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的诵读法教学探究

2021-09-06徐凝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

徐凝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审美视域下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浅析了诵读法的价值所在,提出了优化诵读教学的策略,重视诵读技巧的培养,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以及注重评价感悟。

关键词:审美鉴赏与创造 诵读法 教学

“诵读法”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着语文教育的诞生而诞生。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语文核心素养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通过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品味、创造与感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灵感。而诵读恰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良好渠道,诵读具有韵律优美、语言凝练、情感充沛的特点,在诵读教学过程中处处展现着美感。诵读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有着深刻的意蕴。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在品悟美的同时完善自身,健全人格。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诵读的内涵

1.诵读的发展历程及概念

“诵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的诵读名为“吟诵”,讲求“熟读精思,口诵心惟”。“吟诵”作为一种传统的唱读方法,既非唱,又非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孟子》中曾言“诵其诗,读其書”,可见在古时便提倡读书人读书应与诵读相结合。到了隋唐时期,诵读逐渐进入发展阶段,在宋元时期走向成熟,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深化。“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古人的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但是到了建国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教育也逐渐西方化,诵读法不再进入课堂,而是被当做糟粕遗弃,教学大纲也只强调“熟读”及“背诵”,从此“诵读法”的相关内容在课标中消失,逐渐淡出语文课堂教学。转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地区的教育对“诵读法”的重视引起了当时大陆教育界的注意,人们逐渐意识到诵读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价值所在,至此,诵读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入了课堂教学中。

当前,语文新课标不仅恢复了“诵读”这一概念,同时对其内容及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就目前发展而言,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被弱化以及边缘化的,它仅被理解为一种辅助技能。这种对于诵读的浅显解读使得诵读的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被忽略。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妥善的发挥出诵读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十分值得探讨。

2.诵读的内涵

语文是基础学科,作为母语文化,语文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内涵。而这一独特的学科特点正好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契合,在诸多教学方法中,诵读对培养审美能力又恰好行之有效。《诗·大序》中说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中之志承载于文,“发言”才转变成诗,所以无论是诗歌或是文章都具有可诵性。在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文字转变为声音,对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有着促进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目的进行诵读教学,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

3.诵读的价值

诵读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传统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无声阅读和有声阅读,多年来,无声阅读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提倡,而有声阅读即诵读,一直处于淡化的状态。改变传统的阅读方法,将诵读法融合进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无声阅读法占据主阵地的景象。诵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对文学的二次加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主性,自主学习,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在提升了学生参与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更好的阅读,对其人生的成长以及阅读史都有很大的帮助。

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诵读时,可以纠正字音,掌握生词。古诗文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以及生字词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刚接触较难古诗文的初中生来说会有些晦涩难懂。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感官来对字词进行理解,为提升阅读文本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诵读不仅是语言形式层面的,在学生朗读成诵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搭建了共情的桥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过程中,通过节奏感与乐律美来把握文章整体,体会其内涵,进而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学习的本质在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感在提升语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诵读还原了一个语言文字的语境,便于学生熟悉古人的表达习惯,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了对语言的内化,从而提升语感。所以将诵读法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审美视域下诵读法的应用策略

1.重视诵读技巧的培养

正所谓“字从音出”,文字的魅力蕴含于音中,而诵读正是以二度创造的方式,将文字以声音的形式展现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诵读法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它需要一定的积累以及技巧,不能一蹴而就。

在讲授白话诗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停连、重音、节奏、语势等技巧。停连是指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作用是将重点突出。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中,诵读时体现出停连,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对于春天的期盼。重音是对重要的词或短语的强调,能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把握感情。如“我爱你”,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将重音放在不同的字眼上,突出的主体分别是“我”“爱”和“你”。所谓语势,是指声音的走势,如“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句话的语势应由低到高,正确的诵读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浓烈的情感。

古诗词的吟诵需懂得平仄韵律。陈琴老师曾指出,诵读应“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同时,吟诵要掌握正确的断句读法,正确的节奏感利于文意的理解。如经典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和“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所表达的含义是完全相反的。

2.明确审美目的,提升教师素养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教师都不了解诵读的价值,不理解其意义,是很难将诵读教学进行下去的。即便是运用了诵读法教学,也常常会产生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现象。由于新课标中规定:“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部分教师为了紧跟课标的走向,纷纷运用诵读法进行教学,但在运用的同时并没有理解其深层次含义,过分注重读,甚至有一节课都在读的情形,教师范读后有个人朗读,齐读,分角色读,分段读等。这种方法并非完全错误的,但只体现了诵读最浅显的层面,反复吟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与作者建立连接,但诵读满堂灌的方法有些教条,诵读不再是教学方法,而成为了教学目的,这无疑没有把握住诵读的内涵。

另一个极端是简单地读,便进入知识点的讲授,将词句拆开,逐字逐句的讲授,最后再让学生背诵下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示范。教师首先并没有接受诵读法教学,只是为了走个过场。其次没有体会到诗词中的美感,单个的汉字是没有感情的,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才变得生动,若教师连这诗词的美都无法理解,又如何能将美感传递给学生呢?

一堂语文课的水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位教师的素养,很难想象一位自身对文学都缺乏理解与热爱的教师该如何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提升自身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诵读是应基于文本,摸清学情,在课标的指引下,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将诵读与教师原本的授课内容巧妙结合,利用诵读法为课堂添彩。一定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不仅应有文学知识,文学理论这种知识素养,同时也要注意文学审美情趣的培养。另一方面,声音可以将诗词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还应对基本的乐理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诵读。把握好课堂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课后阅读的习惯,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挖掘其价值。

3.注重评价感悟

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有激励、强化的作用,评价的缺失令诵读教学陷入困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所以,第一,教师应采取综合且全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诵读的水平以及能力。随着诵读水平的提高,对诵读的理解逐渐加深,也有助于促进其理解、鉴赏文学的水平。第二,教师应着眼于三维目标:一知识水平,即诵读中对字音的把握,节奏是否得当,感染力如何。二情感水平,即学生诵读时的态度。部分学生会因羞怯等因素而无法端正诵读时的态度,教师应适当的评价,调动其积极性,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与理解诵读,并进行改进。三过程,综合评价学生诵读过程中是否恰当的运用了其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否将情感很好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整体的理解自身的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进步。教师的评价不应单一地指向学习成绩,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素养,使评价方式更多样、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教师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善于审美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破土而出,结出累累硕果。诵读法并非教学中的累赘,经过了千年的洗礼,走过辉煌、衰退、消失,直至今日又一次呈现出来,证明了它的不可或缺。诵读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少松(2002).古诗词文吟诵[M].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2.陈炳锋(1998).读诵吟唱[J].中国音乐,第3期.

3.冯胜利(1996).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4.王力(2000).诗词格律[M].商务印书馆,北京.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本文指导教师:朱华)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