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

2021-09-03徐家贵刘绍卫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史学习教育认同

徐家贵 刘绍卫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史具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以党史学习教育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历史维度、价值维度、现实维度三个维度看,党史学习教育已成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大举措,能够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中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

【作 者】徐家贵,广西社会科学院当代广西研究所讲师;刘绍卫,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三处处长、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3-0056-0008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党的历代领导人对此都作了重要论述。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的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2]399 邓小平指出:“要学点历史。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3]304 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史工作的深远的历史意义。”[4] 胡锦涛指出:“我们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干部和人民。”[5] 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举措,能够引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从而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开创各民族大团结的新局面。

一、历史维度: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在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6] 立足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学习百年党史,才能在長时段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地位,增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一)从中国近代史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民族解放史。1919年,巴黎和会受制于强国,中国围绕山东问题的交涉以失败告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使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为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缔造了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7]52 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民族的解放事业才能取得胜利,中华各民族才能团结起来。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提出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正确理论、政策。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指出:“凡具有个性的,不论他是一个团体,是一个地域,是一个民族,是一个个人,都有他的自由的领域,不受外来的侵犯与干涉,其间全没有统治与服属的关系,只有自由联合的关系。”[8]132~133 民族平等成为党的目标追求。党的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9]116,党的三大、四大、六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反抗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任务。“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整体观念得到广泛传播与认同。1939年,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10]622 1946年,党中央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11]96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入成熟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建立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在实践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在理论上,结合反帝反封建斗争实践和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看,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找到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以来,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出发,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2]285 主张任何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必须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要求各民族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1847年,马克思在纪念波兰起义7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2]501 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共同利益的观点。1870年,马克思在《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届宣言》要求“法国、德国工人阶级从无产阶级共同利益出发,团结起来反对王朝战争。”[13]4 马克思主义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也要求各国无产阶级在维护自身民族利益的同时,尊重别国的民族利益,坚持民族平等。恩格斯说:“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在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之中。”“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同个人之间的平等一样是必要的。”[14]84,89

列宁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共同利益论。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中提出:“要做一个社会民主党人国际主义者,就不应当只为本民族着想,而应当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之上。”[15]43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观点,无产阶级革命要遵循民族共同利益和民族平等的原则,才能消除各民族间的不信任,实现公平合作、真诚团结。

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置于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坚持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制定了党的民族纲领,“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6]83。在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平等和各民族无产阶级联合团结的思想,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国家、人民、各民族三位一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7]363 将民族平等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根本基础,解决了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问题,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以来,党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从实现共同富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目标,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框架;从“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再到“三和”[18]475“三交”[19]320 的民族关系理论,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念;从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推进“三线建设”,到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两个大局”,再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战略。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破解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进入新时代,党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际问题。从民族发展到区域发展,从“五十六朵花”到“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从多元一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崇洋媚外到“四个自信”,从“以外为主”“内外协调”到统筹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两个大局”“以内为主”,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五个认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指明了中华民族及各民族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在注重局部及各民族利益的同时,更加突出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拓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开创性的新概念、新理念确立了一种全新的视野,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系,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相对落后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艰辛地探索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即“八个坚持”[20]132~133,避免了苏联的市场经济与多民族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权、大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等融而不合的民族关系,以及前南斯拉夫的中央联邦放权过度、弱化主体民族过度、机械消灭或同化别族、多元化等一元多体的民族国家关系。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解决民族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从人类文明史看,中华民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决于自身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

民族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组织形态或共同体。从人类文明史看,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未来,随着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之后,民族也将消亡。马克思认为,人类共同体经历了民族等若干类型,民族是共同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建立起各种各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包括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这些将共同生活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强有力的保持着民族共同体的稳定。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中提出:“民族一词被人们用来称呼许多印第安人部落,因为它们的人数虽然不多,却各有其独特的方言和地域。”[21]426 恩格斯指出:“民族形成之中,人们对血统方面的记忆越来越淡薄,余下来的,仅仅是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语言。”[22]540 列宁认为:“一个民族没有一定的地域是不可想象的。”[23]68 斯大林認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4]294 除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的定义,德裔瑞士政治家布伦奇里认为民族有八大因素:“其始也同居一地;其始也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25]71~72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26]141。可见,民族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包含着语言、地域等稳定性要素,推动共同体成员基于共同要素形成对其属性的认可和共识,促成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

民族与国家紧密相连,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认为,“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27]9。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结合起来,使国家进一步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消亡以前,现代民族国家需强化民族概念,宣扬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二十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39年,顾颉刚提出:“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28] 1988年,费孝通指出:“民族也是有发展的,有量变,有质变,中国各民族是客观的存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整体认同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用‘多元与‘一体来概括,这是名与实的辩证关系,不能离开这个哲学基础。”[29]310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不同程度的文化,保持了多元性,但它们的意识形态都统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尊重差异,包容互鉴,形成一体性,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发展。

回顾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除了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绝外,曾经鼎盛过的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最终都由盛而衰,走向消亡。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经久不衰,其根源在于维系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域、文化、语言等要素得到持续与传承。当前,中华民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自身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孕育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定的,这一现实决定了只有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才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心,最终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磅礴力量。

二、价值维度: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在坚定理想信念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意义。通过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从中学出家国情怀、学出自觉自信、学出共同情感,不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一)学史明理:增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统一,“大一统”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均以“大一统”为理想和奋斗目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民族组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成为历代帝王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此后,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受“大一统”理念影响,汉族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以天下一统为正流,都自觉把中华大地视为一个整体,都自觉争取把各民族纳入统治范围,着力构建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中华各民族长期生活在“大一统”国家,具有共同的地域、文化、语言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就是对国家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交织,当两种认同相互促进时,各民族和国家就能共同发展。一旦两种认同发生矛盾,甚至冲突时,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就会产生,国家随之面临分裂。数千年来,我国之所以能保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在于各民族有实现和维护“大一统”的共同追求和精神依归。

“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大势,始终把解决好国内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结合民族实际,处理好国家一体与民族多元的关系,实现了国家一体与民族多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学史明理,就是要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中,明白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的道理,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政党,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断增强对党的认同。

(二)学史增信:增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自信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取得成功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0]110 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31] 既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義的坚定信仰,又表明了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郑重选择。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鸦片战争以来,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主义交迭消长,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结合中国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32]37。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3]149。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学史增信,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形成与发展演进中,搞清楚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是怎样反复比较各种主义之后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搞清楚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我们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促进信仰、信念、信心的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学史崇德:增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情感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的传统,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孟子认为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34]6。荀子主张四海一家,“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35]26。司马迁提出不斤斤于夷夏之别的民族观,“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36]509。王朝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华夏无间的民族观,“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37]6247。明太祖朱元璋主张各民族平等,“朕既为天下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38]1048。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推动了各民族源与流的多元与交错、分流与合流的历史演进,促成了三次民族大融合。

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更是一种共同的道德情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面对外部侵略势力,面对民族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企图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行径,各族人民都进行了坚决地抵制和斗争,旗帜鲜明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情感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对祖国的情感认同。

学史崇德,就是要在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领悟对民族、对国家的共同情感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基础,从而不断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刻理解和领悟中国共产党是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从而不断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党的认同,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提升道德境界以立政德;认清大是大非,升华道德认知以明大德;谨言慎行,强化道德自律以守公德;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砥砺道德实践以严私德,始终成为崇尚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道德情感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三、现实维度: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以党史学习教育的大众化、政治性、实践性,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知史爱党,做到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坚守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一)学史力行:以党史学习教育的大众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史力行,就是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大众化,解决党史学习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思想重视不够、宣传力度不足、学习成效不彰的问题。一要在宣传普及上下功夫,讲清楚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百年党史就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艰苦奋斗史,蕴涵着崇高的精神、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新旧媒体融合传播,线上线下理论宣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学习、主题纪念、红色教育等形式,打造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品牌,提升党史的传播力、影响度。要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使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二要在理论阐释上下功夫,用百年党史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准确把握受众的理论需求,善于在回应现实、解疑释惑的过程中把党史的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不断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让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更好地用党史的丰富内容、深刻内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要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增强续写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能力。持续学懂弄通做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绩,使各族人民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党和人民的事业长长久久地推进下去。

(二)学党史、悟思想:以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党史、悟思想,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统一各族人民的思想。一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坚定政治信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文化基础。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从党的历史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民与国家、个体与共同体的文化秩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二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支柱。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中华文化中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转化为追求理想信念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柱。三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坚定“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用活用好党史内容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教材、形式等,从党史素材中建构导向鲜明、内容完整的国家记忆,展现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牢思想根基,证明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和长期执政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思想根基。

(三)办实事、开新局:以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性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39] 办实事、开新局,必须树立关于党、关于民族的正确的实践导向,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造。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和大党史观,把百年党史放到17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80多年中国近代史、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去认识和把握,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决抵制和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宣扬狭隘民族主义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位一体的民族复兴战略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构建从“多元一体”到“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二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党章,并推动“中华民族”写入宪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到百年党史中理解审视,立足新时代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胸怀两个大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吸取党史百年智慧,寓“大一统”的政治智慧与民主善政于一体,沟通内政外交,文武同道,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体系,从而在长期稳定和持续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主体性建设,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和中华民族伟大復兴新征程。三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开拓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一项根本的政治工程,关乎复兴民族的主体性的政治和道德实践。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1).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泽民.在上海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1989(5).

[5] 胡锦涛.在第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26(01).

[6]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3-21)[2021-03-29].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31/c_1127278288.htm.

[7] 李鸣.中国民族法制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8]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最新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毛公宁,戴小明.民族法学评论:第8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5]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 贾春增.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8]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 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4] 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5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 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7]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 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

[28]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N].益世报(昆明版),1939-02-13(01).

[29]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05-03)[2021-02-16].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503/c117092-28320564.html.

[32] 任平.理论自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33] 辛向阳.2017政策热点面对面[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

[34] 〔战国〕孟子.孟子[M]. 王立民,译评.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5] 〔战国〕荀况.荀子[M]. 廖名春,邹新明,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6] 〔汉〕司马迁,刘兴林等点注.史记[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3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8] 〔明〕明太祖实录(卷53)[M].中国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9]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2(01).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Xu Jiagui, Liu Shaowei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Party history has the function of judging the present by history and govern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has coordinate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reat changes unprecedented in the past one-century world history, and encouraged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unite and strive together for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dimension, value dimension, and reality dimension,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has become a major measure to deep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can educate and guid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grasping the general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irming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and practicing the original mission while promoting five-identification, 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converging majestic power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Key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责任编辑:黄润柏〕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史学习教育认同
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以史为鉴,切实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质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