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汪曾祺对《荷花淀》的改编得失

2021-09-07黄钰雯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汪老荷花淀孙犁

黄钰雯

知名作家汪曾祺一向以他的小说和散文著称,少为人知的,大概是他的编剧身份,和写过的唯一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炮火中的荷花》,改编自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这个由北影厂女导演王好为牵头,最终没能投拍的剧本,在灿若星辰的中国电影史上实在不甚起眼,可它的“显赫出身”令其与众不同:原作者孙犁和改编者汪曾祺皆为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二人气质相近,清新淡远的笔调、唯美诗化的叙事、自在抒情的品格,都体现在两人的作品之中。汪曾祺又有着二十多年的编剧经验,大概是因此被认为只有他改编孙犁的作品才能“不失其韵味”。对这一特殊的剧本一探究竟,不仅能采得两家文风之长,还能取得关于文学与影视改编的一点启示。

一、改编者之得失

汪曾祺一向随和无争,但据说骨子里是很“狂”的,曾说“中国让他服气的小说家只有三人,鲁(迅),沈(从文),孙(犁)”。在他一些谈艺的文章中,不时可以看到引用孙犁的观点,可见汪老是熟读了孙老先生的作品且非常钦佩的。两人岁数差不多,开始创作的时间也相去不远,一位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一位接续起抒情小说传统、以散文化的小说扬名于世,两家作品中不乏相似的美学风格。

以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来说,文字清丽、淡雅,有着浓郁的中国韵味。其间水汽氤氲,仿若一幅幅明丽的山水田园画,又好似落英缤纷、不知汉魏的世外桃源;孙犁先生笔下的白洋淀,环境唯美、明朗辽远,仿佛处战火之中而视战火为无物,自有一片清凉的世界。汪老与孙先生都善于刻画健康美好的女性形象,《受戒》中的大英子、小英子,与《芦花荡》里的大菱、二菱,都是敏捷、俊俏的小姑娘;《大淖记事》里的巧云,与《荷花淀》里的水生嫂,都看似只是柔弱妇人,却像蒲草一般坚韧顽强。

汪老与孙先生的写作具有民族性,两人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化素养,都非常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呼吁青年作家不忘根本,回到传统中来。二人也对语言的精准性有着极高要求。汪曾祺多次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有一次甚至因为看不惯青年作家“造词儿”,写信给好友朱德熙,说“希望你们语言学家能出来过问一下”。孙先生也曾在信中批评过别的作家在文字上的疏忽,甚至因为批评别人一个不通的句子,而引发笔墨官司。由两位作家的相同之处可见,汪曾祺被委以改编孙犁作品的重任,是颇为合适的。

另一方面,使北影厂导演找到汪老的,大概还有他的编剧身份。汪老是两栖类,自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再没换过工作单位,当了20多年的京剧编剧。虽然他自述“搞搞京剧还有个好处,即知道戏和小说是两种东西。戏要夸张,要强调;小说要含蓄,要淡远”“写戏剧必须说尽,十分要说到十分”,但他写出的剧本,戏剧性是不是足够依然是个问题。汪老自己也认识到了,他曾在致黄裳的信中写道:“(我)终于还是一点都不会写‘戏……我的剧本偏偏独少情节。”汪老写剧本,一向是以台词见长,而非情节,他因写台词出色,受到过高层领导的特别礼遇,可碰到要编情节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虽然这些情况是在汪老创作京剧剧本时出现的,可在电影剧本创作中恐怕也难以避免。汪老来改编孙先生的作品,虽然合适,却有短处。

二、文学之得:寥寥数语,尽得风流

《炮火中的荷花》作為文学剧本,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剧本之中,可见《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山地回忆》《吴召儿》等作品的原型。其中,《山地回忆》和《吴召儿》合二为一,情节都安在吴召儿身上;《荷花淀》和《嘱咐》关联起来,主人公同为水生和水生媳妇。剧本较于原著删减了大量描述性的语言,尽量保留了对话,保全了原作的审美意蕴。

孙犁先生的一大长处与特色便是关于景物的描写,“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等都是名句。此种笔法恰为汪老所擅长,虽然在剧本中,描述性的话语要尽量简练明了,但并没有限制汪老的发挥,他常是不需大段铺排而能尽抒其意的。他运用了自己喜爱的、从鲁迅先生那里习得的短句式,一句为一个段落。试看剧本开头:

黎明。

一箭粉红色的荷花。

荷花缓缓地展瓣。

一片荷花、荷叶。

荷花、荷叶。

寥寥数语,便把时间与风光展现无遗。在短句的重复使用中,也可看出蒙太奇的效果。从一箭荷花到一片荷花、荷叶,再到蔓延铺展开来的荷花、荷叶,仿若看到镜头先在一支荷花头上停留,蓦地,花开寂静,继而镜头拉开去,无数荷花、荷叶映入眼底,不甚着墨而景象尽在其中。再看汪老如何表现时间的流逝:

柳树杨花,她们在战斗。

荷花吐箭子,她们在战斗。

芦花放穗,她们在战斗。

下大雪,她们在战斗。

这是剧本第二章的结尾,这章对应的是原作《嘱咐》,结尾前的一大段情节基本保留了原作内容,修改不多。这个结尾是平添的一条“小尾巴”,一条有韵味、有回音的尾巴。女兵们不甘人后、奋勇争先,既坚韧顽强,又挺拔秀丽的身影跃然纸上,时光流淌其间,岁月倏忽而逝。用杨花、荷叶、芦苇、雪片这些意象来表现时间流逝的还另有几处,都言简意丰,令人读之再三。与上述结尾情况类似的还有大结局处:

他们找草筐,找头巾。

头巾找到了。

头巾飘起来。

头巾变成一双白鹭。

白鹭越飞越远。

这样的结束语简化了原作《光荣》中“谁也觉得这两人要是结了婚,是那么美满,就好像雨既然从天上降下,就一定是要落在地上,那么合理应当”,同样非常精彩的叙述,可审美韵味丝毫不输,甚至更为缥缈悠远。汪老向来很注重开头和结尾的,可见无误。

此外,汪老在剧本中添加的民歌,使得文本更具地方色彩与民间韵味。汪老于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市文联和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过多年,编辑过《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杂志。

猜你喜欢

汪老荷花淀孙犁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孙犁装外行
向汪老致敬
在汪曾祺家抢画
在汪曾祺家抢画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荷花淀》结构上的两两相应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冬夜最宜读汪老——漫说《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