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的中国叙事策略探究

2021-09-07伍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西方人林语堂传统

伍婷婷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创作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将各类经典文学名著带到了国外,在其学术生涯中,中西方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曾经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非常擅长讲述中国文化,其中国叙事策略的应用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语言研究转型、文学描写的改革上,林语堂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

林语堂是一名非常多产的翻译家,他翻译了《老子》《庄子》《孟子》《浮生六记》等作品,他对于中西文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深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在林语堂的人文思想中,倡导“中庸法则”,这也是林语堂对待文学、生活、艺术的一种态度。林语堂从小跟随家人信奉基督教,在1936年,林语堂迁居美国,其著作《吾国与吾民》深受读者欢迎,这让林语堂迅速在纽约文化界中崛起,在后续的30余年中,林语堂出版了大量作品,深受欧美上流社会的推崇。林语堂的作品集中西方智慧于一体,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先驱,林语堂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带出了国门,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从总体来看,林语堂中西文化观具有自己的特色,他一直致力于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新道路和新方法。在林语堂的人生中,多数时间是在美国度过,也用英文描写了大量作品,尽管在西方人看来,他已经西化,但在西方人的眼中,他依然是中国人,他在文化传播上的贡献受到了高度关注。

二、林语堂的中国叙事策略

(一)着力凸显中国文化的优势

在为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时,林语堂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极力凸显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以吸引西方人的兴趣,这类描述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进入了20世纪后,西方观念面临土崩瓦解,西方人在寻找精神救赎的渠道,林语堂将写作眼光投入中国传统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带入西方,期望能够让西方人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出可借鉴的内容,用以摆脱精神层面的危机。

林语堂推崇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他曾经创作了《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中国印度之智慧》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向西方国家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创作时,林语堂站在世界文化高度来探讨不同文化背后的本质,从林语堂的作品中可看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站在新的高度上,凸显出中国文化的优势。相较于其他学者,林语堂并不是简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而是将其与西方精神结合起来,用现代化的方式向西方国家传递我国的传统文化,当然,西方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也对林语堂产生了影响。林语堂也认识到,尽管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矛盾,这无法避免,但两者之间是有相似之处的,林语堂就寻找到了中西方文化的衔接桥梁,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和谐、仁爱思想,与林语堂利用他的英文作品为西方人输出中国文化,他成了“真正的中国译者”。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相似之处,他将两种文化相融合,从自己的理解角度来联系中西方文化。

在《吾国与吾民》中,他介绍了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民族性格,介绍了整个中国历史和国人的生活特点。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深刻展现出中国人的生活观。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描写了两个富有家族在三十余年来的故事。另外,林语堂翻译了大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在他生活的时代中,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林语堂提倡“精神的欧化”,尝试用西方文化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以及中国文化的腐朽内容。当然,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也是持辩证态度,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既有精华的内容,也存在糟粕。对于西方文化,他是一种甜蜜又痛苦的态度,他欣赏西方文化的个人观念和民主态度,也对其文化、政治持批判主义态度。他认为,如果西方文化可以更多地回归理性,中国文化能够更加民主、科学,那么中西方人民的生活就会变得理性。

(二)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推崇

林语堂也针对中西方的哲学体系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因为中国哲学的中庸、和平,并不适合欧美人的性格,不会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影响。孔子的思想过于拘泥于事实,道家思想态度冷淡,佛教思想比较消极,西方人则更加倡导积极、主动的人生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哲理,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幽默元素,作者常用超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在《信仰之旅》中,林语堂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历程,并对各个流派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特殊的教育生涯让林语堂可以自如转换研究视野,将中西方的哲学文化相沟通,时而从西方文化角度来审视中国哲学文化,时而又以中国哲学文化作为参照来分析西方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他肯定了中国哲学文化的长处,也大胆批判出其中的弊端,产生了超脱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文化自信意识。在林语堂的作品中,中西方哲学思想之间实现了统一,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是相通的,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可见,林语堂的信仰并不矛盾,相互之间是统一关系,他将自己的理解和信仰相结合,尋找相通点,这也是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三)对传统中国艺术的深度解析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还介绍了大量的中国戏剧、小说与绘画作品,并与西方同类作品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中国小说与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作品具有相似之处,又与俄罗斯小说具有相通点,结构松散、内容冗长。在戏剧的描述上,林语堂认为,元代及其以后的戏剧,其结果与西洋歌剧一般,歌曲是其中的中心,对话处于次要地位,在表演时,选择的也是其中的精彩段落,这与西方音乐会的歌剧选唱相似。不同的是,在西方,歌剧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他们观看歌剧主要是为了社交,而不是为了欣赏。在中国,戏剧更受贫苦阶级的喜爱,在某些时期,戏剧的影响比任何一种文学都更为深刻。在绘画方面,中国绘画比较清新雅致、自然随和,西方绘画则更加热情,侧重于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渗透下,中西方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也不同。林语堂认为,中国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更好,西方国家视效率、金钱、时间为生命,对待老人也不像中国一样心平气和。如,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包括服饰器具、饮食起居、节庆礼仪、婚丧嫁娶等,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消除作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作品中,林语堂还大量借用了叙事干预的描述措施,从故事干预、话语干预几个层面来为西方读者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现象,如,在提到“生辰八字”时,林语堂通俗的解释为“出生的小时、日、月和年组成”,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四)对中国女性的矛盾书写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塑造出大量的经典的中国女性人物形象,为之赋予了多种东方女性的特征,如,在《京华烟云》《朱门》《风声鹤唳》《红牡丹》中,都有颇具中国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一类是东方才女,另一类则是东方的奇女子,前者的代表如冯红玉、姚木兰,后者的代表如黛云、彭丹妮、梁牡丹等。这些中国女性都非常具有个性特征,她们既有中国女性的丰富精神世界和优雅气质,也表现出浓郁的反叛精神,就连小说中的无名配角,都是有血有肉的。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女性人物形象,大多占据着主体地位,并非男性视角的“他者”。另外,在刻画中国女性人物形象时,林语堂常常会突出其封建色彩的描写,尽管这是一种腐朽的封建文化,但也是区分中国女性的独特标签,林语堂在描写时,将其作为具有审美意蕴的中国文化精神,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女性神秘、顺从的刻板印象,充分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

(五)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呈现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还引用、介绍了大量中国文学经典与文学常识内容,让西方读者可以与中国古典文学亲密接触,这也为他的作品赋予了浓郁的“译创一体”色彩,在《风声鹤唳》《京华烟云》中,作者引入了多个古诗词。如,在《京华烟云》描写木兰在外求学时思念立夫时,林语堂引入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在《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中,也有大量关于传统文学经典的内容,在《吾国与吾民》中“文学生活”中,就引入了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等诗人的20多首古诗词。

三、结语

林语堂在推动20世纪中国文化的传播上,有着功不可没的地位,他的各类作品深受中西方市场的喜爱,各类版本相继出现。林语堂从幼年时期,就接触了中、英两种语言,也让他接触到两种语言背后的语境和文化体系,对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入理解,而母语文化始终对林语堂的内心产生了深刻影响,让他长期坚守本民族文化的创作立场,双语习得也给林语堂的思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能够灵活展示出不同语言文化融合的理想状态。透过林语堂的作品,能够分析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能看到更多不同的西方文化。从总体来看,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持认可、重视的态度,他倡导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结合,构建出了全新的文化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猜你喜欢

西方人林语堂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探访林语堂故里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