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水今名考辨

2021-09-03雷冠中廖学君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3期

雷冠中 廖学君

【摘 要】中留县,是广西设立最早的几个县份之一,始设于秦桂林郡。它因留水而得名。《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等人与有关研究机构主张留水是柳江,《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的作者陈澧主张留水是剑江。本文认为留水是广西武宣县东乡江,但并非王先谦《汉书补注》所谓武宣县东乡江;同时指出,流传至今的《水经注》各本存在留水入郁和入潭兩说,以入潭说者为正确,并将明朱谋?《水经注笺》、清赵一清《水经注释》、王国维《水经注校》等认可之句“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更改为“潭水左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以使文义通顺而合事实。

【关键词】留水;溜水;勒马古城;武宣县东乡江

【作 者】雷冠中,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人文社科大学访问学者;廖学君,广西民族大学民社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3-0148-0016

中留县,是广西设立最早的几个县份之一。始设于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的桂林郡。[1]3107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志·第八下》载,中留县是西汉郁林郡十二个县中的一个。唐颜师古注曰:“留,音力救反,水名。”[2]1121可见,中留县因留水而得名。到了东汉,郁林郡中留县改称郁林郡中溜县,[3]353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溜:水名,出郁林郡。”此即中留县亦即中溜县因水得名之明证。故而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曰:中留、留水之留与中溜、溜水之溜乃通借字。[4]2740换言之,留水即溜水。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主张,留水或者说溜水就是柳江,[5]925从之者众;清《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的作者陈澧则主张,留水是广西北流县剑江。[6]475而笔者认为,它是今广西武宣县东乡江,但并非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所谓武宣县东乡江。今试考辨如下,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留水不是柳江

最先提出留水为广西柳江的专家学者是清代段玉裁。其《说文解字注》载:“溜水,出郁林郡。从水,留声。……柳江即古溜水,后世讹其字尔。”又称:“潭水即今福禄江,……入广西界,至柳城县为柳江。又东南经象州,至浔州府城北曰浔江。……今人上流为柳江,下流为浔江,汉人统曰潭。下流亦曰溜。潭与溜,实一水也。”[5]925因溜水即留水,潭水即柳江,加之段氏的巨大影响力,《柳州市志》编纂委员会[7]11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8]1826、石勇博士[9]117~119等许多机构和人士均采是说,也以留水为柳江。

这是不对的。理由如下:

第一,《汉书》卷二十八上《地志·第八》:武陵郡镡成县“玉山:潭水所出,东至阿林入郁。”[2]1101《水经注》第三十六卷《温水注》亦载:潭“水出武陵郡镡成县玉山,东流迳郁林郡潭中县,周水自西南来注之。潭水又东南流,与刚水合,水西出牂柯毋敛县,东至潭中入潭。潭水又迳中留县东、阿林县西,右入郁水。”[10]82汉武陵郡镡成县玉山为今贵州省宝唐山,是柳江发源地,[11]1077~1078潭中县治所在今柳州市驾鹤山南面,[12]308郁水今称郁江,郁江在桂平市区(清浔州府城)三角咀与柳江下流黔江合流后称浔江。虽然清段玉裁所谓浔江,似指今柳江下流黔江,但潭、浔古音相同,[11]1119则浔江古称实即潭水。由此可知,在汉代,今之所谓柳江者,从源头经潭中县(治所在今柳州市驾鹤山南面),至中留县东、阿林县西与郁水合流前,乃至合流后,都叫潭水,即使在中留县这一段也未见有称留水之说,确如段玉裁所言:“汉人统曰潭。”怎能讲留水是柳江呢?

第二,流传至今的《水经注》各本有留水在中留县入潭和在中留县入郁两说。例如明永乐大典本、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刻本、万历年间吴桂宇文枢堂刻本和清乾隆十八年(1753)黄晟槐荫草堂刻本《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注》均载:“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1]而清乾隆年间刻本、光绪三年(1877)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注》则载:“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郁,郁水东迳阿林县。”[2]如留水入郁,则留水还有是潭水的可能;若留水入潭,则可判定它只是潭水许多支流中的一条,二者不能等同。明朱谋?《水经注》等校本以入郁为非,以入潭为是,保留入潭说,[13]83清戴震《水经注》乾隆三十九年(1774)武英殿聚珍本等校本则以入郁为是,以入潭为讹,不予采纳。[10]82笔者下文论证的结果,为留水在中留县入潭,确认了它只是潭水的一条支流。段氏说“今人上流为柳江,下流为浔江,汉人统曰潭”本无所谓问题,但以为“下流亦曰溜。潭与溜,实一水也”就不对了。

第三,流传至今的《水经注》各本虽有留水在中留县入潭和在中留县入郁两说,但都有留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之语,即都承认留水往南出了布山县后,流到中留县,其流向是从布山县流入中留县。

《旧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地理四》记载:“桂平:汉布山县,郁林郡所治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亦载,桂平县“即郁林郡布山县地。”[14]694(1994年桂平县改称桂平市)。由于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桂平市所辖的范围要大于古代的桂平县。人们认为,桂平市在汉代不但设有郁林郡布山县,还设有郁林郡阿林县,阿林县在东南部,布山县在西北部。[15]57~59而根据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五记载,武宣县在西汉为郁林郡中留县,在东汉改称中溜县。新编《武宣县志》与此观点相同。[16]27

一言以蔽之,今桂平市为汉代郁林郡布山、阿林二县,武宣县为汉代郁林郡中留(溜)县;今桂平市西北与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交界,汉代则布山县西北同中留(溜)县相接。虽然有学者认为,汉代布山县还包括贵县东部[17]87~90(今贵港市东部),但与笔者关于汉代布山县西北同中留(溜)县相接的结论并不矛盾。

而今柳江是从象州县入武宣县境,与红水河合流后改称黔江,往东流向桂平市。已知潭水即柳江,若承认柳江亦是留水,就会得出留水先到中留县,再到布山县的结论。这等于说柳江先到桂平市,再到武宣县,是十分荒谬的。

第四,潘朝业先生经过认真考辨,得出结论:柳州因柳岭得名。柳州之名早于柳江,柳江是柳州江的简称,而柳州江就是潭水(一作浔水,如柳宗元记柳州四姥山即有“北枕浔水濑”之句),是唐代柳州发展成为桂管十五州内的重镇后,人们对绕城而过的潭水的称呼,久之成俗。[18]47~63也就是说,所谓柳江,就是柳州江的意思;无论是柳州还是柳江的得名,均与留水无关。

二、留水也不是剑江

清代学者陈澧主张留水是广西剑江,据笔者检索,目前似只有他一人持此观点。在《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卷二之“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径中留入郁”一句下面,他写道:“此盖今剑江也,源出北流县南,汉布山县地也,至藤县入郁江下流之浔江。藤县在平南县东,阿林县既为平南县地,则剑江所入更在阿林之东,不得为中留县也。”[6]475

这也是不对的。如前所述,虽说流传至今的《水经注》各本有留水在中留县入郁和在中留县入潭两说,但都是承认留水往南出了布山县后,流到中留县的,其流向是从布山县流入中留县。查剑江今称北流江,在广西北流县南发源后,向东北流,经过容县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而去,在藤县注入浔江。浔江是今黔江和郁江合流后的名称,在汉代属于潭水的一段。而北流县在汉代属合浦郡合浦县地,[19]57并非如陈澧所言为“汉布山县地也”;容县在汉代属合浦郡合浦县和苍梧郡鄣平县地,[20]40也不是“汉布山县地”。至于剑江注入浔江之处——藤县,在汉代则属于猛陵(猛陆)县地,[21]26不是中留县。总之,剑江既不往南流,所经之处也都和汉布山县、中留县无关。陈澧自己也说:“藤县在平南县东,阿林县既为平南县地,则剑江所入更在阿林之东,不得为中留县也。”因此,留水也不可能是剑江。

三、留水是今武宣县东乡江

清丁谦在《水经注正误举例》卷二指出,通过确认古代某水是今某水,可以知道古代郡县的所在。[22]16笔者以为,反之亦然。换言之,知道古代郡县的所在,可以确认古代某水是今某水。

(一)知道中溜县治的所在,可以确认留(溜)水为今广西武宣县东乡江

2020年3月20日《中国文物报》报道,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和广西师范大学在2017年至2019年,对武宣縣三里镇勒马屯东面的黔江北岸的古城遗址进行了保护性挖掘,出土一枚“中溜丞印”铜印章等遗物,发现该城始建于秦代,使用至东汉,是秦桂林郡、汉郁林郡中留(溜)县故城。[23]

我们今天看到的勒马古城遗址,处在东乡江(一作东乡河)和黔江之间的台地上,三面环水。大致说来,其东面是东乡江,南面、西面是黔江,北面是低谷和矮山矮岭。很显然,与中留(溜)县关系最密切的河流就是东乡江和黔江了。中留(溜)县既因留(溜)水得名,那么,东乡江与黔江这两条河流中,必有一条古称留(溜)水。

前文曾论及,柳江从源头直至与郁江合流前,乃至合流后,在汉代都称潭水。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五《山川略二十二·川七·浔州府·桂平县》亦载:“黔江源出牂牁(《续通考》)。自柳州府象州流入,迳武宣县西,名曰潭江。又东南迳府城东北,亦曰北江。至城东,与郁江合为浔江,即古潭水也(《一统志》)。”民国三年(1914)《武宣县志》卷五《纪地·境内大江》则载:“潭江又名黔江,乃柳江汇红水河之名。”

由此可知,黔江即汉代潭水,在清代流经武宣县的一段被称为潭江,在民国潭江之名仍存,传承关系明显。那么,另一条河流即今武宣县东乡江,为留水亦即溜水可无疑义。

(二)知道布山县、中留县的所在,也可以确认留水为今广西武宣县东乡江

今桂平市西北与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交界。桂平市为汉代郁林郡布山县、阿林县,阿林县在东南部,布山县在西北部,武宣县为汉代郁林郡中留(溜)县;虽然有学者认为,汉代布山县还包括贵县东部(今贵港市东部),但与笔者关于汉代布山县西北同中留(溜)县相接的结论并不矛盾,前述已及。

查今武宣县东乡江有三源,东源发源于桂平市紫荆镇寻蓬(一作寻朋)村,东北源发源于东温山。[16]62东温山一名都温山,今属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但根据民国《桂平县志》卷四《山川上》的记载,东温山原属桂平县,[3]即今桂平市。该江南流后折向西流,在武宣县东南的三里镇勒马古城东边、勒马山下注入黔江。黔江即汉代潭水。

那么,就可以说东乡江往南流出布山县,向下流到中留县,注入潭水了。由此可知,留水为今武宣县东乡江亦无疑义。

(三)这里所说的武宣县东乡江,不是王先谦所谓武宣县东乡江

王先谦《汉书补注》载:“《温水注》:‘留水自布山来,迳中留入郁。先谦案:据舆图,留水盖即武宣县南之东乡江,有二源,出贾利、仙石二山,合而东流,迳碁石山北入黔江。”[4]2740

王先谦(1842~1917)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界泰斗,除《汉书补注》外,还著有《后汉书集解》《虚受堂文集》《十朝东华录》等书。[24]38其观点发表于清末,已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石勇先生等专家学者的支持。[9]117~119在此,必须郑重声明:笔者这里所说的武宣县东乡江,不是王先谦所谓武宣县东乡江。第一,黔江(潭水,柳江下游)流经武宣县,将武宣县分为南、北两部分,笔者所说的东乡江在武宣县北部,即黔江北边,而王先谦所谓武宣县东乡江是在武宣县南部,即黔江南岸。第二,查清时贾利山在来宾县东30里;[25]9仙石山在武宣县南40里,实是仙岩山之误;[26]18碁石山在桂平县西北75里。[27]4在武宣县南部,发源于贾利山的河流为古豪江,来自仙岩山的河流为武赖江;古豪江今名豪江河,武赖江今名武来河,[16]62~63二者虽都注入黔江(潭水,柳江下游),但都是分别注入,而并不是合流形成一条更大的江河后才注入。

那为什么王先谦会误将它们当作武宣县东乡江的两个源流呢?问题正出在他的“据舆图”上。原来他是根据地图来研究《水经注·温水注》的留水的,而他所根据的地图却偏偏是有错误的地图。今查清同治三年(1864)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广西全图》就是把武宣县东乡江画成源于贾利山和来自仙岩山的两条江水合流后形成的河流,并把它画成在黔江南岸的碁石山北注入黔江的。《汉书补注》是王先谦历经多次修改,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行的。[27]17估计他根据的就是这样一张地图,从而在该书得出“留水盖即武宣县南之东乡江”的结论。实际上,在武宣县南部,就是武宣县黔江以南的部分,无论是清代还是民国和现在,都没有一条叫东乡江的河流。

四、留水究竟是入郁还是入潭的问题解决后,还应处理的问题

留水究竟是在中留县入郁还是在中留县入潭,曾经是《水经注》研究的老大难问题。

《四库全书》本《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注》载:“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郁,郁水东迳阿林县。案:两郁字近刻皆讹作潭。”《四库全书》本《水经注》(校本)是戴震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完成的,“由武英殿刊行,所以通常称为殿本,或称官本。”[28]201亦即所谓乾隆三十九年(1774)武英殿聚珍本。“案:两郁字近刻皆讹作潭”的按语正是戴震所加。[10]82显然,戴震认为留水入潭是错误的,但并未指出所谓近刻是哪本。因而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温水注》说:“官本曰:‘按:两郁字近刻皆訛作潭。案:朱、赵两郁字皆作潭。”[28]316所谓朱、赵指明代的朱谋?和清代的赵一清。意思是说,明朱谋?《水经注笺》、[30]116清赵一清《水经注释》[31]213都把那两个郁字刻成了潭字。其实,不单明朱谋?《水经注笺》、清赵一清《水经注释》把那两个郁字刻成了潭字,如前所述,目前存世的明永乐大典本、嘉靖十三年黄省曾刻本、万历年间吴桂宇文枢堂刻本,以及清乾隆十八年(1752)黄晟槐荫草堂刻本《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注》,也都把那两个郁字刻成或写成了潭字。也不但戴震认为错了,今人陈桥驿其实也一样,因为无论是他注释的《水经注》,[32]557还是他的《水经注校释》[33]627《水经注校证》[34]832均取入郁说,在相应地方的文字与《四库全书》本《水经注》完全一致。但据笔者所知,和明朱谋?、清赵一清一样,采留水入潭说,认可“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的校正者至少还有一人,即王国维。在他的《水经注校》里,是保留了那两个潭字的。[35]1130

通过笔者前面的论述,留水究竟是入郁还是入潭的问题,都已清楚了:留水是今武宣县东乡江,武宣县东乡江注入黔江,黔江乃古潭水,那当然留水就是注入潭水了。那么,自然而然,就是朱谋?、赵一清、王国维等人和记载留水入潭的现存《水经注》各本是对的,而戴震、陈桥驿等人和记载留水入郁的现存《水经注》各本是错的。

然而,事关《水经注》的研究问题,还需多说几句。

在“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中,既然留水在中留县入潭是对的,就应该把“郁”字改成“潭”字;其实,朱谋?、赵一清、王国维等既然不以两个“潭”字为非,认可、保留了它们,就意味着留水是在中留县入潭的,就应该把郁字改成潭字,不改则文义不通,不解他们为什么竟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东乡江在黔江北边即左边,亦即留水在潭江、古潭水左边,右字也应该改成左字,即全句应该改为“潭水左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才对。

综上所述,留水不是广西柳江,也不是剑江即今北流河,而是今武宣县东乡江。它注入的是潭水,而不是郁水。它是从左边(北边)注入潭水,即今黔江的。在现存的《水经注》各本中,应将清戴震和今人陈桥驿等以为正确之句“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郁,郁水东迳阿林县”的3个“郁”字一律改为“潭”字,“右”字则改为“左”字,而明朱谋?《水经注笺》、清赵一清《水经注释》、王国维《水经注校》等认可之句“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潭水东迳阿林县”则应将“郁”字和“右”字分别改成“潭”字和“左”字。非如此则文义不通,也不符合事实。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郑维宽博士曾提供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六十二[M]. 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东汉〕班固.汉书: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十[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5]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许惟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6] 〔清〕陈澧.陈澧集: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 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柳州市志:第1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8]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3[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9] 石勇.略论柳州得名及柳江名称沿革[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10]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聚珍本[M]// 〔清〕戴震,校;李勇先,高志刚,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1辑第10册.成都:巴蜀书社,2017.

[11] 黎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黎平府志(点校本):下[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12] 戴义开.柳宗元·柳州[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朱谋?,校;李勇先,高志刚,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1辑第5册.成都:巴蜀书社,2017.

[14] 〔元〕刘应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5] 桂平县志编纂委员会.桂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16] 武宣县志编纂委员会.武宣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7] 李毓麟.秦汉布山古城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1).

[18] 潘朝业.柳州地名考[G]//政协柳州市柳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柳南文史资料:第2辑.柳州:政协柳州市柳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1989.

[19] 北流县志编纂委员会.北流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0] 容县志编纂委员会.容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1] 藤县志编纂委员会.藤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2] 丁谦.水经注正误举例[G]//李勇先,高志刚,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5辑第11册.成都:巴蜀书社,2017.

[23] 蒙长旺.广西武宣发现勒马秦汉城址[N].中国文物报,2020-03-20(08).

[24] 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Z].福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5] 〔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百六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 〔清〕浔州府志(道光六年):卷之九[M].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27] 王卯根.文言文注释源流汇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8] 陈桥驿.水经注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9] 王先谦. 合校水经注[M]//李勇先,高志刚,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2辑第4册.成都:巴蜀書社,2017.

[30] 〔明〕朱谋?.水经注笺[M]//李勇先,高志刚,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2辑第11册.成都:巴蜀书社,2017.

[31] 〔清〕赵一清.水经注释[M]//李勇先,高志刚,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3辑第3册.成都:巴蜀书社,2017.

[32]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33]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34]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5] 王国维.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NAME OF LIUSHUI

Lei  Guanzhong,Liao  Xuejun

Abstract:Zhongliu County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ies established in Guangxi, it was founded in Guilin Province of the Qin Dynasty. Zhongliu County is named after Liushui. Duan Yucai, the author of "The Annotations on Shuowen Jiezi ",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gue that Liushui is the Liujiang River. Chen Li, the author of "The Research on the Waterway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rgues that Liushui is the Jianjiang River. This paper holds that Liushui is the Dongxiang River in Wuxuan County of Guangxi, but it is not the Dongxiang River of Wuxuan County one which was presented by Wang Xianqian's "Han Shu Supplementary Not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opinions in the versions of “The Annotations on the Waterway Classic; Shuijingzhu” which has been handed down to this day: Liushui enters Yu or enters Ta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opinion of Liushui enters Tan is correct. In addition, the sentence recognized by "The Comments of The Annotations on the Waterway Classic; The Shuijingzhu Jian"by Zhu Mouhan in Ming Dynasty, "The Notes of The Annotations on the Waterway Classic; Shuijingzhu Shi " by Zhao Yiqing in Qing Dynasty, "The Collations of The Annotations on the Waterway Classic; Shuijingzhu Jiao" by Wang Guowei and others, “Liushui injects Yushui on the right bank, it flows southward out of Bushan county, flows through Zhongliu county and enters the Tan, Tanshui flows eastward through Alin county”, has been changed to “Liushui injects Tanshui on the left bank, it flows southward out of Bushan County, flowing through Zhongliu county and entering the Tan, Tanshui flows eastward through Alin County” so that the text are in line with the facts.

Keywords:Liushui(留水); Liushui(溜水);Lema ancient City; Dongxiang River in Wuxuan County

〔责任编辑:黄润柏〕

[1]《水经注》明永乐大典本,中华书局编辑部辑:《永乐大典》(精装10册)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789页(留水误书作流水);《水经注》明嘉靖十三年黄省曾刻本,李勇先、高志刚主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1辑第2册,第72页(右误刻成又);《水经注》万历年间吴桂宇文枢堂刻本,李勇先、高志刚主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1辑第4册,第35页;《水经注》清乾隆十八年黄晟槐荫草堂刻本,李勇先、高志刚主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1辑第7册,第426页。

[2]《水经注》清乾隆年间刻本,李勇先、高志刚主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1辑第11册,第142页;《水经注》清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李勇先、高志刚主编:《水经注珍稀文献集成》第2辑第7册,第376页。

[3]详见黄占梅,修,程大璋,纂:《桂平县志》,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出版,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