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论析

2021-08-30陈开江熊斌

中国商论 2021年14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构成要素人民

陈开江 熊斌

摘 要:基于矛盾的统一性视域,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内涵,既是客观外在供给充足与主观内在感受满意的统一,又是现实生活体验美好与未来梦想远大的统一;既是宏观人民生活美好与微观个体生活幸福的统一,又是中华大地整体发展良好与局部发展协调的统一。人民美好生活需由主体要素、价值要素、主观要素、内容要素等构成。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内涵;构成要素

本文索引:陈开江,熊斌.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论析[J].中国商论,2021(14):-024.

中图分类号:D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7(b)--03

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当选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累计被提及达14次之多,一时间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从不同的理论视域观照我国人民美好生活,可以映现出不同的理论影像。实现我国人民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的目标,不能扩大、深化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而是要抑制、解决这些矛盾;应充分运用矛盾的统一性理论,统一协调好这些矛盾。因此,矛盾的统一性视域应作为观照中国人民美好生活内涵的一面镜子。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矛盾的统一性视域探讨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诠释人民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科学地解读了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1 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内涵的解读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认为矛盾无处不在;对立性和统一性作为矛盾的两大属性,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当事物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统一性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当事物发展处于质变阶段时,斗争性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新时代中国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主要矛盾是其中最突出、最主要的一对矛盾。破解主要矛盾的目标是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但在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又存在客观外在供给与主观内在感受、现实生活体验与未来梦想、宏观人民生活美好与微观个体生活幸福、中华大地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等一系列矛盾。要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仅要善于在美好生活中发现这些矛盾对立,更要注意在其矛盾对立中把握统一,充分发挥矛盾统一性作用,不断化解矛盾。基于矛盾的统一性理论观照我国人民美好生活,既是客观外在供给充足与主观内在感受满意的统一,又是现实生活体验美好与未来梦想远大的统一;既是宏观人民生活美好与微观个体生活幸福的统一,又是中华大地整体发展良好与局部发展协调的统一。

1.1 人民美好生活是客观外在供给充足和主观内在感受满意的统一

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是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成果供给状态的客观描绘,还蕴含着人们对这些供给积极、正面的评价,是客观供给与主观认知体验的和谐统一。因此,美好生活既蕴含着客观实在性,又映现着人们的主观认知;既展现着外在供给的充足,又包含着人们的价值理念。外在供给充足体现在人民充分当家作主的政治机制、市场经济的高品质商品与服务、文明的文化产品与教育等的充分供给;主观感受满意体现在“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的心安生活、人格得到尊重的平等生活、美德受到敬重的道德生活、个性得到完善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人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可见,人民的美好生活既是新时代外部客观世界生活美好的映現,又是内部主观世界体验美好的结晶,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外在客观供给的充足,又要注意主观精神境界与价值观的升华,在两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美好生活。

1.2 人民美好生活是现实生活体验美好与未来梦想远大的统一

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人们立足于现实、反思现实对未来的美好规划,凝结了人们对未来的远大梦想,是敦促人们面向未来不断积极进取的动力。美好生活凝聚着人们对现实生活中若干生活目标的渴求,蕴含着对现实的不足之感,放眼未来的求足之感。因此,美好生活源于现实,不能完全超越现实;美好生活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要融入相应的远大梦想。脱离我国发展底蕴的美好生活最终只会陷入空想,变成可望而不可即的虚无缥缈之物无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应充分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来努力实现。同样,停留于现实,无视未来远大梦想的美好生活最终会失去进取动力而陷入功利主义窠臼。打通美好生活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屏障,成为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就新时代中国而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凝聚中国人民未来美好生活远大梦想的精准表达;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架起了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桥梁。

1.3 人民美好生活是宏观人民生活美好与微观个体生活幸福的统一

人民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集合体,还蕴含着多姿多彩的微观个体美好生活元素;人民美好生活不仅是宏观人民生活愿景的汇聚,还是多元个体积极生活追求的展现。因此,人民美好生活既体现着广大人民一般性、普遍性的生活愿景,又包含着微观个体特殊性、个别性的生活愿望。这也要求党和政府在建设人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仅要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聚焦人民的一般性、普遍性需求,还要把握微观个体的个体性差异,适度关注个体的特殊性、个别性需求。脱离人民整体,片面强调个体的美好生活极易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失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强调人民整体而无视个体的美好生活容易导致人民美好生活被抽象化而使社会主义发展失去动力。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犹如浩瀚大海,个体的美好生活犹如涓涓细流,个体的美好生活涓涓细流只有融入人民的美好生活大海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个体利益需要与人民利益进行适当协调与对接方能实现美好生活,如个体通过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等牺牲人民利益而暂时维持的所谓“美好生活”注定是不会长久的。

1.4 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华大地整体发展良好与局部发展协调的统一

人民美好生活不仅是东部地区、城市的发展充分,还是东南西北中、城乡共同的发展进步;人民美好生活不仅是房地产业的发展良好,还是各大行业的协同发展;人民美好生活不仅有虚拟经济的欣欣向荣,更有实体经济的蓬勃向上。因此,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华大地整体发展良好与局部发展协调的统一,需要实现区域、城乡、行业、虚实经济的协调发展。发展协调统一为相对而非绝对,东部地区的一枝独秀、城乡的二元结构、房地产业的独大、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都将使我国区域、城乡、行业、虚实经济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而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但各区域、各城乡、各行业、虚实经济的完全同步发展、平均发展同样会使人民美好生活无从实现。因此,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部地区和城市在发挥自身先发优势的同时应帮扶中西部地区、农村,在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要协调发展其他行业,在维持虚拟经济活力的同时全力拉动实体经济发展,这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须具备以下构成要素。

2.1 人民美好生活的主体要素是广大人民群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决定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主体要素是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人民群众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依靠力量。因此,人民美好生活的主体应该也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美好生活是属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神圣权利,而不是少数人或群体的专利;不能用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人们的美好生活代替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不能忽视少数困难群体和落后地区人们的美好生活建设工作。人民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践行者,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美好生活。因此,人民美好生活应“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人民是美好生活的需要主体、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党作为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为了人民。因此,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依靠人民实现这一目标。

2.2 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要素是共建共享和合理健康的生活

新时代个体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直接促成了人们的未来美好生活目标纷繁复杂,如若失去相应的价值要素界定,“美好生活”势必沦为一些人追求独享生活、奢靡生活的护身符。因此,人民美好生活必然是包含价值要素的,应是共建共享和合理健康的生活。人民美好生活不是个体单打独斗,只有通过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是独享的生活,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生活。合理健康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内容正当与否的检验标准。人们的美好生活要求他们的美好生活目标合理,不脱离我国国情和自身实际,推动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美好生活内容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损害国家、集体与他人利益。

2.3 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观要素是人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好生活是客观世界供给在人们主观世界投射后其内心给予的肯定评价。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肯定评价源自于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是否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评判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与非的重要指标。人民的获得感侧重于外在供给的充实,幸福感侧重于内心的精神美好,安全感侧重于美好生活的可持续性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观要素。获得感是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实实在在地构筑在人民的感性现实里,不是画饼充饥,停留于空想。幸福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内心产生的积极情绪,其不仅与外在供给相关,还与人们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息息相关。人民的美好生活应是可持续的存在,得到相应安全保障的,有相应的安全感。因此,党和政府在引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征程中,在抓好“五位一体”建设的同时,还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广、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4 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容要素是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目标

人类永无止息地追求美好生活,是社会前进的一大动力。人们往往是在某一既定目标实现后,新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涌现了,人们的美好生活目标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不断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引领着人们向既有目标奋斗,这也使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长期处于日益增长的状态。人们总是乐于将其生活与过去生活进行纵向比较,与他人生活进行横向对比;在比较中找出自己生活需要的不足,对自己计划中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予以修正与调适。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旦得以实现,其已实现的美好生活便会被视为常态,任何影响或消减其常态化美好生活的行为必然会遭致其抵触或敌视。对此,党和政府应尽最大努力做加法,尽量避免做减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01).

钟实.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J].经济,2018(07):28-29.

陈开江.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三重维度——基于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J].社科纵横,2020(03):15-23.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01).

包月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济宁学院学报,2019,40(06):43-48.

龚维斌.把握美好生活内涵的五个维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11):13-17.

唐德才.淺析美好生活的条件及内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6):59-62.

Analysis of Chinese People's Good Life in the New Era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CHEN Kaijia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XIONG B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vision of the unity of contradictio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ood lif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the unity of the objective external supply and the internal feelings of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but also the unity of the beauty of real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lofty dream of the future. It is not only the unity of the good life of the people at the macro level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individual at the micro level, but also the unity of the goo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d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areas. The good life of the people must have the main elements, value elements, subjective elements, content elements and other constituent elements.

Keywords: new era; the people; good life; connotation; constituent elements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构成要素人民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