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中的石砰味道

2021-09-10本刊专稿褚坚

文化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鬼节年糕大伯

本刊专稿 褚坚

石砰,是浙江温州苍南县的一个渔村,属金乡镇一社区,前接东海,后傍大山。据说,浙江沿海只有三个东海渔村以石字开头,象山的石浦因渔业出名,温岭的石塘因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而被知晓,只有苍南石砰仍旧养在深闺无人识。

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了解一下石砰的美食,让人口舌生津的两种特色糕点:

九层糕 甜糯抖抖弹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们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中元节是农村祭鬼的日子,这一天大小鬼们都出来活动,这样恐怖的节日本是让人非常害怕的日子。但我们民族的智慧是何等了得,硬生生地把恐怖的鬼节办成欢快的日子,特别是怕鬼的小孩,那是天天盼着鬼节的到来。

记得那是在70年代,我刚刚读小学。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什么让我们最高兴呢?回答很简单,一个字“吃”。儿时有句童谣:“要玩大年初一,要吃三十晚上”,这是那个年代的人所追求的最大愿望。一个人忙忙碌碌一年,就是为了全家一年有个温饱,端午、中秋和大年三十晚上大吃一顿,初一穿上新衣服奢侈一把,一年就这么几天快乐。在那个大家都贫穷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甚至不知道现在非常流行的旅游。我在金华上中专的第一年,学校周末安排看电影,有一部电影,我当时就非常不理解。就是《爱情啊你姓什么》,这部电影讲的是一辆中巴旅游车,载一车人到苏州旅游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爱情故事。对爱情故事我倒能看懂,但我对他们大白天,一帮成年人花钱和时间到处玩不能理解,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的行为,我感觉不可思议,世界上哪里还有这么悠闲的生活?如今我也经常旅游,可见那时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难和乏味。

农历七月十五,在石砰叫“七月半”,这天中午一般要摆酒。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吃九层糕。九层糕,又名九重糕、千层糕、中元糕等,取长长久久,步步高升之意。过去,每到7月初,长辈们就开始为过“鬼节”做准备,买上好的粳米,把一年只用这一次的大蒸笼拿出来清洗,到农家要来稻草等必需物品。孩子们掰着手指数日子,盼着节日的到来,那种等待的欢快,至今我还无法忘怀!

眼瞅着就到了七月十五,长辈们在奶奶的指挥下,搬出稻草在院子里点火烧成灰,收集灰再加入水,过滤,收集黄色澄清的灰水。用灰水浸泡早已洗好的粳米,条件好的家庭加入少量白糖,条件一般的家庭就用现在已经禁止使用的“糖精”,待浸泡到一定时间,就用石磨磨成淡黄色汤粉。

接下来是技术活,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奶奶操作,妈妈、婶婶只能在一旁当助手。奶奶可是远近闻名的做九层糕高手。奶奶把一年一度做九层糕看成是今年全家大事之一,成功与否还会联想到今年一年全家的运道,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我们这些小孩急切等待着,即使贪玩也不会走远,时而要到灶房探头看看,时而靠近灶房闻闻从灶台升出的阵阵香气。但我们这时是不能问的,因为奶奶有个教训,如果在做千层糕的过程中,有人问:“熟了没有?”那是触犯灶神,这锅肯定会夹生。夹生的九层糕是不能吃的。再者,如果做出夹生的九层糕,全家一年的心情都不会好,这与今年的运道有关呐!所以,我们小孩尽管急切盼望着,还是不敢问,只是探探头、闻闻香而已,这是家法,谁也不敢触犯!

做九层糕的蒸笼是毛竹做的,四角有四根小竹筒,是通蒸汽用的,底是用2公分宽的竹片间隔一公分左右编成的。做九层糕叶,在竹片底摊上纱布或者洗净的旧汗衫,然后放在锅上蒸。要先舀上一碗准备好的汤粉,轻轻地均匀铺在纱布上,然后蒸熟,再舀上一碗轻轻地均匀浇上,蒸熟。这样不断重复,一直蒸到一定的高度。名叫九层糕,实际不一定就是九层。然后取出,将蒸笼倒扣在早已准备好的桌上,此时正是我们小孩欢呼雀跃的时候,大人们也心满意足地在一旁赞赏着、等待着。

第一锅往往先给大家分享,分割九层糕可不能用刀,用刀是没有办法切开的。这时妈妈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丝线,用丝线将做好的九层糕一扎,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九层糕就切下来。请慢,奶奶先尝,接下来是伯伯、婶婶、爸爸、妈妈,然后就是我们小孩们的天地喽!

小孩们每人拿到一块香气扑鼻、半透明、拿在手上抖抖弹的九层糕,轻轻的从上撕下一层,仰起头放入嘴中,入口即化,不用咬就很快入肚。奶奶紧接着又开始第二笼的制作,这一笼我们小孩可以尽情享受,小肚子鼓鼓的。

传说九层糕原来还是宫中皇帝享受的高端食品呢,是一个宫中太监偷出制作秘方并流传到民间,我们才享受到如此美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点心慢慢被人们遗忘,现在已经很难吃到。虽然有些小吃店也有出售,但用小苏打代替草灰水,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儿时的记忆往往是永久且不可磨灭的,现在回想起儿时吃过的九层糕,那种甜甜的、香香的、糯糯的,入口即化的感觉,常常使我有自己恢复传统手工艺做法的冲动。有时到农贸市场买菜,偶尔有九层糕出售,尽管没有以前自己家制作的那么有风味,但我总是买一些回来享用,并极力向儿子推广。但儿子不以为然,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味道哪比得上肯德基、麦当劳。这可能就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差距,儿时的味道永远让人无法忘怀,儿时的回忆永远是美好的。

年糕 半成品也好吃

年糕与九层糕不同,现在仍然是我们生活的常见食品,过去想吃年糕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一年也就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吃到,不像现在想吃就可以到店里买。以前商店里是不可能买到年糕的,只能在过年的时候请来亲戚朋友在家一起做。

做年糕,在我们石砰叫蒸糕。蒸糕其实比做九层糕更为重要,因为春节是一年中最主要的大节日。一个家庭的蒸糕做多少,代表着一年来这个家庭的收成好坏,这是实力的显示!年景好,年糕一定要多做,这可是事关“面子”的大事,家庭之间往往有攀比!

一般做出年糕都要吃到农历三四月,先是井字形地叠在桌上晾干,接下来就要放到水里保存,时间一久水就发酸,但照样保存,那时也只有这种唯一的保存方法。

做九层糕是女人们的事,蒸糕可是男人们的活。女人在蒸糕的过程中只能是打打下手,主要的工序都由男人承担,也是男人展示家庭技能和能力的时候。

每年在农历12月25日开始,就要开始忙碌蒸糕。早早准备好上好的晚稻米,清洗、沥干,然后用石磨磨成粉末。蒸糕的米粉不需要磨得太细。磨好粉,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这可是个技术活!水放多放少全靠经验,往往由家里德高望重的大伯来操作。大伯特别认真,戴上平常很少戴的老花镜,围上围裙,一脸严肃,看上去俨然是一位老师傅!本来表情就严肃的大伯这时更加威严。奶奶、婶婶、妈妈这时只能干烧火的“粗活”,我们小孩在院子外与小伙伴玩,一半的心思却在大伯的身上,急待着蒸糕的出炉。

大伯打开蒸锅盖子,一边用嘴吹着从锅里升腾上来的热气,用小勺挑出一点放到嘴里尝尝,尝出已经熟了,就起锅。把蒸熟的米粉倒在院子里的石臼上,接下来就是我们小孩的工序了。我们六七个小孩子一哄而上,一人一支洗干净的木棍,沾些水大家你争我赶地使劲戳。参与这道工序是我们小孩最欢快的时候,在大人没有看到时,一边戳,一边抓起一块米粉往嘴里塞,味道真不错!(就是有点烫!)我那时甚至这样想,其实这时的年糕半成品也很好吃,大人们又何必花时间做成年糕样呢?

等戳到一定程度,大人们又令我们退出,由家里年轻力壮的哥哥们用石头槌敲打,爸爸一边用水打湿手,趁着哥哥举起石头槌的空隙迅速用手翻转石臼里的年糕半成品。这时,我对爸爸最是崇拜,因为他干的是最危险的活,我可不敢干!我们站在远处看,急盼着快进入下个程序。

在石臼里不断敲打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块时,就搬到早已准备好洗干净的门板上。大人们围坐在门板周边,开始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像小孩玩橡皮泥一样进行揉搓,再用年糕模板印出一条一条年糕或者干脆就搓成一根扁圆型的年糕棍。此时大伯已将第二锅的米粉调好放在灶上蒸,他也坐在门板的一头,看着大家做最后一道工序,时不时拽下一块塞到嘴里品尝着或者拿出他的看家本事做成一条小鱼、小猪等给我们小孩玩。这时,平常我们不敢靠近的大伯也变得和蔼可亲了。

就这样,我家院子里一直熙熙攘攘。这家的年糕做好了,紧接着另一家做,一直要热闹到大年三十,这就是我儿时过年的记忆。儿时的过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做年糕的场面。

猜你喜欢

鬼节年糕大伯
年糕
打年糕
年糕
泰然处之
修伞
修伞
中元节“冷”知识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
为我代“盐”
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