叹山西人的智慧。这种面塑作为中国众多传统节日里的风俗,既是一种美食,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堪称“可以食用的艺术品”。

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山西面塑至今仍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进步,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视觉盛宴。2006年,山西民间面塑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9月22日,太原市美术馆迎来了一场主题为“撷彩大地 面中乾坤”的山西面塑艺术展。展览展出了来自山西各地近40余名面塑传承人的作品,规模十分宏大。这场展览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馆内各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些作品约有400组,分成四大板块进行集中展览。“域·晋风”板块主要体现的是造型精巧、做工细致、色彩艳丽的晋南、吕梁黄河沿线面塑;造型简练、粗犷豪放、面味浓厚的以大同、忻州为代表的长城沿线面塑;以及精巧细致、色彩绚丽的太行山地域面塑。

“岁·时节” 板块展出的有“寒燕儿”“枣山”“羊羔儿馍”等与节日相关的面塑作品,体现出了山西各地春节、清明节等岁时节令供物的不同风格。

“礼·仪和”板块展出的是满月、十二岁、婚礼迎娶等人生礼俗所用的“节节高面花”“欢鱼吉兔”等面塑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西面塑“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的传统文化内涵。

“融·新姿”板块展出的则是“一带一路”“威风锣鼓”“踩高跷”等创新面塑,展现面塑丰富的表现力和张力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体现时代视角。

来自民间的智慧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这种传统的民俗手工艺,与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与民俗风情紧密联系着,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捏造面塑还需要有十足的耐心,正所谓“慢工出细活”。人们会将事先准备好的面团,用剪刀、筷子、梳子等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比如用剪刀剪个翅膀出来,然后用梳子在翅膀上按压,就能显现出简单的纹理。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多样性让传统的面塑也灵活起来,从简单地捏小动物到后来融入时代元素、高跷等创新面塑的出现,无不彰显着面塑文化一点一滴的进步。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一带,老百姓蒸制面塑的时候还讲究染色,这样蒸成的面塑外形华丽而别致,吸引了众多关注。与前者不同,霍州一带的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在外观上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本色相间。

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一团面在手里随意搓揉,用小竹签灵巧地刻画,短短几分钟,动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各式面塑作品就做好了。它们有的龙腾虎跃,有的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见者无不为之叫绝。这表达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体现出山西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特征。

另外,有的民间艺人还会利用隐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创作出内涵丰富的面塑作品。这些面塑作品大都体现出劳动群众的淳朴意愿,表达了老百姓的真挚感情,美化着人民的生活,慰藉着人们的心灵。

不同节日的面塑

面塑可不是一种简单的美食,作为一种可以欣赏的艺术品,总会出现在不同的节日里,或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寓意着人们对节日的纪念。这样的文化传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也没有因为历史的演变而消失,反而成为人们的一种节日寄托,好像过节的时候不捏几个面塑,这个节日就不完整似的。

春节的面塑,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颜色方面都非常喜庆,昭示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敬门神的时候要蒸小枣山,一尊枣山馍是百姓祈祝年年吉祥如意的全部心愿。枣山的色彩一般都是比较鲜艳的,如玫红、草绿、明黄,给人以明快、吉祥的视觉感受。此外,敬灶王爷要蒸面兔;敬天地神则要蒸面猪。

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有很多不同的民俗活动。而元宵节的面塑造型有很多是与春节面塑相同的,同样也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比如如意、贡日等造型的面塑。如意代表老百姓对来年生活寄予的期望,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它的造型很有美感,上面是一朵莲花,代表爱和长寿,下面是三个面卷,最上面的是一个万字,代表吉祥之意。整个造型上都有用刀按压的条纹,与整体造型形成线面对比。贡日的造型则比较简单,最底下是一个馒头形状的面团,上面是一层条状的盖头,最上面镶一颗大红枣,一般会在供神的时候用到它。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历来被人们所重视。这时的面塑跟春节、元宵节的面塑有比较大的区别。与其他类型相比,动物的款式居多。一般有:蛇盘兔、水牛、燕子。人们就用面团捏出了各种鲜活的动物,来展示春意盎然的生机。

相传,这些花色造型食品是为寒食节禁火时准备的干粮,后来禁火的习俗被废,面塑食品则作为一种习俗被保留下来。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除了祭祖之外,还会登高望远,期盼万物兴旺,祝福春的回归。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表达祝福的方式。

此外,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民间也称其为中国的情人节。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于天河之上的鹊桥相会,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恋。传说在这一天,女孩子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会变得心灵手巧。

走出山西的面塑

2017年春节期间,在央视七套《乡土》栏目“金鸡报晓 说说春节那些事之山西篇”中,山西民俗专家段改芳老师为观众带去了忻州传统面塑作品——由张海平制作的“代县寒燕”,让全国观众都看到了山西面塑的艺术。

传统的面塑曾经十分简单,只是点个红点或者加双眼睛就可以了,并没有太多讲究。如今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去悉心钻研,普通的老百姓似乎也忘记了这一传统,会捏面塑的人,大概也只剩下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手艺人了。

一直以来,面塑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中断。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面塑也逐渐向现代化迈进。它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装点着人们的生活,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使面塑艺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

近年来,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角色再次出现,其绝美的身姿也倍受世人青睐。正是因为这片土地上世代文化的积淀和老百姓朴实的热情和才思,才使得它成为一种源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同时,也让面食从一种普通的食物化为一种艺术作品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面塑面食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Do You Know?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