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故事运用于小学低年级个别心理辅导的实践与反思

2021-08-27陈莲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小学生

陈莲花

〔摘要〕个别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缓解情绪,改变认知,重塑行为。在小学低年级个别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可以根據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隐喻故事为媒介,通过心理教师生成隐喻故事、学生生成隐喻故事和师生互动生成隐喻故事等方式,找到适于低年级学生心理辅导的着力点,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隐喻故事;个别心理辅导;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23-04

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有的问题来自家庭,有的来自学校,有的缘于经历了一些创伤等。面对心理问题,他们需要心理教师的帮助,而在此时,心理教师发现,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限于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的不足,那些对于青少年有效的辅导技术和方法在他们身上收效甚微,甚至无法实施。隐喻故事作为叙事疗法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隐喻故事语言形式与来访者沟通与交流,可以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隐喻故事

隐喻故事是指一些含有象征或隐喻的寓言、童话、神话等,通过故事语言的生动影像、故事情节的转换,可以建立充满想象的内在连接,帮助来访者体验、经历和超越情绪困扰,转换角度看问题,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隐喻故事将我们的视野从现实生活转向隐喻故事,拓展了心理空间。应用隐喻故事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心理教师生成隐喻故事。在建立辅导关系初期,来访者由于性格、怕生等原因容易产生阻抗,心理教师根据在辅导之前采集到的她或他的相关信息生成隐喻故事,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建立友好关系。

第二种:学生生成隐喻故事。心理教师和来访者建立起某种融洽的关系后,鼓励和诱导来访者生成他或她的自发性隐喻故事。

第三种:师生互动说隐喻故事。来访者和心理教师共同积极建构隐喻故事并加以利用,引导来访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故事的创作、问题解决和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二、隐喻故事在个别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及分析

(一)心理教师生成隐喻故事,快速建立融洽关系

在个别心理辅导中,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即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尚有限,他们既不能充分理解心理教师的提问,又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我内心深处的感受,更有可能,面对陌生的辅导室和不熟悉的心理教师,还会产生防备心理,出现阻抗现象。对此,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在辅导之前采集到的相关信息生成隐喻故事,讲述给来访者。

小A的案例

第一次被推荐来辅导室的8岁小A是个瘦小的胆小男孩,不跟心理教师说话,不拿玩具玩,只是低着头坐在椅子上。在辅导之前采集小A相关信息的过程中,班主任向我介绍小A的情况:由于小A爸妈工作的关系,2018年9月,小A由上海市市区某学校转入我校二年级学习,半年多来,小A常常不写作业,学习习惯差,成绩逐日下滑,不和同学们玩耍,这跟爸妈说的“没转来我校之前,小A性格开朗,和同学打成一片,学习成绩优秀”完全不同。基于小A怕生、胆小的情况,我讲述了隐喻故事“猪小默”。

心理教师的故事——“猪小默”

从前,有一只小猪,名字叫小默,他和爸爸妈妈幸福地生活在一片森林里。小默有很多好朋友,他们每天一块儿去森林学校上学,一起回家做游戏,过得十分开心。有一天,由于爸爸妈妈的工作调动,小默一家搬到了另一片森林。可在这片森林里,小默过得不开心,他独自去新学校上学,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也不和新学校的小朋友玩耍。有一天早上,小默闷闷不乐地背着小书包,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走着走着,突然一个踉跄,小默眼前一片黑暗,他掉进一个大粪坑里了……

接下来我设计续编故事“小默掉进一个大粪坑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小默出了粪坑,又发生了什么?”

分析

这个隐喻故事表达的是因转学所致的学校适应不良。这个隐喻故事中有投射,小A会把自己当成猪小默,猪小默的适应能力跟不上环境变化的节奏后出现的消极情绪就是小A自己的映照。这个隐喻故事很巧妙地同理和陪伴了他的情绪,成功绕开了心理教师的关注,也没有泄露他的小秘密。隐喻故事以一种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故事,不关乎“我”的表达的特性,让小A感受到了被尊重。所以在我讲述的过程中,他没有阻抗,而是抬头面向我,听得很认真。接下来做故事续编时,他也积极参与。

(二)学生生成隐喻故事,准确映现内心世界

来访者与心理教师建立起某种融洽的关系后,自发生成隐喻故事。此类隐喻故事的优势在于,它们是来访者亲身经历的故事,能更准确地反映他或她内在的关注、冲突等。心理教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隐喻故事,可以鉴别出来访者的主要隐喻,然后开始探索与其有联系的经历,帮助其重新创作并从中获得更有意义的结果的隐喻故事。心理教师可以帮助来访者为故事起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当然,不能向来访者暗示任何故事内容。

小W的案例

小W,7岁,我校一年级一个可爱而文静的小姑娘。她之所以被推荐到辅导室,是因为小学入学一个半月,每天妈妈送她到校门口时,小W总是哭得难舍难分。更为严重的是,在周三早晨的游泳课(我校专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前,她从周二傍晚回家就开始哭,家长怎么劝都不行,致使祖孙三代人产生冲突。据小W妈妈的描述,妹妹出生前后,小W的情况完全不同:妹妹出生前,小W性格开朗,不哭不闹去上幼儿园;妹妹出生后(妹妹是在小W入小学前两个月出生),小W上学总哭哭啼啼,黏着妈妈不肯进校门,尤其是游泳课那天早晨,进校园简直就是“生离死别”,所以小W的妈妈说:“年龄越大,反而越不懂事!”

小W来辅导室后,在心理教师的鼓励下,小W讲述了以下的隐喻故事。

小W的故事——“讨厌的兔妹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白兔和爸爸妈妈幸福地生活在森林里。兔妈妈买各种各样的新裙子给小白兔穿,做各种美味给小白兔吃;兔爸爸买了很多玩具给小白兔,还带小白兔到处玩耍,小白兔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小动物。可是有一天,兔妈妈生了妹妹,爸爸妈妈天天抱着妹妹,喂她吃饭,逗她开心,拍她睡觉,小白兔觉得很孤单。

分析

小W讲述的是以嫉妒妹妹为主题的分离焦虑隐喻故事。这个故事是她目前生活的隐喻:小W因为妹妹的出生,感觉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忽视和遗弃。在这个隐喻故事里,小W使用了大多数儿童已熟悉的基本语言模式。即使这样的表达借由“安全”投射性故事的形式加以伪装,但她潜意识中的经历、焦虑和隐藏的自我仍然得以浮现,让心理教师有机会加以解读、分析和探索。

(三)师生互动说隐喻故事,积极建构解决方式

心理教师和来访者可以互动说隐喻故事。互动说故事是一种特别的设计,用来诱发儿童说出自己创作的或自发性的故事,并且利用儿童心理分析响应其故事,以进行辅导。心理教师的响应故事会提供一个较为健康、较不带有冲突的问题解决方式,以取代儿童原来的故事版本。

小C的案例

8岁的小C是我校二年级一个皮肤黝黑、大眼睛、卷头发,但不善于言辞的矮胖小姑娘。据班主任介绍,在小C一年级下半学期时,她的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小C跟着妈妈在上海市崇明区生活,而小C的爸爸去了外地工作并再婚了。小C和爸爸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每年寒暑假才见一、两次。妈妈照顾小C很尽心。在小C爸爸妈妈离婚之前,小C个性活泼,学习和人际交往都很好,但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小C在学校越来越不合群,对学校的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学习每况愈下。

小C第一次来辅导室后,讲述了以下的隐喻故事。

小C的故事——“乌鸦的两个愿望”

很久以前,有一只黑色的乌鸦,很孤单地生活在森林里。她有两个愿望:像孔雀那样有漂亮的羽毛,身高出众。

分析

小C简单的隐喻故事讲述了孤独和自卑、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小W将自己比喻成一只乌鸦,乌鸦有两个愿望:像孔雀那样有漂亮的羽毛,希望自己个子长高一点,头发又长又直,皮肤变白一点。通过隐喻故事,小C表达出,因为自己的皮肤颜色、身材瘦小和卷卷的头发,她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且不漂亮,她很不喜欢“乌鸦”一样的自己。

小C第二次来辅导室后,讲述了以下的隐喻故事。

小C的故事——“矮冬瓜”

从前,有一只生活在森林里的黑色乌鸦,叫矮冬瓜,她很孤单。看着远处森林里的小朋友玩得十分开心,她也想找個小伙伴和她说话、做游戏,可是她害怕小伙伴们因为她的名字而取笑她,不和她说话、做游戏。她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希望能改名。

分析

在这个隐喻故事中,小C仍然是小乌鸦。小乌鸦渴望交朋友,可是她认为,因为她的名字,小伙伴不但不和她玩,而且还会取笑、冷落她。所以这只乌鸦想借改变名字来改变身份。这个隐喻故事直接指出,小C因为自己的身材、皮肤颜色和卷卷的头发,在现实的生活与心理调适上产生了困难。

了解了小C的隐喻故事后,我讲述了以下的隐喻故事,作为回应。

心理教师的响应故事——“受困的小乌鸦”

从前,有一只小乌鸦生活在森林里。森林里有五颜六色的花朵,有小动物,可是小乌鸦心里很难受,因为没有小动物注意到她,也没有人关心她,更没有人能够看到她。她觉得十分伤心,这样的生活让她十分痛苦。她渴望自己有改变,所以她去找在森林失物招领室工作的猴子大婶,听说她为人很热心,帮助过很多动物。听了小乌鸦的烦心事,猴子大婶十分同情地说:“孩子,我们一起努力来帮助你。”慢慢地,她和猴子大婶为自己的改变而一起努力着……

分析

我借助这个隐喻故事中小乌鸦的身份,将压抑在小C心中“被忽视”“被冷漠”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缓解小C的负面情绪,让小C感觉到被关注、被理解。在这个响应故事中,以小C生成的上篇隐喻故事中“小乌鸦希望她能改名”的内心动力为契机,加入心理教师的身份——猴子大婶,来回应小C,这个大婶带着同情和理解来协助小乌鸦。

接下来的几次辅导,小C和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小C的改变也日益明显。下面的隐喻故事表达了她最大的希望和恐惧。

小C的故事——“小乌鸦的尝试”

从前,那只生活在森林里的小乌鸦走出家门,来到了其他小鸟玩耍的那片草地。当小鸟们看到小乌鸦后,有些奇怪地看着她,有些则说:“天啊,你看起来跟我们不一样啊,你的羽毛怎么这么黑呀?”小乌鸦听了这句话后,伤心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分析

小C的这个隐喻故事间接地反映了小C现实生活故事中的两个方面。一是隐喻故事的辅导给她的生活注入了一定能量,由此“小乌鸦走出家门,来到了其他小鸟玩耍的那片草地。”这暗示着通过隐喻故事的影响,小C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主动找小朋友玩。二是小乌鸦受到“‘天啊,你看起来跟我们不一样啊,你的羽毛怎么这么黑呀?小乌鸦听了这句话后很伤心”的打击,小C通过隐喻故事的安全性,隐藏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根据对小C的隐喻故事的了解,我回应了以下隐喻故事。

心理教师的响应故事——“小乌鸦的照片”

从前,有一只生活在森林里的小乌鸦,她每天看到远处森林里的小鸟玩得很开心,很羡慕,想加入她们一起玩。有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小鸟玩的地方,想加入她们。可是那些小朋友们像对待外星人一样看着她,还说了一些令她伤心的话。小乌鸦觉得她们对她很不好,她很伤心。她想解释她只想和她们一起玩,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羽毛而取笑她,甚至不和她玩。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往回家的方向走去。

来到家门口,小乌鸦发现门是锁着的。由于一路上都想着小鸟对她说的话,小乌鸦竟忘记了钥匙放在猴子大婶的失物招领室这回事。于是小乌鸦又朝猴子大婶的失物招领室走去,走了一段路后,小乌鸦到了猴子大婶的失物招领室。在猴子大婶和她一起在失物柜拿钥匙时,小乌鸦突然看见了自己不小心丢失的照片——大前年自己在森林“我最聪明”的喝水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照片“乌鸦喝水”,还有前年森林感动人物的照片“乌鸦反哺”,还有……这些照片是她最自豪、最开心的回忆,也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后来小乌鸦取回了这些遗失的东西。

分析

捕捉到小C生成的隐喻故事中的负性情绪,我通过这个隐喻故事给小C以下两个帮助:一、开启解郁通道。在小C生成的隐喻故事中,“小乌鸦觉得她们对她很不好,她很伤心。她想解释,她只想和她们一起玩,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羽毛而取笑她,甚至不和她玩。”小乌鸦说的话正是小C的内心独白。用隐喻的形式表达,同理陪伴小C,也给她缓解负面情绪的通道;二、寻找遗失的自我。借助这个隐喻故事“小乌鸦过分关注并因此放大对自己状况不满的情绪,以至于忘记了过去的成绩——大前年自己在森林‘我最聪明的森林喝水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照片‘乌鸦喝水,还有前年森林感动人物照片‘乌鸦反哺,还有……”间接唤起小C存在的优点。这样通过隐喻与现实保持联系,又很巧妙地分离,既同理了孩子的心理现实,又为孩子的现实困扰提供了出口。

后来几次辅导中,小C的情绪日渐稳定,行为上也在积极改变,尤其是最后一次心理辅导中她的隐喻故事就说明了一切。

小C的故事——“小乌鸦”

从前,有一只小乌鸦生活在森林里。森林里生活着其他的小鸟,他们的羽毛都是漂亮的颜色。小乌鸦觉得自己很不一样。有一天,森林来了一只凶恶的老鹰,他将美丽的小孔雀啄伤了小孔雀卧在地上起不来。其他小鸟看到受伤的小孔雀,都没有去帮她。小乌鸦冲上去,扶起小孔雀去了森林医院。

后來小孔雀伤好了,向小乌鸦表达感谢,并请求小乌鸦做自己的好朋友。森林国王知道此事后,大力表扬小乌鸦,并让小动物们向小乌鸦学习!

小乌鸦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分析

在小C的隐喻故事中,小乌鸦跳脱出受害者的角色,唤醒了内在的英雄。认知的改变带动了行为的改变,“小乌鸦冲上去扶起小孔雀去森林医院。”这表明,小C战胜爸爸妈妈离婚后被爸爸“抛弃”的“黑”障碍,汲取了积极的能量。隐喻故事帮助小C自己为自己辅导,“小乌鸦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三、隐喻故事应用于个别心理辅导的成效

首先,对照检视自己,认识接纳自我。通过隐喻故事,可以让来访者的心理现实产生共鸣,让深藏不露的潜意识部分得以呈现和释放,同时帮助来访者对照、检视、完善自己的心灵地图,重新认识、接纳自我,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客观现实。

其次,促进自我省察,提升自我效能。通过自我身心发展与隐喻故事的相互作用,更好地省察自己,掌握应对当下与未来问题的方法,发展自我。

再次,探索辅导策略,积累实践经验。通过辅导实践摸索,心理教师探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辅导策略及创编隐喻故事的方法,为今后的有效辅导提供参考。

最后,丰富辅导类型,提高辅导能力。心理教师通过筛选、搜集、分类、整合、优化,丰富隐喻故事的类型与内容,并梳理形成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辅导。

四、结束语

在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中运用隐喻故事,以一种同质异形体(即隐喻故事中的事件、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真实个案的情形有模拟性)的形式与来访者展开对话辅导。隐喻故事不仅让来访者的情绪形象化,这样可以使无法驾驭的情绪被掌控,从而发现新的可能,找到新的出口,而且也帮助心理教师与儿童互动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心理辅导中的两大难题——如何更好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使来访者主动参与到心理辅导中。

注:本文获第八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二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崇明区江帆小学,上海,202155)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美国小学生YY的暑假生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