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护理策略探究

2021-08-21石冬莹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9期
关键词:医嘱输液门诊

石冬莹

(锦州市妇婴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小儿因年龄较小,身体多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稍有外界因素影响就会导致感冒,且发病过程突然,迁移迅速[1]。因其对口服药物依从性较差,所以临床多以静脉输液的方式来改善病情,然而儿童在门诊静脉输液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2]。本次研究对86例患儿展开研究,通过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存有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护理策略,以期为门诊静脉输液提供安全保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本诊室收治的86例静脉输液患儿实施研究。纳入标准:患儿与家属知情且签署协议书;患儿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遵医行为较差。以分别抽样法均分为对照组(未采取护理干预)和干预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照组43例男女比是26∶17;年龄2~5岁,平均年龄在(3.59±0.45)岁;疾病类型:呼吸道20例,消化道15例,其他8例;干预组43例男女比为21∶22;年龄2~7岁,平均年龄在(3.57±0.42)岁;疾病类型:呼吸道23例,消化道11例,其他9例。将研究牵涉两组基本资料开展独立样本检测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采取护理策略,干预组行针对性护理,包括:①提升护理人员安全认知水平,建立安全监督机制。门诊应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且确立输液室操作流程与既定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监督机制,对医嘱治疗单进行整理归档,在静脉输液中护理人员应多次审核和检查输液治疗单,保证其与门诊病历一致,包括患儿性别、药品名称和年龄及用药剂量等[3]。如若有疑惑可立即与医师联系,须等待医师回复后再进行输液准备。②落实24 h值班制,完善输液室环境设备。保证患儿在每一时间段均能受到护理人员的服务,保证其及时治疗。同时改进输液室环境,适当在墙壁上黏贴卡通动物或是运用投影仪为患者播放其感兴趣的动画片,营造安静与温馨的输液环境,极大的提升输液舒适度,降低患儿紧张、恐惧情绪[4]。③强化病房巡视。在静脉输液中,护理人员应选择粗大、便于观察的血管,在治疗前主动问询患儿过敏史,且时刻注意哭闹情况较为严重的患儿,便于在第一时间予以帮助。另外,在询记卡与治疗单上正确备注患儿穿刺部位、过敏史及输液情况,每间隔30 min对病房进行一次巡视,及时指出家属不当处理,并及时处理药液外渗和固定脱落等风险事件。④健康宣教。输液前,为患儿家属介绍输液期间的注意事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配合方法,且指导其输液时正确的患儿环抱姿势,严禁将患儿带离输液室亦或是随意调整输液速度。另外,向家属宣讲输液反应与药物污染等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升其警惕意识,从而提高家属配合度。⑤增强患儿心理干预。输液本质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而患儿耐受力较差,无法穿刺带来的疼痛,致使很多患儿会有哭闹、推搡等现象。患儿对输液常表现出恐惧,尤其是首次输液患儿,护理人员先要运用和蔼、亲切的态度,语气温和,随后借助抚摸和心理暗示拉近与患儿的关系,充分利用肢体行为与语言行为增进护患感情。针对年龄较小者,可抚摸其头部和脸颊,并帮助其整理衣服;对于年龄稍大者,可通过鼓励的语言,如“漂亮、聪明、勇敢”等激励患儿,促使其产生自豪感;而针对学龄儿童,应采取聊天的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亦可利用糖果、玩具、人物卡片等实施鼓励,促进亲切感加强,使其主动配合输液。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安全隐患率进行比较。安全隐患因子包括医嘱、穿刺、药品和药液外渗、沟通无效及其他因素[5]。②评价两组满意度。本次研究满意度采取儿童门诊静脉自制的表格进行调查,分为十分满意(90分以上)、满意(78~89分)、较满意(64~77分)和不满意(64分以下),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度+满意度+较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软件行资料统计分析,安全隐患率与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进行验证,P<0.05提示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安全隐患例数比较 在医嘱、穿刺、药品、药液外渗、沟通无效、其他因素等安全隐患方面,干预组各项安全隐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安全隐患因素例数比较(n)

2.2 两组满意度评价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总满意度显著较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评价比较

3 讨论

在人们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影响下,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各医院均应加强儿童静脉输液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关注度,合理制定管理与护理措施,进而将安全隐患发生率降到最低,促进护理质量提升,减少护患矛盾,实现门诊静脉输液效益最大化[6]。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诱发门诊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因素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医嘱。医嘱的准确性是确保安全输液的基础,医嘱漏洞主要有:药物用量与患者病情亦或是年龄不符,不同药品有不同的制剂类型和规格,而且同一种药物其商品名存在差别,这就导致医师对药剂用量模棱两可,造成安全隐患;药物之间配备不合理,一些新药的临床禁忌证不明确,且无核查渠道,一经配备极易引发不良反应[7]。②穿刺。一般情况下,儿科门诊每日接诊量较多,造成输液室嘈杂声较大,人员较多,这就为护理人员多次穿刺提供了可能,引发穿刺点肿胀等情况[8]。③药液渗透。低于3岁儿童其语言功能发育不全,自制力极弱,并对输液有着显著的厌恶情绪。在输液时可能会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拔除,药液渗出。④沟通无效。护理人员工作精力大都在穿刺与配药方面,对患儿与家属沟通方面欠缺重视,导致家属对整个护理流程认知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9]。针对性护理具有目的性强与实用性强的特点,通过多方面开展护理干预,最大限度确保输液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儿童门诊静脉输液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输液过程中隐患发生,提升静脉输液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医嘱输液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