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基层疾病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调查研究

2021-09-07邱蓉耿红豆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治理

邱蓉 耿红豆

摘   要:2020年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使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对我国当前的基层疾病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补齐漏洞短板,保障当前和今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基于此,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通过对相关的新闻报道、期刊文献、实地调研访谈资料等进行研究、筛选,并运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安全等理论,分析基层疾病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治理;公共卫生事件;基层疾病防控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3-0147-03

2020年,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国。透过此次公共卫生事件,要重新审视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尤其是基层的早期防控,找出并补齐基层疾病防控的漏洞短板,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研究分析疫情爆发前的疏忽与不足,有助于从前端认识我国疾病预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子域,在应对此次新冠疫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事件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网关键词检索公共卫生类大约8 473篇论文,其中公共卫生事件类大约1 225篇论文。在2020年之前每年新增文献研究在20—60篇之间,而2020年截至10月份已新增509篇文献研究。在2020年之前的研究主要包括舆情监测及引导、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预防等方面;在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学者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尤其将预防控制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疾病防控是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内容,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性的公共物品。为使分析更具象,下文选择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卫生领域特别是疾病防控方面的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一)卫生投入整体不足,疾病预防缺口较大

卫生投入整体不足,疾病预防缺口较大。近年来,从卫生领域整体供给来看,资金投入不足;从卫生领域内部分配看,疾病预防资金投入缺口较为突出。由图1可知,2015年以前我国卫生费用占GDP%一直在低位徘徊,在某些年份甚至略有下降,21世纪前15年,我国卫生费用占GDP%仅提升了0.91个百分点,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相比(见图2),我国在卫生领域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党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卫生发展的重视与日俱增,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整体不足问题有所缓解。但多数资金流入了医疗卫生领域,疾病预防投入缺口仍较为突出。由图3可知,我国疾控中心的数量由2001年的3 813家减少到2018年的3 443家,累计减少9.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政府对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还有所不足。综上,近年来卫生资源整体供应不足问题虽有所缓解,但卫生领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较为突出。

(二)贵阳市XX区基层疾控调查研究

首先,XX区疾控中心人手不足、编制不足、整体年龄偏高。XX区服务42万人口,却只有42名疾控人员,平均一名疾控人员要负责一万多人。疾控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0岁,中青年数量较少,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还有12名临聘人员没有编制,难以最大程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其次,基层疾控机构权限过小,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XX区疾控中心缺乏人才引进自主权,信息发布权限低、渠道少。目前,只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来作为发布一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宣传的渠道。最后,基层疾病监测预警能力薄弱。疾控和医疗机构协同机制不健全,医疗机构不会直接同疾控机构共享相关信息。而疾控机构不直接接触普通病人,缺乏第一手的疾病相关资料,难以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

三、基层疾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疾病防控体系问题

1.疫情信息披露制度及上报机制效率较低。我国法律规定,只有行政主管部门才有权发布及披露疫情相关信息。疾控中心是卫健委下辖的事业单位,其主要的职能是对疾病的科学调查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但疾控中心的职能定位面临两难处境,作为科研机构,须对行政主管负责;作为事业机构,缺乏独立的行政权限。此次“新冠”疫情中,采用传统的人工层层上报方式,而“非典”后建立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却弃之不用,耽误了疫情前期宝贵的预警时间。

2.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信息协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疾控机构不能直接从医疗机构获取疾病相关信息,增加了信息获取成本。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所担负的主要任务不同,其医务人员对疾病相关信息的敏感度也不同。比如,临床医生在接待病患时主要是对症处置,较少会考虑是否存在传染病的可能;而疾控机构医生则更加关注在短期内出现的一定数量类似症状的患者,研究是否具有传染病的可能。医疗机构拥有大量信息但对传染病不敏感,疾控机构对传染病较敏感但缺乏信息。

(二)基层疾病防控能力问题

基层疾病预防資金投入较少,防控能力有限。我国卫生基层疾病控防控能力弱化,面对越来越狡猾善变的新型病毒,基层疾控机构防控能力较为有限。

四、原因分析

(一)疾病防控体系分析

1.疾病上报法律法规须更新。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疫情报告机制在面对突发疫情时,上报速度同新时代疾病防控要求不完全适应,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疫情的前期防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规定了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五、三十六条中对疫情上报的时限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同时规定了严格规定了疫情上报机制。此次疫情爆发时,地方采用传统“上传下达”式的报告机制,速度较慢,而更快速的“传染病直报系统”却被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治理
心理干预对传染病院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探讨
从辅导员角度谈高校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试论新闻记者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正能量的传播
浅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