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乱世下的出处之择

2021-09-07蔡文恭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建功立业园田短歌行

蔡文恭

部编版必修上册,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文库中,将《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编在必修上册第7课下,必有其用意。这两首诗歌同属两汉魏晋时期作品,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渴求在时代中建功立业,而陶渊明原本是彭泽县令,却因不喜官场的污浊之气而辞官归隐。一个追求建功立业,一个热爱田园生活。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两首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比较两位诗人的人生理想,探讨不同的人生选择,从而探究两位诗人在相似时代背景下不同的生命思考。

一、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一首是四言诗,一首是五言诗,在节奏上自然存在差异,而两首诗歌分别采用不同的表达技巧所呈现出的面貌,则使得二者风格迥异。

就表达技巧而言,《短歌行》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沿袭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手法上多使用比兴,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起兴自如,比喻生动,颇有托物言志的韵味。这首诗还巧妙地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将《郑风·子衿》和《小雅·鹿鸣》两首诗巧妙地融合在诗歌中,从而赋予本诗古朴典雅的情趣,蕴藉深沉。《短歌行》还使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虽然在诗歌篇头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感伤,却在篇尾抒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凌云壮志,情感上扬。曹操化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以周公自比,其雄心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这欲扬先抑中,人生苦短的慨叹与建功立业的雄心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

《归园田居》(其一)则以写景为主,叙事为辅,通过景色的描绘,抒写心中的志向。陶渊明将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以“樊笼”来比喻官场,以官场的不自由来反衬田园生活的自由自在。陶渊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信手拈来,那些堂前屋后的榆柳桃李、深巷中的狗吠声、树梢上鸡的身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图景,暗示着田园生活的宁静祥和,也彰显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田园生活作为官场生活的对立面,是陶渊明厌倦官场、仕途失望的最佳归宿。这首诗前半部分节奏紧张,后半部分渐趋舒缓,转换十分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诗人的闲适自在,也形成了自然淳朴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两首诗歌中都描写了“鸟”,但意义却不一样,一为人才之比,一为自己之喻;一为追求人才共建功业,一为脱离官场渴望自由,在出与处之间,两位诗人作出了迥异的选择。

二、诗歌表达的情感

固然,不同的诗歌情感不会一样,就算是同一位诗人,在其生涯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情感也可能大相径庭,遑论不同诗人的作品。《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情感浓淡不一,意味深浅相异,正体现两位诗人对于人生的不同体验。

《短歌行》所呈现出的诗人情感,是慷慨激昂的。诗人开篇即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慨叹。曹操作为一个拥有远大志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总有一种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尤其是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后,战场上的对峙场面,为本诗营造了紧张迫切的气氛。而在一番慨叹之后,曹操表达了对朋友不远千里来投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贤才的渴求之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豪迈地表明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值得肯定的是,诗人没有沉湎于开篇忧郁悲凉的情绪,而是通过“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样的诗句,从音乐上有力地提振了本诗的情感基调,使本诗在慷慨悲凉中还存有较为明朗的乐观向上。

《归园田居》(其一)开门见山,说自己年少时就喜欢山林,对自然风光情有独钟,而后用“尘网”“羁鸟”“池鱼”等意象,表明自己十分懊悔进入官场,其中“三十年”是虚指其漫长的官宦生涯。毕竟,陶渊明从开始做官,到辞去彭泽令,前后为期十三年,而非三十年。接着,陶渊明以白描手法,描写乡村中常见的“榆柳”“桃李”“鸡狗”“桑树”等景物,自然清新,以此表现自己对田园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他自称拥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考虑到陶家的僮仆和稚子为数不少,这样的居住条件很一般,甚至有些艰难,正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的“依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但是,陶渊明并不觉得生活条件艰苦,反而享乐于其中。尤其是“户庭无尘杂”,与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非常相似,世俗杂事未能入诗人眼,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才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在此,诗人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景、情、理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诗人厌恶官场,热爱自然,享受归隐田园的乐趣。

两首诗一为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一为消极出世,享受田园风光。在对待为官建业上,两人显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三、相似时代中不同选择的原因

曹操和陶渊明虽相距约200年,但社会背景十分相似,一是诸侯割据的东汉末年,一是动荡不安的晋宋易代之际。在相似的年代,为何两人作出如此迥异的人生选择?

从时代背景上来看,汉末时期,建安文人对自然生命有着清醒认识,他们追求生命的长度和厚度。中国古代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思想,是他们追求的方向。这使得建安时期成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而陶渊明所处的晋宋易代之际,世事艰难。再加上两晋实施门阀制度,导致众多仁人志士不易施展抱负。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多以保全自身为要义,盛行隐逸流风,更难说建功立业了。

从诗人出身及个性而言,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曹嵩位列三公九卿,富甲一方。曹操正是含着金钥匙出身,本人也在二十岁之时被举孝廉为郎,历任多职,直至丞相。可以说,曹操出身名门望族,起点甚高,为人聪慧,生活阅历丰富,且极为自信,是一位既注重现实精神又不缺乏理想信念的政治家,拥有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在诸侯争霸的汉末时期,曹操利用自己独有的政治资源和殷实家业,终于掌握汉朝的大权,但他深深地知道,只有网罗天下英才为己所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建安十五年前后下了三道《求贤令》,讲求“唯才是举,我得而用之”。随之,北方众多优秀人才投靠曹操,曹操不计前嫌,应收尽收,各尽其才,改变了汉末宦官和外戚长期轮流掌权的不良局面,使汉末文人有了实现抱负的机会。曹操的远见卓识和任人唯贤终于使他名垂千古,为其子曹丕废汉建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司马炎统一全国做了良好的鋪垫。

相较于曹操豪贵的身世,陶渊明就逊色许多,他的一生,都围绕着出与处的矛盾。虽然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曾官居太尉,但由于出身庶族,始终未被士族阶层认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本就已经享受不到先祖的官爵红利,并且陶渊明父亲在陶渊明8岁时就已经去世,这使得陶渊明没有足够崇高的靠山,在仕途上也颇为不顺。此外,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晋代名士,清高傲世,任怀得意,道法老庄,深受陶渊明崇拜,在陶渊明的思想中注入了老庄自然的思想。陶渊明年少时候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伟大志向,在时代的摧残下,终究还是变成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游自在,唯有回归自然、隐居田园才是陶渊明的理想归宿。

四、为何将两首诗放在一课中

这两首诗歌均为古体诗,成就也都很高,却拥有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首先,诗歌的韵律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同。《短歌行》是四言古诗,《归园田居》(其一)是五言古诗。四言诗两字一顿,古朴凝重;五言诗自由灵动,清新自然。一“凝重”,一“清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两首诗在感情的强烈程度上也有所不同。一为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一为淡泊名利,渴望回归田园。两者表面上有所矛盾,实际上却互为补充,表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同人可以拥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当然,两首诗也有其相似的地方,除了都是古体诗外,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一是诸侯争霸的东汉末年,一是王朝衰微的晋宋易代,时局不稳,人心难定,作为个体,如何抉择,也是一大难事。

两首诗歌编在同一篇课文下,除了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不同诗歌的风格、情感和艺术手法,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会知人论世,赏析古诗,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人生思考和哲学道理,让语文老师教导学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除了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之外,还有别的出路,比如淡泊名利、归隐田园。事实上,只要能够获得心灵上的自我满足,就是一种美。

五、小结

通过比较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差异,探讨两位诗人在相似时代背景下作出的不同选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多元选择,看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多样精彩,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两首诗各得其美,交相辉映;两位诗人各得其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猜你喜欢

建功立业园田短歌行
短歌行
短歌行(组诗)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以生产经营任务为中心引导女工发挥“半边天”作用
归园田居
大名县政协开展“我为大名超常发展建功立业”活动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