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方式干预在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2021-08-21伍红丹向玉桂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脂蛋白收缩压体质

罗 娜,伍红丹,向玉桂

(武汉纺织大学 医院,湖北 武汉 420073)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危害在于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也是导致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首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约50%的心血管病发病和20%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血压[1]。实现规范管理,可以实现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因此“健康中国2030”提出到2030年实现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要达到70%。高血压规范管理的核心是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从而有效延缓和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高校教师更是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脑力劳动时间长,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也是导致其整体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比132例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与否,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在社区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并纳入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患者132位,并将其分为干预组(n=66)和对照组(n=66)。观察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范围35-70岁,病程范围1-10年;高血压严重程度分级中,一级34,二级22例,三级10例;其中合并血脂异常50例;合并体质指数异常48例。对照组男34例,女32例;年龄范围35-70岁,病程1-10年;高血压严重程度分级中,一级32例,二级25例,三级9例;其中合并血脂异常50例;合并体质指数异常48例。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2)年龄35岁~70岁;(3)进行了规范化的药物治疗;(4)定期随访。

排除标准:(1)不按医嘱规律服用药物;(2)不能按要求进行随访;(3)排除严重的脏器疾病及严重并发症。

1.3 方法

对照组:仅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干预组: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加上生活方式干预,干预内容按照《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里的建议进行干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内容:(1)合理膳食:增加新鲜蔬菜、粗纤维、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摄入供给占每日能量的50%~55%)摄入,减少烹饪、调味品用盐(每日食盐不超过5g)、糖,避免摄入反式脂肪[1];(2)身体活动:每周进行至少150min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min高强度身体活动两种方式结合,减少久坐等静态生活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快走、慢跑、打球、游泳、骑车、广场舞等形式,老年人可选择瑜伽、太极拳等形式;(3)控制体重:限制热量摄入、增加中高等强度有氧运动;(4)戒烟: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5)控制酒精摄入:不建议饮酒;(6)保持健康睡眠:每日保持7~8小时充足睡眠时间;(7)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4 相关定义

(1)高血压诊断标准:未服用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目前正进行高血压治疗,血压已低于上述标准者。(2)血脂升高诊断标准:总胆固醇(TC)≥6.2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3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4.1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mmol/L[2];或过去1年曾被诊断患有血脂异常;或目前服用降脂药物者。(3)体质指数是定义超重和肥胖的常用指标,计算方法是体重(kg)与身高(m)的平方的比值(BMI)。分类:肥胖BMI≥28.0,超重24.0≤BMI<28.0,体重正常18.5≤BMI<24.0,体重过低BMI<18.5。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观察两组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四项血脂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高血压合并体质指数异常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体质指数的变化。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统计描述采用率、百分比进行表述,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相比较:干预前两组收缩压水平相似(P>0.05);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对比

2.2 高血压合并血脂指标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四项血脂指标相比较:干预前两组血脂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改善更显著(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患者血脂指标对比

2.3 高血压合并体质指数

高血压合并体质指数异常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体质指数相比较:干预前两组体质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体质指数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患者体质指数对比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每降低5 mmHg,死亡风险降低10%~15%,脑卒中风险降低35%,冠心病风险降低20%,心力衰竭风险降低40%[3]。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认为降压达标(<130/80mmHg)是长期获益的基础[4]。各新版指南均强烈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需采取生活方式的干预,日本新版指南建议所有血压≥120/80mmHg患者都应采取健康生活方式[5],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控制酒精摄入、保持健康睡眠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行为,特别是高盐、高油、高糖摄入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建议高血压患者和有进展为高血压风险的正常血压者,饮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建议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2019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体育运动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最佳方案之一。研究表明运动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血压的调节使血压下降,包括调节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改善血管舒缩状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6]。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二者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高血压的发生[7]。吸烟会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风险[8]。有研究发现饮酒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非饮酒居民,起始饮酒年龄、饮酒年限、饮酒频率、饮酒种类和饮酒量均与高血压患病有关[9]。睡眠方面,流行病学发现,睡眠不足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10]。此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也很重要,相关研究显示,焦虑、抑郁会加剧血压波动[11]。

高校社区教职工承担科研教学双重压力,长期高负荷工作,精神心理压力较大,长期伏案工作,存在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但是高校社区具有教职工人群流动性小、文化程度高、理解力强、体检经费有保障和教职工易于跟踪回访等优势[12],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对高校社区教职工进行比较深入的健康教育,从而进行有效地生活方式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使研究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均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叠加会使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大大增加。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防治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策略[13]。对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不论是否启动药物治疗,均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4]。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使研究组干预后较对照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改善更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较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所改善,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观察时间较短有关。

超重及肥胖也是目前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肥胖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12]。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应该积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行体重控制。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生活方式干预使研究组干预后较对照组体质指数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增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合并体质指数异常患者体质指数。生活方式的干预应该连续贯穿高血压治疗的全过程,它是非常经济有效的改善高血压的手段,却也容易被忽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有时存在医生没有帮患者制定符合需求的、可长期执行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有时虽然制定了方案但患者没有理解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严格执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干预效果。高校社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教师群体相关知识的宣教和规范化管理,从而积极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脂蛋白收缩压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低密度脂蛋白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