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正散辨证加减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21-09-05刘树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6期
关键词:牵正面瘫面神经

刘树雷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又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麻痹[1]。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抬头皱眉、鼻唇沟较浅等临床症状。在中医学里周围性面瘫属于“口僻”、“口眼喎斜”等范畴,由于患者症状往往引起外部形象发生不良变化,因此对患者心理上造成严重困扰,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目前针刺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上也有一定效果。牵正散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之效。有研究发现牵正散对周围性面瘫也具有较好治疗果[4]。因此本文对本院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牵正散加减结合针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9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38.72±13.64)岁;病程1~18 d,平均病程(6.54±4.08)d;辨证分型:痰瘀互阻型26例,风痰阻络型22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38.84±13.69)岁;病程1~20 d,平均病程(6.62±1.11)d;辨证分型:痰瘀互阻型25例,风痰阻络型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辨证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查体和检查,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5]的患者;②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女性;②其他疾病引起的面瘫症状患者;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影响研究者;④同时参与其他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治疗,主要取穴患侧四白、阳白、地仓、翳风、颊车以及对侧合谷。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风寒者加风池穴;风热者加曲池穴;抬眉困难者加攒竹穴;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穴;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穴;体虚者加足三里穴;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穴。局部消毒,采用皇龄牌一次性针灸(泰兴市三里医疗用品厂,规格:0.3 mm×25.0 mm、0.3 mm×40.0 mm)进行针刺治疗。分别对四白向承泣方向平刺3~5 mm,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3~5 mm,地仓透刺颊车15~25 mm,翳风穴直刺5~10 mm,合谷(对侧)逆经脉向上斜刺10~15 mm。配穴刺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5~10 mm,曲池直刺10~15 mm,攒竹向晴明方向平刺3~5 mm,人中向上斜刺5~10 mm,迎香向上迎香方向平刺5~10 mm,足三里直刺15~25 mm,承浆向上斜刺5~10 mm。上述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10 s,面部轻刺,肢体重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共治疗10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牵正散(组方:白附子、白僵蚕各6 g,全蝎3 g)辨证加减治疗。风痰阻络型患者加牵正散治疗;痰瘀互结型患者加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组方:生黄芪120 g,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红花、川芎以及桃仁各3 g。)治疗。用水煎服,1剂/d,共治疗10 d。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面瘫症状、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H-B分级量表评估患者面瘫症状[6],包括额纹、闭眼、眼裂、听觉、鼻唇沟、耳后疼痛、鼓腮及吹哨、舌前2/3味觉、鼻前庭活动以及示齿嘴角歪斜10项,每项0~3分,共30分,分值越高,病情越轻。疗效判定标准[7]:治愈:经治疗后患者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H-B分级提高≥2个等级;有效:治疗后患者H-B分级提高1个等级;无效:治疗后H-B分级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价患者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包括FDIP和FDIS两个方面。FDIP评分0~25分,分值越高患者恢复越好;FDIS评分5~30分,分值越低患者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n(%)]

2.2两组患者面瘫症状、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H-B分级量表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分级量表评分、FDI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的8.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n(%)]

3 讨论

面神经在人体面部分布广泛,具有支配面部感觉与面肌运动的作用,主要包括舌前与耳部皮肤感觉、腺体分泌、表情肌运动等。在面神经通路上若发生炎症或缺血,均会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面部周围组织的感觉及运动功能。

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表现为面部双侧肌肉不对称活动、抬头纹消失、眼裂增大、流泪、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患者多为正气虚衰,卫表不固,导致外邪入侵,瘀阻经络,引起面部气血运行受阻,面部肌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在中医中采用针刺治疗面瘫具有较长的历史,针刺能有效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解除面神经水肿,修复面神经损伤,达到治疗面瘫的作用。但单纯使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较少,一般以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牵正散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有较好效果。牵正散以白附子、白僵蚕和全蝎为主要成分,其中白附子具有解毒散结之效,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白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效;全蝎具有通络止痛、息风镇痉之效。诸药联合起到祛风化痰、解痉止痛之效,能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治疗效果。本文采用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分级量表评分(23.86±4.72)分、FDIP评分(20.43±4.2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0.43±4.65)、(17.56±4.12)分,FDIS评分(10.12±2.59)分低于对照组的(12.46±3.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牵正散加减结合针刺治疗效果更佳,这是由于针刺治疗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而牵正散能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两者结合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对于风痰阻络型使用牵正散治疗,而对痰瘀互结型患者使用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风痰阻络型患者主要由于外邪入侵,引起风痰堵塞经络,主要以祛风化痰治疗为主,和牵正散主治功效一致。而痰瘀互结型患者为气虚血瘀,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具有补气之效,起到活血通络的效果。在观察不良反应时发现,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的8.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牵正散药味简单,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牵正散辨证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牵正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牵正针法治疗面瘫验案举隅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