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对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2021-08-30刘春娜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传统文化

刘春娜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保罗万象,蕴含个人修养、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人文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重塑中职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匠心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0-0109-02

0 引言

中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蕴含的圣贤思想、文化脉络、精妙技艺及雅致语言等,无不是国之精粹。人文素养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人的尊严、价值、追求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传统文化教育,能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健全人格,使学生更好地自我管理,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发展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最有效的教育。

1 借助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职学生的民族精神

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铸魂的工程。”传统文化发展到20世纪末出现了危机,“西方热”使我们丢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国学大师南怀瑾感叹“中国文化的立场,就此一刀腰斩了”。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承,我们需要借助传统文化来重塑中职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学科首要核心素养是:文化传承与参与。文化传承与参与是指学生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与参与,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很多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文化素养严重“营养不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孔子“仁”“以礼治国”的思想;孟子“舍生而取义”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福祸相依”“否极泰来”“月有阴晴圆缺”的哲学思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心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省吾身、诚实笃信的修身之道……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文意高远,饱含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修身治国”之根本,是国之瑰宝。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受“养德修身”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养成孝父母、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品格,其人文素养和人生内涵慢慢提升了。

2 中华传统文化助推,重建中职生的文化自信

2019年,中国职教学会会长鲁昕作了题为《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职教文化自信》的报告。鲁昕会长从职业教育文化的根脉、根基、根本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以文化人进行了详细阐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根脉。职业教育文化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寻找“根”与“魂”。要从中华文化自信、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史、大国文明传承创新、大国工艺贡献中阐释班墨匠心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淌着最纯粹的“工匠精神”。孔子主张“执事敬”“修己以敬”。传统文化中不乏鲁班、庖丁解牛,卖油翁等经典。追溯历史,从唐代到清末,中国一直是世界手工艺品出口第一大国。小到发饰,大到辉宏的建筑,能工巧匠们创造了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中国工匠以精湛手艺、认真、守时、守信的工匠精神,赢得了全球性市场。

我国的篆刻艺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每一方篆刻无不是作者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之佳作。每一方印,都是一段凝固的情结。简意刻琢人生,快意诠释自我。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中国篆刻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中华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名师讲座、知名工匠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工匠精神的根和魂,让学生慢慢喜欢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引领,培养中职生的匠心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匠是一门技艺,也是内心的一种修为。工匠们为了不断精炼技艺,有人尽其一生,甚至几代人,孜孜不倦;精炼技艺过程虽苦,但他们痛并快乐着。俗话说:“匠人易得,匠心难练,以匠修心,以心练技”。作为匠人,对自己的手艺追求完美和极致,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我们中职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的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宗旨。

如何修炼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工匠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严谨、专注,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不断突破、创新。(1)养敬业之心。从业者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尽职尽责。“敬业乐群”“忠于职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敬业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孔子主张“执事敬”“修己以敬”。中国古代每个行业都有自己行业的祖师爷。敬拜祖师、从师学艺时,匠人的身心处在一种极其虔诚和谐之中,达到宁静超然的境界,这就是“匠心”。如今信息爆炸,物资极大丰富,干扰的因素众多,现代工匠必须要有“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翁同龢说过:“每临大事有静气。”大国工匠之所以在遇到重大技术突破时,能够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自如,底气就是“心静”。中职学生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专心于自己的岗位,养成爱岗敬业的精神。(2)养专注之性。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专注。专注就是对认准的事情内心笃定,有坚定的热忱、坚持的恒心,有执着追求的毅力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这是“大国工匠”所必备的精神特质。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执着,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潜心钻研、心无旁骛,不断积累优势,逐步成为行业的“排头兵”。庖丁完全掌握了解牛的规律,解牛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把辛苦的解牛变成一种艺术享受。匠心就是淬炼心性,始终如一,执着而纯粹,将简单产品做得出神入化,达到“道技合一”理想境界。这就是大国工匠的专注。(3)养精益之志。求精是工匠的永恒追求,工匠们对自己的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竭尽全力、精而再精,这是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境界,是追求极致的从业精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百年老店,无不是一代代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获得成功的。科学求精才能减少失败,工匠精练技艺,才能打造精品。用“百步穿杨”、齐白石画虾、“凤凰涅槃”等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人生亦要凤凰涅粲,只有经历千锤百炼、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不断突破自我,才能成为真正的工匠。(4)养创新之能。匠人重复工作居多,出色的匠人,能在重复中发现其中的巧,别出心裁,“尚巧”便是创新。蔡伦造纸、孙膑制皮鞋、李春建造赵州桥、王伦研制万能工具胎……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匠心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养成不断创造的心,创造出来的“诀窍”,是自我的新突破。

4 结语

工匠们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现代工业技术离不开工匠。行久方为执着,品高方能致远。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做自己人生的“工匠”,用工匠精神打磨自我、锻造自己的人生精度;以端正的品行、高尚的品格,不断擦亮自己的人生品牌;用坚守诚信、胸怀社会的格局重建人生的长度;成为行业翘楚和国之脊梁。这是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的民族精神,离不开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作为民族的希望,国之栋梁,理应承担起继承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修身齐家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之魂!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