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揭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9-05杨培新谢桂勉罗集丰方怡然陈焱飞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杨培新 谢桂勉 罗集丰 方怡然 陈焱飞

摘 要 广东省揭阳市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对揭阳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揭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广东省揭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43

农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产业链的打造和产业集群的发展[1-2]。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却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3],因此农业产业链亟需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以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广东省制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三年行动方案,同样旨在推动乡村农业产业振兴[4-7]。揭阳市是粤东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且以传统农业精耕细作著称的农业大市,虽通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粮食、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畜牧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但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管理方式十分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和产业经营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

基于此,通过对揭阳市的农业发展基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揭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揭阳市农业发展基础

揭阳市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耕地总资源12.23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8.64万公顷,山地面积28.33万公顷,总人口707.07万人,是粤东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以传统农业精耕细作著称的农业大市。“十三五”期间,揭阳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发展农业产业,牵头制订出台了《揭阳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办法》《揭阳市关于扶持种植(养殖)户参保重点险种的措施》《揭阳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片创建实施方案》,加大了对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投保重点险种、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十三五”期间,揭阳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其中,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86.62亿元,增长4.4%,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1.8%,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8.9∶38.9∶52.2。农、林、牧、渔业年末社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如图2所示。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有所增加,2019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675元,比2018年增长8.7%,如图3所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5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6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6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0家。揭阳市拥有中国“蕉柑之乡”“青梅之乡”“青榄之乡”“竹笋之乡”“荔枝之乡”的称号。揭阳市埔田竹笋、普宁蕉柑、惠来荔枝、普宁青梅、吴厝淮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 揭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2.1 重要农产品供给进一步保障

“十三五”期间,揭阳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工作。多年来,稻谷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万公顷以上,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逐年略有增长,如图4所示。薯类种植面积自2017年内开始下降,而产量基本保持在130万吨以上,如图5所示。2019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揭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36 617.71万元,建设总面积1.60万公顷。全市申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0.74万公顷,补贴资金9 428.83万元;为落实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政策,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承保面积3.98万公顷。同时通过对现有屠宰场进行整合撤并,加强屠宰场地、屠宰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提升屠宰厂设备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生猪养殖及屠宰的规范化管理,并扎实抓好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2016—2018年,畜牧肉类总产量和产值有所下降,如图6所示,但整体下降幅度不大。受非洲猪瘟疫情、环保、猪周期等因素影响,2019—2020年生猪产能有一定幅度减少,但家禽、牛、羊及禽蛋等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其中家禽出栏同比增长12.6%,禽蛋产量同比增长4.6%。2020年第三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65.58万头,牛存栏4.70万头,羊存栏1.83万头,家禽存栏688.11万只。2020年前三季度生猪出栏78.45万头,家禽出栏2 291.39万只。

2.2 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揭阳市逐步形成了粮食(稻谷、薯类)、蔬菜、水果(青梅、蕉柑、荔枝和橄榄)、茶叶、水产、畜牧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2011年以来,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稳定;蔬菜种植面积2017年下降幅度较大,之后有所回升,但得益于设施农业水平的提高,蔬菜产量基本并未大幅度减少,如图7所示;水果种植由于品种更新换代,2017年之后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但产量却稳步上升,如图8所示;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种植面积提升明显,如图9所示;水产品总产量略下降,但得益于鲍鱼和虾养殖业的快速增长,渔业总产值逐年提高,如图10所示;畜牧生产总产量2018年前基本稳定,2019年之后由于非洲猪瘟影响,下降明显,但猪肉价格随之上涨,牧业产值反而明显上升。2019年,揭阳市投入财政资金8 700万元用于扶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了青梅、凤梨、红萝卜、冬瓜、茶叶、蕃薯、水产品养殖及禽畜养殖等乡村特色产业,其中埔田镇(竹笋)、五经富镇(茶叶)、良田乡(茶叶)、南径镇(蔬菜)、高埔镇(青梅)、梅林镇(蕉柑)和大坪镇(青梅)获得省级专业镇认定,玉湖镇坪上村等54个村获得首批省级专业村认定,见表1。全市投入6亿元重点打造普宁青梅、惠来南药、揭东竹笋和揭西茶叶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此来加快品牌培育,并逐步实现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知名度,从而推动产业兴旺。此外,2020—2021年全市将继續投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118个。

2.3 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优化

揭阳市在做大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揭阳市积极推动农业与加工业融合、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聚集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促进农业产业上下延伸、侧向配套,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创富增收。例如,通过举办农产品节庆活动,扎实推进产销对接。现已成功举办的“鲍鱼节”“荔枝节”“凤梨节”等便是通过云展会等形式,利用线上线下推广农特产品,打造“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推动产销对接。其中惠来鲍鱼“网络节+云展会”模式更是荣获广东省推广,被推荐创建广东线上农产品交易会。此外,全市积极发展农业休闲产业。全市现已发展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示范镇4个,其中“观瀑赏玉”乡村旅游等6条旅游线路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善德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新增申报评定揭西县京溪园镇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揭东区玉湖山生态园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4 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

揭阳市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发展为目标,大力推广农业优新品种和运用先进技术,大力推进科技攻关,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立市农科中心科研试验基地面积8.67 hm2,其中建设综合科研楼超过3 000 m2,拥有生物工程室和实验室,建设钢架大棚近10 000 m2和无病毒蕉柑育苗圃、水稻、甘薯、蔬菜等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展示园区。为加大良种示范推广力度,建立水稻、甘薯、蔬菜、玉米和果树等高产示范点50多个。为进一步强化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积极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体现在特色经济作物上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通过集成应用灯诱、色诱、性诱和饵诱技术,生物天敌、生态调控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水平的覆盖面。此外,在此期间获广东省农技推广奖三等奖1项,并完成揭阳市优质甘薯“揭薯16”“揭薯18”示范推广、揭阳市有机蔬菜现代化生产设施建设项目、揭阳市农业生产能力提升——支持粮食生产项目等省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3项。

3 揭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资源开发及利用不足

揭阳市人多地少,人均约两分地。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仍占主导、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流转土地的意愿不强、宁愿丢荒也不愿出租等,导致不少地方有地的人不种,想种的人又很难成片租下来,从而制约着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此外,在开展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流转双方不遵循规定的程序进行交易,签署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的书面协议等不规范的行为,从而导致农民流转权益难以保障。

目前,揭阳市农业经营主体总量仍处于全省落后水平,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数量均只占全省2.7%,且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普遍偏小、支撑带动力不强、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大多产业都是以一产为主,没有创税能力,普宁蕉柑、惠来凤梨、鲍鱼和家禽等相关的二产发展几乎是空白;普宁青梅、揭东竹笋虽有加工和出口,但产品大多都是初级产品,如干湿梅、清水竹笋罐头等,附加值不高,且发展受限。有些产业虽有一二产,但由于三产开发不充分,品牌不响,市场影响力不强,收益也不高,如揭西茶叶等。

3.2 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十三五”期间揭阳市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完善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田间渠系配套、雨水积蓄利用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三农”投入虽有明显增加,2019—2020年全市涉农资金年均近15亿元,但仍然适应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要求,加上揭阳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基础仍不稳固,设施装备仍然落后,耕地质量总体仍较低,生产力仍不高。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模式单一,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雨污分流、道路建设和农村旧房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时,工程项目资金还是有较大缺口。

3.3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难度大

“十三五”期间揭阳市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开展农技培训、技术指导,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 750多人,年均培训农技人员360多人次。然而农业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职称低,农业科技人才不足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高,特别缺乏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给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3.4 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精深加工名优特产品

近年来,揭阳市各地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三品一标”产品创建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但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普遍存在附加值不高、竞争力弱和带动能力不强的困境,这些均给自主创立品牌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总体上看名、特、优产品品牌少,龙头企业品牌不响亮,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部分企业户生产经营理念落后,经营范围狭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比如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只注重眼前利益,对品牌创建、保护意识还不强,对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没有成为自觉行动,这些均不利于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2)有了好品牌,但沒有得到重点保护。农业品牌与工业品牌不同,农业品牌大多是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整体呈现在人们面前,称为区域公用品牌。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公用品牌,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无法持续保持影响力。

4 揭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4.1 推进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生态环境

1)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扩面、提质、优化和信息化。3)统筹整合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项目,重点完善田间渠系配套、雨水积蓄利用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4)推进农产品生产投入品使用规范化,建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积极推行减量化和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建设市级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规范生产行为,严控农药使用,净化产地环境,从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5)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修复和完善生态廊道,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6)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还田综合利用,鼓励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建立农膜回收机制、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集中处理体系,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4.2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产业技术进步

1)加强与省内农业科研院校和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合力攻关农业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农业产业技术不断进步。2)引导和支持集群企业围绕育苗育种、原料种养、产品研发、装备研制、加工工艺、物流运输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模式,以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产品为目标,加强农业装备科技攻关,重点推进水稻生产和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等农业装备,及农产品贮藏保鲜、畜禽屠宰、冷链物流和收割烘干等加工设施的关键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示范,完善研发支持及补助政策。3)开展设施园艺、蔬菜和花卉生产自动作业技术、设施生产和经营的协同管理技术研究,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新技术和新装备。4)针对设施园艺栽培和节能的需要,开展温室太阳能光热资源综合利用和高效节能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与应用。5)加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节水灌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质资源评价与保存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秸秆还田机械和装置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促进成果集成应用。6)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农产品贮藏保鲜和供应能力。7)加大农村机电排灌、人工渔礁、现代渔业技术装备、动植物品种改良、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病虫害统防统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升预报、预警、防御、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4.3 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以县为实施主体,依据各县(市、区)自然资源禀赋,选准发展基础较好的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领导责任,完善农业产业经济链条,选定农业产业链“链长”,按照“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的总体思路,抓好一产、三产,突出推动二产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链长制”机制创新,调动产业链的各类群体发展创办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一批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引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研发一批集自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于一体的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和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技术,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探索运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

4.4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培育特色产业知名品牌

1)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2)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加强农业特色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工作,积极注册商标,扩大市场影响力。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各类农博会、农交会,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4)持续办好“鲍鱼节”“荔枝节”“凤梨节”等,探索“產业+互联网+数字赋能”稳生产、拓销路之举,推广“网络节+云展会”,创建线上农产品交易会,实现销量和价格提升双目标。5)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加强农业标准宣传,提高生产者标准化生产意识。6)发动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实施“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特色和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7)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和支持保护体系,出台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办法。8)根据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做好地理标志和原产地标识保护工作,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切实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构建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及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9)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做大、做强、做优各级示范经营主体,更好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4.5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树立“新农人”典范

“新农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较强市场与信息思维、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开阔的视野并掌握着现代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新兴群体[8]。新农人中不乏海归回国、城市青年下乡或乡村进城求学然后再回乡的高学历人士、有经营工业商业的成功者,也有进城务工、在外参军转业回乡的草根青年农民。通过搭建“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一大批“新农人”返乡创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产业的经营效益,带动周边农户创业致富。结合农村科技特派员活动,培养一批田间地头农业推广专家,着力打造有情怀、有思路、有知识和有技术的“新农人”典范。

4.6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1)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鼓励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建立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集群平台。2)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镇村助农服务中心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3)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4)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发展,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的合力,实现助农服务产前、产中、产后全覆盖,生产、供销、信用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李腾飞,周鹏升,汪超.美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2018(7):4-11.

[2] 黄福江,高志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133-135.

[3] 张楠楠,刘妮雅.美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浅析[J].世界农业,2014(3):56-59.

[4] 吴枚煊,赵敏娟,霍学喜,等.荷兰农业产业发展新动态:知识集约驱动产业创新升级[J].世界农业,2016(9):41-44.

[5] 戴孝悌.产业链视域中的巴西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4(12):143-146.

[6] 戴孝悌.发展产业链: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新思路[J].农业经济,2015(1):39-41.

[7] LIU S R,XU L L.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2):1065-1069.

[8] 谢艳华.“互联网+”背景下新农人成长的瓶颈及化解[J].农业经济,2019(5):51-52.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