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窑洞和陕北人

2021-09-07张云山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土炕窑洞陕北

张云山

至今,在陕北城市周边和山村里,醒目的窑洞和窑洞里那盘热乎乎的土炕,依然是山村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俗话说:“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乡村俗语,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生活现状,也实事求是地再现了窑洞和土炕所承载的陕北人平凡人生的朴素情怀和现实理想。

陕北是块伟大而神奇的土地。延安黄陵县的桥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为了缅怀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就将黄帝陵建于桥山,并成为炎黄子孙在此进行祭拜活动的地方。秦朝和明朝两次大行建造的万里长城,就穿行于陕北的土地。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修筑的交通干道—秦直道,就经过延安的黄陵县、富县、甘泉、志丹和安塞县。陕北,曾经就是古代镇守边关之地和血雨腥风的战场,也是石峁人建造的神木石峁城和赫连勃勃建造的靖边统万城;是把历史改写得更加遥远而深邃的地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源头。由此说明,陕北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不平凡的土地。

陕北的窑洞,这一黄土高原上的乡土建筑,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成了陕北人的民居形式,同时也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传奇。经过历史的辗转和淘洗,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许多原有的不具考古价值的古代建筑大多都消失在了历史的进程中,而犹如名胜古迹一般的窑洞,直至现在依然是陕北的城市周边和所有乡村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窑洞,不仅是红色土地上历史悠久的普通建筑,而且是陕北充满独特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那里边,凝聚了陕北人民的美好情感和不辞艰辛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心血和汗水铸就了他们坚硬的骨骼和强壮的肌肉,那种强壮的骨骼和肌肉赋予了他们能背、能挑、能提,能上高山、能走沟壑的能力。他们长年累月在山峁沟壑里拼搏,回到家里又儿女情长,赡老育幼,有着浓情似海而又厚重如山的人文情怀。他们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坚强后盾,也是继承和延续窑洞文化的历史传人。他們的品质坚韧顽强,随时都可以应付像风浪一般变幻的社会万象。所以,陕北人既像黄土高山一样有着稳健、憨厚、实在和勇于负重的底气,又具有“随便怎样、休管怎样”随和的亲和力。回顾历史,在芸芸众生中,再没有像他们那样既能顽强不屈,又能随遇而安和忍辱负重的人。他们深受农耕文化的熏陶,祖祖辈辈生长在黄土高原里,喝惯了贫瘠、荒凉的黄土中挤出来的井水,吃惯了野草树叶和糠窝窝,更吃惯了洋芋、酸白菜等粗茶淡饭。他们吃饭不会斯斯文文,只会端起一大碗烩菜,那吸喝声和咀嚼声就像风浪一般山响。时光流逝,年复一年,他们在高原上,天天东山日头背西山,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经受惯了黄土、黄沙、黄尘、黄风的侵袭。他们像黄河一样,具有能屈能伸,能扭能弯,能急能缓,能走峡谷,能跳崖畔的既温顺柔弱随趋势,又粗暴野蛮敢冒险的特殊性格。他们在漫长的艰苦岁月里,苦中作乐,习惯了接受大自然带来的所有灾难,以及所有施舍和恩赐。他们既可以固守本土,也敢于走南闯北。由于饥饿,他们曾经走西口、闯关东,跋山涉水,背井离乡去谋生。有的人还扮演了商人的角色,赶着毛驴,驼着土特产去做买卖,一路上,一边耳听着驴脖子上的铜铃脆响,一边又心里想着家里家外的事情,渴了喝冷水,饿了吃随身带的干粮。就那样吃着、喝着、听着、想着,在瞌睡的时候,就吼起酸曲,唱起“亲呀爱呀”的信天游,那信天游有的是学别人唱的,有的是自己随心瞎编的,等唱得累了,瞌睡劲儿也过去了,就又开始去想心事。他们期盼着货物出手就能赚回来钱,回家后让婆姨惊喜而欣慰,而后婆姨会喜滋滋地给他们做一碗黑面拌疙瘩,一番狼吞虎咽……

物质极度匮乏的苦日子都过去了。现在,他们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曾经无奈地守恋土地的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再故步自封,不再想依靠土地为生,不再想扮演农民的角色,而是与商业和科技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批一批的陕北人,主动出击奔向东西南北,他们敢想敢做,敢于闯入任何大城市。他们毅然离开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去创业闯天下,哪怕再苦再累,也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儿女进一步改变命运。特别是不能再让儿女们输在起跑线上,而要在大城市里上个好学校,从而让儿女们学有所长,增长才干,向上面说的那些能人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他们知道大城市需要人才,而山村里更需要人才。他们坚信在曾经的窑洞里能够孕育出伟大的人才,那么今后依然还能。

简易而实惠的陕北窑洞,历经沧桑,都是劳动人民情感和汗水凝聚的成果。所以窑洞的历史文化是不可低估的。

窑洞的外观都是上方半圆形,下方竖直形的拱形建筑,稳固而耐用。无论砖砌的还是石砌的,都用白色石灰或水泥沟落了缝隙,使面墙上的建材都展示得层次分明,整洁清晰,十分美观。也有的人家,在面墙上抹了水泥,或者又贴了瓷砖,就更具有现代建筑的美感。窑洞最为常见的有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和接口子窑洞等等。一般有依山靠崖式窑洞,也有掘地数尺下沉式窑洞,当然还有独立式窑洞,等等。窑洞除靠崖凿土为洞的土窑外,一般都由石片、石块或砖头修砌而成。在窑洞的外顶上覆盖有几尺厚被夯实的黄土以保温和防水。这种窑洞可并列几间或多间,也有上下两层或三层的。窑洞的前方和左右两侧还可修建房屋,或者修砌围墙而成独立院落。窑洞的正立面顶端都建有檐头用以遮雨,防止雨泥污染窑面和窗子。这种檐头有石板的,有砖的,还有水泥预制板的,但都要闪出窑面。檐头未闪出窑面的部分,或压上石头,或建成花栏墙,以防檐头跌落。窑洞的洞口上标配有门窗,门窗均为木质框架,窗棂、窗格交错,构图精美典雅或新颖别致,上面再刷上白色或淡黄色油漆,看上去油光闪亮,可防潮、防虫蛀。窑洞的门一般为双扇对合,有朝正中开的或者左右侧偏开的。门墙上沿中部一般留有双扇天窗,如不留,就要在窗子正上方留几个空格设置吊窗,以对流空气。自古以来,窗格子内面一般都用白色麻纸裱糊,防风挡尘,保温御寒,明亮透气。当下也有不用麻纸裱糊的,干脆安装上玻璃显得特别透亮,但透气不好,窑内容易积气潮湿。窑院有纯土质硬化的,也有用砖石或水泥铺就的,这些窑院可以打晒粮食,可以安置石磨和石碾子,院子边还可以修建鸡窝、猪圈、羊圈、驴圈和牛圈,当然硬化的院落也可留置蔬菜地和种树、种花的空间。秋收后,农户在窑码子上挂上当年的玉米和红辣椒,过年时还在门窗上贴上对联和剪纸窗花,吊上红色灯笼,一眼望去,满是地道的农家院落风情,也形成了地道而独特的窑洞文化。以前的财主或现在有钱的陕北人,将窑洞建成古朴与时新相结合的精美恢宏的庄园,敢与现在的豪华别墅比美,如米脂杨家沟财主住过的窑洞庄园和子洲卧虎湾的刘家大院等,便是典范。

猜你喜欢

土炕窑洞陕北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难忘土炕
老家的土炕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延安土炕
延安土炕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