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2021-08-20毛牧然张婉琳

大学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

毛牧然 张婉琳 

[摘 要]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组通过以下三个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借助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平时作业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是,结合教师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151-03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作为一门研究生思政课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主要是理工科研究生)运用专业知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方面前沿问题的创新性研究能力,有助于兼具理工、社科、人文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这门课程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研究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借助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讲授这门课程“导论”部分的内容时,笔者首先告诉学生,笔者曾经问过到我校讲学的著名哲学家赵敦华教授什么是“哲学”,赵教授说,这是哲学家最难回答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赵教授的回答,使笔者认识到,“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理解。我国著名哲学家易杰雄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工具”[1],受这一观点的启发,笔者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体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课程名称来源于恩格斯的名著《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辩证发展规律的哲学分支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后来成为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科学技术哲学”。笔者结合自己在哲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经验,向学生讲解了自己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体系”的理解。

哲学对世界观的研究,其实和科学一样,都是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规律的探索,就是马克思所言的“解释世界”。科学研究利用实验定量地去探索规律,而哲学则依靠质疑、思辨、理论论证等方法去探索规律,正如科学研究成果中有科学假说,哲学研究成果中的学说也具有假说性质,科学研究成果和哲学研究成果都是相对真理,都有其片面性和向绝对真理逐步逼近的特点。举例来说,对于科学技术异化问题的认识有多种学说,有从生产关系角度认为科技异化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有从生产力角度认为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作用于自然界在带来正向价值之时必然会产生负向价值(即技术异化)的,而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学说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也有其片面性。前者只认识到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后者只认识到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却忽视了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所以,将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和生产力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的认识就较之上述两种学说更加具有全面性。而较为全面性的认识,实际上也会有其片面性,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才会发现其片面性并提出更加完善的学说。

哲学对世界观的研究,获取了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利用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去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思想,相对宏观的对策就是哲学领域的方法论,而相对具体的对策就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政策、策略、制度设计等。还以科学技术异化问题的研究为例,认识到科技异化的原因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其在宏观的方法论层面的防控对策就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技术方面(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属于生产力层面)的防控对策,也就是通过绿色科技创新,使技术在实现经济利益之时尽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二是社会关系方面的防控对策,主要通过伦理层面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和法律层面在绿色科技创新理念、环境保护理念指导下的制度设计,使人们在生产关系层面协调好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关系。

笔者认为,通过讲授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可以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方面前沿问题的关注,在认识到所有研究成果都有其片面性的基础上,把学习从单纯的记忆知识和应付考试,变成既关注以往理论学说、知识的学习,又关注通过质疑、探索、探讨和借助批判创新性思维去克服以往研究成果的片面性,也就是说,从以往的关注求同思维能力的培育转变为既关注求同思维能力的培育又关注批判创新性思維能力(实际上也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培育。

虽然不同哲学家对哲学有不同理解,但是“哲学是智慧之学”这一点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因为“智慧”是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质疑、批判改进而获得的研究成果,一个学者如果只会讲述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他即使是一个博学的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或一个智者。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2],而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是各方面创新得以实现的坚实保障。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也需要承担起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是基于规律性认识的方法论”都强调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批判创新和改进,注重哲学思维方式培养的教学理念,不是为了哲学而哲学,而是要培育学生的批判创新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让他们能够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改善我国的民生福祉,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通过平时作业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平时作业一般情况下就是安排学生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意在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性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就需要选择前沿性问题进行研究,否则介绍已有研究成果的选题,实际上就是重复研究,既不利于对课程已讲授内容的深化,也不利于批判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文选题是否是前沿问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鉴别能力是关键。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与解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而言,“传道”就是在这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及科技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与决心。“授业”就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的学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振兴我国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方法和技能。由于认识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逼近的过程,对“解惑”的现代解读应该是:“解惑”要求教师对于课程中的前沿问题要有所了解和研究,其更为重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研究前沿问题,也就是说现代教师的“解惑”职责是引导学生去“解惑”。这样看来,教师是决定选题是否是前沿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学生自身的学术鉴别能力。学生除了要对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鉴别之外[3],还要对文献资料的创新性进行鉴别,因为把前沿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借鉴和批判创新的对象才能取得更高层次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鉴别的方法主要是查阅最近几年国内外比较权威的期刊文献,如果发现学者们对某一问题研讨得较多,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探讨有多种观点时,就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一问题是前沿争议问题了。

关于如何选题,有如下例子。在“技术方法论”这一节内容中,教师要讲授TRIZ发明方法。TRIZ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这是苏联的发明家根里奇·阿里特舒列尔(Genrich S. Altshuller)和他的同事提出的一种提高发明效率的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被分为经典TRIZ和现代TRIZ,阿里特舒列尔的研究成果属于经典TRIZ。选择现代TRIZ代表人物进行研究,比较容易把握前沿问题。而选择研究阿里特舒列尔的发明思想(简称阿氏思想),必须关注现代TRIZ对阿氏思想的批判改进,在对阿氏思想和现代TRIZ相关思想都有所把握和扬弃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如果只关注阿氏思想,不关注现代TRIZ对阿氏思想的批判改进,选题由于没有关注前沿研究成果,就很有可能出现重复研究的情况。由于学术成果的价值在于其首创性,重复研究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因为缺乏学术价值还会得不到同行的认可。

以上分析表明,对文献资料创新性的鉴别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论文选题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二是如果针对前沿问题能够借助批判创新性思维能力研究出新的成果,研究成果必然具有创新性,而且也易于让读者、评阅人看出其创新性。

当然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可行性问题。肯定会有教师和学生问:选择了前沿问题,但是没有能力完成怎么办?解决可行性问题的办法一般只有以下两种:一是,放弃自己研究不出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前沿问题,选择自己能够研究出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前沿问题去研究;二是,针对前沿问题进行综述性研究,即发现、阐述和评论前沿问题,而自己无力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4]根据这一观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综述性研究,也比重复性研究要好。因为发现了前沿问题,自己以后还有机会研究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即便自己研究不出来,将前沿问题呈现给读者,让有能力的读者研究出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也是综述性研究的价值所在。

三、结合教师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研究工作也是一个实践性的工作,笔者对哲学的理解和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选题及观点都来源于自己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在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中,笔者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纳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环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看到任课教师是自然辩证法方向的专业人士,而不仅仅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员,会更加认同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出勤率、听课率、课堂纪律等都会比较好。下面笔者就结合两个例子,阐述一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讲述技术特征的第六个特征“价值负载上的中立性与价值性”时,笔者没有照本宣科只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讲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论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的演化模式》[5],在以往研究成果——宏观静态的技术价值负荷理论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微观动态的技术价值负荷理论(世界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微观动态的技术价值负荷理论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方法论意义。这一研究成果的讲述有如下意义:一是,讲解了笔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学说体系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学生哲学思维方式和与此相关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其实也有其片面性,要用质疑和批判改进的眼光来看书,对学生批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启发与引导;三是,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履行了现代教师的“解惑”职责,把学生引入了前沿问题的研究领域,也有助于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这节内容时,笔者也结合自己发表的论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6]进行了讲授,在阐述网络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世界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后,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四点阻碍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四点对策(方法论层面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的讲授有如下意义:一是,把哲学思维方式,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体系”运用到具体问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认识到,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仅仅靠记忆书本知识和答题而不会实际运用是不够的,只有达到能够灵活地实际运用的程度才是真正的学懂、学会;二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来研究网络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即哲学知识和法学知识的交叉會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教授学生可以通过学科交叉来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三是,讲授借助批判思维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四点阻碍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四点对策,启发学生对已有文献资料不仅要有求同思维方面的学习和借鉴,还要有求异思维方面的质疑和批判,才能在发现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四、结语

总之,借助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平时作业论文选题前沿性的培养以及结合自己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培养,笔者借助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活动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采用上述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其能够加强学生对创新思维含义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努力践行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创新方法,进而在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创新等方面能有所作为,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栋梁之材。

[ 参 考 文 献 ]

[1] 易杰雄.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1988(3): 147-152.

[2] 依靠抓改革调结构促创新 推央企提质增效 促实体经济转型升级[N].人民日报,2017-04-29(001).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4]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威,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5] 毛牧然,陈凡.论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的演化模式:兼论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的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4-7.

[6] 毛牧然,乔磊,陈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8-2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
融入数学语言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冠心病见习教学中应用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探索立体几何的教学方法
探索立体几何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应用数学模型发展生物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以Excel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