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及制度优化研究

2021-08-30左崇良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专业认证

左崇良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类型之一,质量保障任务较为艰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众多,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设以培养单位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在内部质量保障方面,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需要进行“弹性”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可采取对话管理范式,达成主体间性与视域融合。在外部质量保障方面,须努力构建专业学位教育认证与合格评估的协同机制,进而探索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及制度优化的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优化;自我评估;合格评估;专业认证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近年来,为适应研究生教育新常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携手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出台多项研究生教育新政策,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层次类型上,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稳定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质量保障视域中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是一个现代性很强的课题,既有充足的理论基础,又有坚实的政策依据。

1.理论基础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对于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制度法学的理论视角来看,研究生教育制度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等制度属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五大主题: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理念;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体系的内容与特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式选择;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责任划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与认证。

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从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国家创新力的基石、教育现代化的先导、一流大学建设的标志、高校师资队伍的源泉、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等方面。治理理论契合了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诉求。课题组运用文献分析法对1999年—2020年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献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国内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保障和专业学位教育等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其质量保障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2.政策依据

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有效管理的工具,服务于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回溯性和发展性分析,可从法律制度和政策文本透视教育变迁的轨迹,为研究生教育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政策依据。

1978年,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规模、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念不强,体制机制不顺。

发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013年,我国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年11月4日,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该文件就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意见: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招生制度,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完善质量保障体系。[1]我国研究生教育中,2016年专业硕士所占比例为51.5%,2017年专业硕士所占比例56.9%,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明显扩大。2020年9月22日,《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020年9月30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印发,2020年12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修订后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这些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聚焦学位点内涵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多方发力,共同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归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凸显,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此进行归因分析。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

2000年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质量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担心,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张的速度更快,专业硕士研究生队伍逐渐靠近“主力军”的位置。专业学位是政府为满足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育特定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以硕士研究生层次为主,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现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同类别间的发展不平衡、同一类别不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专业学位自身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在理念、制度、结构、实施等方面存在偏差。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存在着内部保障作用不强、外部保障机制不全和内外沟通不顺等弊端。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中存在着资格类质量保障制度和流程类质量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的弊端[3]。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出现“一元主导、主体缺失、标准偏差、机制欠缺”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生产转型新要求,这些制约着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位授权点数量过多和招生规模增长过快、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的偏离、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够、教育管理模式陈旧以及奖惩制度执行不力等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所在。另外,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学位点内涵建设存在学科发展特色不突显、课程教学地位不牢靠、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近年来,国外教育认证体系进入中国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也使得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可从理论和制度两方面进行探究。治理理论为研究生教育的治理提供了新视角。近二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变化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存量决定增量”的发展模式;二是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具有高度雷同性,且趋同性还在加强。对其进行归因分析发现:研究生教育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研究生教育内部,同时也受到外部的社会、市场和经济因素的影响[4]。高校对增加学位授权点的热衷、研究生生源质量总体的下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組织结构不健全和教育制度执行不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不健全等,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5]。

基于以上种种影响因素,研究生教育结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来规避各种弊端。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须更加重视教育结构的调整,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应用性强、经济发展需求较大的学科;同时,要体现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规律,体现出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不同目标要求[6]。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在满足高校师资需求的同时,增加教育硕士的培养数量,扩大研究生层次的中小学师资的供给。教育硕士培养方面,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比较好,但这些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教育教学设施趋于饱和,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教育硕士的一支新军,但其经费保障、师资队伍、考评体系、实践基地等方面有待进行平台建构和制度优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与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需要方向更为明确的引导,需要更为科学严谨的体系构建,需要预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1.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优化等举措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面对知识生产转型的新趋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进行改革创新,谋求多元共治格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教育结构,强化市场参与,加强大学内部质量治理,形成质量保障合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包括相互关联的五大模块,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7]。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变革的方向是:基于知识生产转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知识生产转型是指从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旧模式转向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新模式。知识生产目的为解决问题、应用情景导向,知识生产机理转变为异质化、跨学科、情景化,知识生产体制转变为知识生产多重螺旋[8]。这些转变在知识层面内在地契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刻地影响着质量保障逻辑,促使研究生教育质量理念焕新、机理调适和体制调整,同时也改变着研究生教育的外在形态。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属性。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研究生、导师和高校三个主体的权责必须相匹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建设,须以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建立一个上下通达、左右兼顾的制度体系;同时,考虑研究生教育的法治环境与政策导向,考量高校的文化传统与教育观念,结合高校的教育基础与培养能力,兼顾学校制度与个体需求。科学而合理地设置研究生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政策目标,正确地处理各主体的权力责任关系,建立一种综合平衡的教育秩序。

2.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须从研究生选拔机制、双导师制、审核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探索路径。

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来实现。基于全新的专业学位分类理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对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与路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袁本涛等学者(2015年)指出,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路径与实现培养目标需求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差距,对比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方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9]。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一主线,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设计思路是:以高校为本,发挥高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重视社会参与;明确教指委的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模型主要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和综合模型三大部分,其中在综合模型中,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质量保障组织分别承担相应的任务,共同履行质量保障使命[10]。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可适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各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有效发挥学术共同体、市场和政府力量的调节作用。

现时期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一流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支撑。研究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把好“入口关”,不断提升生源质量;抓住核心环节,升级优化课程体系;立足国际视野,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严控“出口关”,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等举措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建议高校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完善教育分流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1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优化

研究生教育的制度设计需要遵循质量逻辑,采取种种举措进行教育制度优化,以此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1.制度优化的策略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需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构建畅达高效的运行机制。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及制度优化的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多元合作,共同治理,优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度职业性、参与主体多元化、跨界融合的特点。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考虑推行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权责一致化、治理重心基层化、治理机制常态化的政策,并加强质量文化建设[12]。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多元主体职责划分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制度设计、形成多元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形成质量保障的资源汇聚与整合。在教育质量保障的宏观视野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术对话、行政对话、学习对话、实践对话,突破现有教育管理结构模式与框架,从制度、体系、过程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在切实发挥研究生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省级统筹功能、充分尊重培养单位的学科调整自主权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优化。

第二,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策略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最主要的任務。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基于现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须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开展分类评估、加快评估市场法制建设以及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3]。

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有:设置相应的规约机制、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监控和管理以及导师队伍建设、实行定期学术交流制度等方面的提升。从主体构架、责权利界定到主体间相互关系及互动机制进行体系构建,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第三,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障的优化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十分重要,需要完善制度规范。根据管理科学的循环理论,教育质量内部保障须按照计划、执行、评价和处理四大环节来实施。现时期,高等教育的许可性评估、质量认证和排名性评估三种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彼此之间存在有机联系,这一点逐渐取得共识。今后一段时期,学科发展与质量提升将成为研究生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学位授予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特长,优化资源配置、保持最优学科布局架构、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将成为学位点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14]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质量,是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须结合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经验,加强课程主体激励,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优化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构建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约束机制,找准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的方向

研究生培养制度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环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的方向是培养模式的创新、主动服务社会需求。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是形成“需求和条件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在考虑满足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的同时,重点考虑办学质量。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的路径,展开为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完善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增强学科专业目录的灵活性;三是为交叉学科“上户口”,破除交叉学科设置的制度障碍;四是实行分类管理,不同高校的培养任务各有侧重;五是给予学生选择权,高校探索双硕士学位的制度创新[15]。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应坚持放权、服务的思想,高校发挥不同学科的协调作用,通过多举措逐步实现学科结构优化。

第二,构建研究生培养的规约机制,完善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

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优化,意味着高校要设置相应的规约机制,来规避治理主体的消极行为,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导师负责制关系密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两个“重点”是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中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建设尤其重要。

在质量保障的宏观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2020年11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教研〔2020〕12号),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的建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实在法的规范,将法学理论和法律思想作为分析工具,对研究生教育法律和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主要包括:导师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责;借鉴契约理论和自组织理论,构建研究生导师责权体系的结构模型;以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和修正,探求研究生导师责权划分对研究生质量保障的贡献度。

研究生导师责权划分的制度设计,意在学术自由与教育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基于研究生与导师是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契约理论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更深入地探究导师负责制的权责关系,揭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性特征,同时适度增加研究生教育活动的人性化设计。在实践中,针对我国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选拔制度、激励制度与评价制度三方面出发,完善以质量保障为主导的、以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的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成为构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必然选择。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系统设计及构建是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制度环境优化、指导模式革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具有重要价值。“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须围绕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三大制度要素开展,以获得“合法性”依据。“双导师制”的构建,应依据制度环境特征和研究生教育主体不同需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平衡政府与高校、企业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双导师制”实施的规范和机制,形成多元主体认同的文化—认知体系。[16]

3.优化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重视学位点合格评估,引导研究生学位点内涵建设

学位点合格评估是一种许可性评估,具有国家强制性和导向作用。教育部对现有学位点进行质量鉴定,有利于促进学位点内涵建设。根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2014年—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评估工作分为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和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两个阶段,其中2014年—2018年为自我评估阶段,2019年为随机抽评阶段;随机抽评以自我评估为基础,根据《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从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和人才培养两方面进行评价,以人才培养为重点[17]。2020年4月,学位授权点的抽评结果出来,分为“合格”“限期整改”“不合格”三类。

新一轮的合格评估对学位点内涵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质量要求。提升学位点内涵发展质量的主要举措有:依据发展规划进行学位点调整,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深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研究生成长为中心营造学术共同体,建立常态化的学位点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18]

第二,构建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

重视高校自我评估,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前提。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都很重视高校自我评估并加以制度化。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新常态。

自我评估是教育评估的一种类型,是高校对本单位学位授权点的全面检查,主要为诊断式评估。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制度的优化,须从推进主体多元化、建设协同评价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探讨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框架,用于指导具体评估工作,促进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发展,持续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19]。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应在“科学专业、独立公正、市场定位”的原则基础上,从管理政策、校内培养、实践环节以及毕业反馈四个方面搭建框架,完善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20]。

第三,完善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估,构建中国特色专业学位质量认证框架

监测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种新类型,这种评估方式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它需要评估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和分析高等教育有关信息,通过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呈现教育发展状态,为教育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全面实施,必须深刻理解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准确把握其四大特征:常态监测教育教学过程;用数据呈现教育质量;及时反馈与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多元主体对质量状况进行价值判断,并从制度建设、遵循原则、制定指标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明确实施路径[2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和类型,需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过程性的监测评估。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质量认证框架。通过质量认证框架,推动高校提炼专业学位办学特色,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推动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衔接。研究生教育治理蕴含着科教融合的要求,科教融合体现在理念层、制度层、操作层三个层面。研究生教育中师生、社会组织、学校、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组成一个共同治理体系,建议国家鼓励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科教融合有效生态构建和去中心化发展,提倡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开放协同和持续改进。[22]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认证起步较晚,现仍处于探索阶段。专业学位教育确立认证框架的基本要素和认证目标有:一是建立优良的法律法规,寻求政策支持;二是实行委托机构认可或政府认可的代理方式,鼓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加入专业学位教育认证体系;三是教育认证既要强调办学的共识“标准”,又须注重办学单位的“目标”定位;四是完善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证程序,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完整的认证程序,主要包含“信息咨询、提交申请、实地考察、单位自评、现场认证、结果确认、持续改进”等主要程序[23]。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进,需要构建操作性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实现体系优化与完善,促进研究生教学的改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及制度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JGYB24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13)[2020-11-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2]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3)[2021-02-22].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009/t20200923_3593379.htm.

[3]郭欣,刘元芳.基于制度视角的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9):1-5.

[4][6]宋东霞,黄海军.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6):36-40.

[5]顾超,李青励.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多维向度[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2):88-91.

[7][10]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00-103.

[8] 蒋寒,崔延强.基于知识生产转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变革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2-120.

[9]袁本涛,胡轩,杨力苈.目标与路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36-143.

[11]刘自团,汪雅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苏高校的多案例分析[J].高教探索,2020(10):35-41.

[12]唐广军,王战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09,113-114.

[13]李军,王耀荣,林梦泉,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3-6,12.

[14]林梦泉,郑玮斯,陈燕,等.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10-13.

[15]黄海军,李立国.如何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N].光明日报,2016-04-05(13).

[16]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66-70.

[17]教育部:今年起将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EB/OL].(2014-08-21)[2021-02-24].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jiao_yu_bu/xin_wen_dong_tai/201408/t20140821_1166109.shtml.

[18] 刘兰英. 合格评估视角下的研究生学位点内涵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9(5):66-73.

[19]胡涛.多元主体协同的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框架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10):50-53.

[20]张杰,刘立.全日制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的思考与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65-68.

[21]王战军,乔刚,李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类型:监测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9-42,60.

[22]张飞龙,于苗苗,马永红. 科教融合概念再构及研究生教育治理[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31-37.

[23]朱金明,林梦泉,何爱芬,等.中国特色专业学位教育认证制度框架设计探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72-76.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专业认证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认证视域下信息类高校人才培养探索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