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科幻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021-09-07崔亚娟俞必忠

关键词:科幻电影科幻影视

崔亚娟,陈 玲,徐 涛,俞必忠,刘 芳

(1.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1)(2.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科幻是对“可能性的幻想”,而影视又是造梦的艺术,在想象力方面,科幻和影视不谋而合。因此,在科幻题材的创作中,以影视作为载体的创作成为其中最显性也是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作品形态。从国外的影视产业发展来看,科幻影视作品一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从票房上还是艺术水准上,都是影视产业的佼佼者和重要力量,也成为流行文化的活跃因素。国内的科幻影视产业近几年出现一个小高峰,2019年《流浪地球》等系列中国科幻电影的推出,让国人看到了中国科幻产业的希望,也燃起了对科幻影视创作的热情。从全国来看,四川、上海以及北京逐渐形成了科幻产业的规模效应,但从整体来看,科幻产业在中国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级产品比较有限,产业链还需进一步完善。

从北京的科幻产业发展来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北京市对科幻产业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从地域优势来说,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对科幻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2020年7月-10月,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及调研等方式对北京科幻影视作品进行了追述和梳理,同时对北京市的科幻影视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并对相关从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北京科幻影视产业发展环境

科幻产业在中国目前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幻产品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2019年科幻电影的异军突起,给科幻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振了科幻产业从业者的信心。据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科幻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累计票房为195.11亿元,年度票房前10中有3部为科幻片。[1]

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对推动我国科幻电影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0年11月,在北京石景山区新首钢园区举行的中国科幻大会上,发布了北京首个支持科幻产业发展的政策——石景山区科幻16条,政策支持设立科幻产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聚焦科幻产业关键技术、原创人才、场景建设三大关键要素,从技术研发、作品转化、企业集聚、科幻主题场景设计以及服务平台、金融、活动、人才八个方面精准发力。石景山区将依托首都科幻产业方面的创新资源和创意基础,力争发掘、培育、引进一批在科幻产业领域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全国科幻产业投资领域形成先行示范效应。[2]

在这次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协与北京市签署了“促进北京科幻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从建设科幻发展平台,推进科幻产业发展,合作加强科幻研究,拓展科幻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深入合作,双方将推动设立国际科幻大奖,促进成立科幻发展联合体。[3]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前期成了“科影融合办公室”的基础上,又发布成立了“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进一步在科幻研究与产业促进方向发力。

2020年,国家和北京市对科幻产业的扶持政策频出,进一步证明了政府对发展科幻产业的支持力度和决心。科幻产业发展将面临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北京的科幻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二、北京科幻影视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一)总体概况

通过互联网查阅和相关影视动画公司走访调研,截至2020年10月,课题组搜集到已完成播出和发布的北京地区科幻题材电影作品213部,电视剧和网络剧79部,影视和网络动画54部。从现有的作品来看,北京的科幻影视产业发展还处在初创期,虽然2019年出现了几部爆款产品,但是从市场整体发展来看,科幻影视剧本创作质量还有待提升,缺少优秀的IP。很多科幻作家的作品并没有成熟的科幻编剧加以改编。除了《三体》这种大IP,其他作品后劲乏力。在调研中也发现,《三体》的影视剧创作也出现了诸如版权易手频繁而错过最佳档期、版权方缺乏统一的思路和目标,导致项目不断启动又陷入停滞等问题。业内人士虽然看好科幻电影市场,但是由于科幻的投资体量大,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很多中小型影视公司也不太轻易冒险涉足。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很多制作完成的科幻电影并没有如期投放到影院市场,一些科幻网络电影播出后大多收视效果一般,并没有实现盈利,不少都是赔钱赚吆喝。从科幻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创作情况来看,其市场表现也不甚乐观,虽然新世纪以来有70多部作品,但是很多作品并没有在网络上播出,播出的作品票房也比较惨淡。科幻微电影、短视频目前还处于市场萌芽阶段,一些科幻短片在网络上播放量很低,少有关注,不少短片虽然在国际上获得奖项,但在国内并没有影响力。通过数据调研,课题组也发现,近几年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备案的每年大约有几十部科幻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的储备项目,可以看出企业对科幻作品的创作还是抱有较高的热情,未来几年将是北京科幻产业快速增长的黄金期。

(二)科幻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中国科幻电影产业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这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项,其后《流浪地球》的成功,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向科幻领域迈进的信心和决心。与世界范围内科幻产业成熟的市场模式相比,中国国内科幻市场,由于科幻影视作品的匮乏,其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中国原创的科幻衍生品及科幻游戏还没有形成规模,科幻产业还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从北京的科幻影视产业发展来看,作为国内影视产业发展的高地,北京的科幻影视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中国电影集团、光线影业等影视巨头以及主流互联网视频公司都在大力推出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科幻文学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科幻影视及其周边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90年代,北京地区每年生产的科幻电影作品平均不到1部,进入2000年以后,作品数量略有增长。2008年后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科幻题材影视作品也逐年递增,在2017年达到高峰。近几年虽然产量有所下滑,但出现了以《流量地球》为代表的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产品。(参见图1)

图1 北京科幻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产量示意图

北京地区出品的代表性作品,较早的如1988年上映的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电影人对科幻的探索,在80年代风靡全国,引起了不少社会性话题。还有2008年中国电影集团出品的《长江七号》,获得了2.03亿票房的优异成绩。近些年出品的《美人鱼》《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等作品,不论是从票房还是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最高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电影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17年由王人超导演的科幻网络电影《孤岛终结》获得了多个国外电影节的奖项,而且还成为首个在世界科幻大会上展映的中国电影。但是整体上看,网络科幻电影的受众关注度并不高,也没有出现代表性的作品,科幻网络电影的质量提升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科幻电视剧/网络剧发展现状及特征

课题组调研整理了北京地区自2000年—2020年间创作的电视剧(网络剧)作品,搜集到共计78部科幻电视剧和网络剧。从科幻剧的产出来看,从2002年开始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但是整体产量并不高(如图2所示)。通过猫眼等数据显示,热度比较高的代表性作品有《天使的眼睛》(2017年,北京文化等公司出品,36集,猫眼热度7229.69);《二次觉醒》(深圳猴赛雷映画影视,北京斓景盛世文化,北京麦娱网络科技出品,2017年,猫眼热度3152.77)等。

图2 北京科幻电视剧/网络剧产量

根据播出平台的不同,科幻电视作品的播出有两大主要渠道,一是传统的电视频道为主的广播电视平台;二是网络视频平台。受限于广播电视平台播出节目时段分配,且对影片的内容、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平台播出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电视剧节目的每集时长相对固定,多在40-45分钟每集,而网络剧每集时长多在20分钟上下。一些优秀的作品也会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均有播出,甚至会剪辑成电视版本和网络播出两个不同的版本。

作品类型是通过关键词区分影片内容的一种基本方式,科幻相关的关键词有:科幻、奇幻、魔幻等,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影片都不是单纯的科幻,往往融合了其他热点,如青春、校园、爱情,或是喜剧,或是悬疑、动作、冒险,甚至穿越、异能等。把这些热点与科幻相结合,甚至一些影片,科幻只不过是一个概念存在。

科幻影片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相当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从现有统计数据上看,78部科幻影视剧/网剧由75家企业创作,分析这些调研数据,结合当下影视产业运作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如下特征:

第一,绝大多数影片的创作团队并不固定,并不存在一家公司专注于某一类题材的创作,如科幻、爱情、战争,绝大多数企业创作的题材是多样化的。也有一些行业公司在选题上有所例外,比如航天传媒就专注于航天领域科技、科幻等题材。

第二,在商业操作方面,往往是一个影片注册一家企业,组建一个团队,一方面有利于融资的操作,便于区划与保护不同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及时止损。

科幻电视剧的播出从目前检索到的结果只有有限的三部,分别是中央电视台的《魔幻手机2傻妞归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星际精灵蓝多多》、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非常24小时》。数量非常有限,收视情况未见公开数据。

绝大多数科幻剧是通过网络平台播出的,从统计的情况看,主要科幻网络剧的播出平台有爱奇艺、企鹅影视、腾讯视频、优酷网等,当然部分电视台的网络平台也会有一些播出。从调研数据看:腾讯系企业企鹅影视、腾讯影视有12部影片播放,占比15.4%;爱奇艺有18部影片的播出,占比23%;优酷10部,占比12.8%;豆瓣1部,占比1.3%。相当一部分影片从公开数据上很难找到其播出情况,属于无数据状态。

从收视率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影片没有收视率数据,处于无数据、无评分、无热度的三无状态,这样的状况不管是因为作品艺术质量的问题还是市场运营的问题,没有人关注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相对比较好的作品的点击率也就是在1.4万、1.2万的状况,热度值也没有过千,个别剧的热度值只有十几。这样的状况,经济效益如何,显而易见。

(四)科幻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2013年,国产原创动漫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时期,从北京地区来看,每年一部连续7年的《赛尔号》系列大电影及《萤火奇兵》《爆速合体》等由北京的制作公司出品或主要参与制作的科幻动画片在院线开始上映,科幻动画片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同时随着CG动画制作技术和网络的发展,2020年二次元用户规模突破4亿大关。国内的科幻主题游乐园、科幻会展、科幻演艺等也发展起来,VR、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跟科幻相结合,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投入增加,涌现了星云奖、引力奖等奖项和中国科幻大会赛事活动,这一系列的技术、产业的出现和成熟必将拉动我国科幻产业的整体发展。从北京地区科幻动画作品创作的数量来看,每年的产量并不多,基本维持在个位数的量级,但整体来看还是呈现平稳上升状态,2019年作品数量达到峰值。(如图3所示)

图3 北京科幻动画作品产量示意图

另外课题组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7-2019年通过审批立项的动画片数据来看,截止到2019年3月,科幻题材的动画电影73部、32121分钟,分别占备案公示总数的 0.9%、0.9%;其中北京科幻动画片10部、3112分钟,占备案公示总数的1.2%、0.09%,分别占科幻题材备案公示总数的13.7%、0.1%。从中可以看出科幻题材的总体创作量较小,仍然属于小众化产品。

动漫电影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国内电影市场的成熟,在全球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科技越来越受到全民的重视。科技兴国战略也培养了年轻人热爱科学、关注科幻的习惯。越来越多的科幻迷开始走入影院,伴随不断兴起的各种动漫网站,动漫产业的需求和供给都保持着高速增长。2016年,掌握着中国科幻最大的IP——三体版权的“三体宇宙”获得了《三体》出版之外的所有权限,希望“三体宇宙”的运营模式能够为未来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借鉴与参考。

国家和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产业、广电领域、动漫领域的相关政策支持着动漫电影行业的发展,中国在神话和魔幻动画创作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实力,科幻具有的神秘性和想象力等因素,非常适合运用动画形式去表现,但目前市场上还缺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科幻动画电影作品,中国科幻动画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需要政府的推动、观众科幻素养的提升以及动漫业界的不断努力。

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课题组对北京科幻影视产业的调研来看,科幻影视在北京的发展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北京市也对科幻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科幻影视创作的内容和题材也不断丰富和扩大,在影视创作方面,也不乏资本的介入。但是总体来说,北京科幻影视产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各方面的产业配套不够成熟,产业链不够完整,相关的人才储备不足。

第一,科幻的政策落地难度大,资金投入与产业需求有较大差距。从2020年开始,国家和北京市相继出台了科幻产业的扶植和推动政策,对于提振行业发展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多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落地。包括房地产和税收等支持政策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引导从业人士入驻产业园的初衷,科幻影视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其资金的投入与行业的需求并不匹配,资金审批繁琐,使用难度大,导致很多资金并没有发挥最大价值。

第二,科幻影视产业结构不够完善。科幻产业包括了图书、电影、游戏、主题公园,以及咨询、设计、科技创新、服务行业等诸多领域。科幻影视产业需要与其他产业形态配套,共同发展,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尽管电影《流浪地球》的溢出效应有效促进了行业发展,但是其创作中也遭遇了电影工业化的难题,电影的衍生品销售收入有限,电影带动的主题公园和旅游产业等后续周边产品开发不足,相比于科幻电影比较成熟的美国和日本,我们的科幻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

第三,从事科幻文学创作以及影视创作的相关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科幻电影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幻文学的繁荣和群众科幻素养的提高。目前北京的科幻作家有限,吸引作家在北京驻留的政策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科幻产业的发展。同时科幻编剧人才的匮乏也是导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科幻写作门槛高,很多编剧人才缺乏科学的素养。科幻文字转换为视觉化场景和情节需要大量美术设计人员和既懂科幻文学又懂编剧的优秀的导演和制片。院校的科幻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没有清晰的学科划分,国内本科教育没有科幻专业,不少院校仅开设了科幻方面的通识课程或者研究生课程。

第四,科幻电影的工业化生产体系薄弱。目前科幻电影的后期特效主要分为物理特效和数字特效。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电影虽然呈现了一定的工业化水准,但是整体市场上缺少科幻特效的专业化团队,目前的人才很多从动画片等传统行业转化而来,对于科幻特效的创作还处探索阶段,需要加大对科幻工业化创作人才的培训,不仅限于特效,还包括现场拍摄各个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美工人才。中国公司需要学习国外的科幻电影制作的工艺和技术,并不断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第五,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版权交易以及生产和销售的把控不足。版权周边产品的开发、制作需要一定周期,盗版产品抢占市场;优秀版权的争夺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开发上市的最好机遇期。影视动画企业自身缺乏产品线的规划和生产能力,对于版权作品如何开发和打开市场缺乏科学的判断,影响了科幻作品从文学到影视的产业链的良性成长。

四、未来展望及对策性思考

科幻产业的未来和国家政策、社会文化息息相关,2020年,国家和北京市在推动科幻影视产业方面动作不断,9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科幻十条”。继而在11月的中国科幻大会上,石景山区发布了“科幻十六条”,提出力争在未来十年的时间将首钢打造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幻之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也宣布成立,这些政策利好和行业助力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

北京作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高地,在影视产业方面积累的优势也将推动科幻电影的快速发展。因此,在现阶段,首要关注的就是科幻相关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情况,应由专门的机构去执行和推动。其次,加大科幻创意人才和工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科幻创作和研究的氛围,扶持新星计划,力争涌现一批优秀的科幻影视编剧、导演和制作人才。企业应加大版权的保护,避免盗版产品流入市场。另外在版权售卖和交易环节加强法律意识,促进版权的有效流通。对科幻类企业加大培训力度,以促进这些企业熟悉科幻产业以及文化企业的运作规律,更好的打通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科幻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科幻影视
怎样写科幻故事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PL-01:科幻飙车党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科幻画工厂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