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偏见”成为学校性教育的绊脚石

2021-09-08范朵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8期
关键词:性教育教师

【摘 要】教师是学校性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教师有较高的性教育素养是顺利开展学校性教育的重要前提。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性教育素养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性教育理念上存在以下偏见:性教育“无师自通论”与“无需教育论”,性教育是“问题化”教育及单一的性教育价值观。

【关键词】教师;性教育;性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9-0122-02

【作者简介】范朵,成都大学(成都,610106)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2020年10月17日,“性教育”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其中第四十条明确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一时之间,学校成为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学习场所,教师成为学校性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然而,我国性教育的学科地位在高等院校并未确立,师范生在职前未能接受系统的性科学知识、性教育素养与技能培养;同时,在“谈性色变”大环境的熏染下,教师对青少年性教育还存在诸多“偏见”。这里所说的“偏见”主要指教师在性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青少年性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教育,教师的性教育理念是贯穿整个性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体现着教师自身的性价值观。只有具备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的、有益的、健康的性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性价值观,引导学校性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新时期性文化的建设。我国中小学教师对青少年性教育存在的“偏见”有以下三方面。

一、性教育“无师自通论”和“无需教育论”

“无师自通论”将性教育职责推到青少年身上,认为孩子长大了,有关性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就懂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性”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教师容易将性与道德混淆,造成性教育的遮蔽,从而认为没有进行性教育和性防范教育的必要。而“无需教育论”则将性教育职责推到家长身上。教师认为“性”是极度隐私的事情,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是性教育的最佳人选,性教育应是学生家长的责任。各个层次的学校教师也在互相推脱性教育职责,小学阶段的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尚小,对“性”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无需提前唤醒和教育;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正是好奇心浓烈、需要学习性知识的时候,教师却选择性地忽略,让学生“自学”生理发育章节;而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学业压力加大,性教育自然不在教学计划之内。这两种“偏见”导致“教师选择性地忽略性教育、学生‘自学性知识”的恶性循环,阻碍学校性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无师自通论”和“无需教育论”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性教育有着广泛且重要的教育内容,仅以性知识来说,也绝不是无师自通和无需教育的。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都伴随着生殖系统的变化,会遇到各种性问题的困扰,教授青少年科学、全面的性知识是教师应承担的教育职责。

二、将性教育看作“問题化”教育

所谓“问题化”性教育,即将性教育片面地看作解决危险性问题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艾滋病与性病的预防、早恋避孕、性侵害、青春期生理发育等主题上。不可否认,这些主题是整个社会、学校和家长都重视的问题,然而这些主题也仅仅是将主流社会和教师认为正确、应该学习的性知识传递给青少年,较少以学生的自我成长为出发点。这些主题内容更多的是将性和亲密关系看成麻烦、危险问题,如“艾滋病与性病的预防”主题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重点讲述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等,从而警诫学生要“洁身自好,杜绝性行为”来预防艾滋病和性病,完全忽略对艾滋病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反歧视等内容,缺少尊重、平等与爱的价值观的传递,警诫与规训式的教育内容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性的恐惧。这种将性教育看作解决危险性问题的教育理念,向学生强加灌输“艾滋病的危害”“性行为的危害”“早恋的危害”等消极内容,无疑是对性教育的污名化。

性教育的重点在于价值和观念的厘清。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做决定,协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使学生在清楚了解所有可能的选择及其后果后做出负责任的决定,而不是一味地从成年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灌输。

三、单一的性教育价值观

瑞典性教育专家爱瑞克·先德沃尔指出,“性是复数的,因为性有着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个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每一个文化的性都是复数的,具有不同生活、经验和表达方式。”“性”可能是人类历史文化中最难达成共识的问题之一,性教育内容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答案。即使是当下主流社会认可的性知识和性价值观,在若干年后也可能会被推翻。因此,教师不应将自己认为正确的和目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性知识及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如关于“青春期爱情”的主题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强调青春期恋爱的危害,目的在于打压青春期早恋现象。恋爱和婚姻本身具有双面性和复杂多样性,并不是非黑即白,这种以恋爱消极面为切入点的教学、一刀切和一元化的爱情观教育,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又如关于“性侵害”的主题教学中,多数教师侧重于讲授女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或者将女生作为性侵害案件中的唯一受害者,忽视了男生也可能成为性侵害的受害者,涉及同性间的性侵害教学更是少之又少,这类教学缺乏社会性别平等视角,渗透着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同样,在关于“爱情教育”的主题教学中,多数教师以异性恋为载体,很少涉及同性间的爱情,缺乏性多元视角,教师会以学生对同性恋不感兴趣或者同性恋情况是“少数”为由而不讲授。实际上,笔者在中小学性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关于同性恋的困惑依然不少,并非教师所认为的学生不感兴趣。

一元化的爱情观教育、性别刻板印象教育和异性恋霸权式性教育都属于单一的性教育价值观教育。2018年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指出,性教育内容应包括全面多元的信息和价值观教育,强调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性教育教学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相互冲突的信息、知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曹红梅,胡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中国性科学,2011,20(2):17-20,33.

[2]程肇基,戚务念.农村留守女童性被害的结构归因与防治策略[J].社会工作,2019(6):48-59,109-110.

[3]洪嘉禾.性的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方刚.赋权型性教育——给孩子好的性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

[5]江汉声,晏涵文.性教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吴银涛,苟萍,徐海燕.社会性别与性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性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环境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的影响浅析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美育教师
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