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管癌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告

2021-08-17卞建军葛书亚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胆管癌胆总管淋巴瘤

陆 尧, 傅 磊, 沈 磊, 卞建军, 葛书亚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安徽 蚌埠 233020

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且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肿瘤,其发生位置遍布于毛细胆管至胆总管。胆管癌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显著上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其因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导致骨髓中巨核细胞增殖旺盛,引起外周血PLT明显升高,多数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1]。ET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出血倾向、血栓形成、栓塞及脾脏肿大等,少数患者可转变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2]。恶性肿瘤常引起PLT增多,但多为反应性增多,少数可合并ET,目前尚未见胆管癌合并ET的病例。现将1例胆管癌合并ET患者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7岁。2020年8月因“巩膜黄染伴小便发黄”就诊于当地医院,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肝内胆管及胰管扩张,胆总管明显扩张,下段未见显示,考虑低位胆道梗阻,胆囊肿大。为求进一步诊治,2020年8月18日就诊于本院普外科。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梗死病史。体格检查:神清,皮肤及巩膜黄染,无瘀点、瘀斑,颈部、锁骨上下、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部视诊可见腹壁平坦,无皮疹、蜘蛛痣,无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和蠕动波。触诊腹软,上腹部压痛(+),以剑突下为重,反跳痛(-),Murphy征(-),无肌卫,肝脾肋下未及,叩诊肝区叩击痛(-),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肠鸣音4次/min,肝区、脾区无摩擦音,无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胆总管扩张待查。血常规:WBC 7.25×109/L,NEU 4.17×109/L,RBC 4.84×1012/L,Hb 133 g/L,PLT 615×109/L。凝血六项均正常。血生化:ALT 179 U/L,AST 102 U/L,TBil 109.41 μmol/L,IBil 7.84 μmol/L,DBil 101.57 μmol/L,LDH 188 U/L,白蛋白、肾功能正常。贫血四项:铁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维生素B12、叶酸均正常。肿瘤六项示:CA19-9 70.59 U/ml,CA50 82.75 U/ml,AFP、CE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CA21-1均正常。上腹部增强CT示:低位胆道梗阻,胆总管下端占位性病变;胆囊炎症(图1)。2020年8月28日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活检提示:黏膜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区域为黏膜内肿瘤。9月6日复查血常规:WBC 8.07×109/L,NEU 5.07×109/L,RBC 4.59×1012/L,Hb 127 g/L,PLT 549×109/L。凝血六项均正常。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9月7日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胆总管腺癌,Ⅱ 级,长径1.0 cm,侵及胰腺;十二指肠切缘阴性,胰腺切缘阴性;(第16组)淋巴结(+):1/2;(第12组)淋巴结(-):0/2,网膜组织阴性。术后无并发症,予抑酸、抑酶、预防感染、补充白蛋白及换药等治疗,多次复查凝血六项基本正常,但血常规提示PLT进行性升高,最高时为1099×109/L(9月26日),本科室会诊后完善骨髓检查,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G/E比值为2.82/1,部分中性中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细胞浆中可见少许中毒颗粒。单核细胞占8.5%,形态大致正常;红细胞系统占19.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形态大致正常,可见核分裂象;全片巨核细胞156个/2 cm×3 cm,成熟产板型为主,PLT成簇可见;淋巴细胞占15.5%,形态大致正常,浆细胞占1%,为成熟浆细胞(图2)。骨髓病理活检示:骨髓增生程度大致正常,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均分化成熟,未见明显异型增生及特征性病理改变,巨核细胞及PLT成片成簇散在易见。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明显异常。JAK2/V617基因突变:阳性。BCR/ABL融合基因、MPL W515L基因、MPL W515K基因及CARL基因9号外显子均阴性。染色体:46,XY[20]。诊断为ET,予以羟基脲(1.0 g,1次/d)口服降细胞,阿司匹林抗PLT聚集治疗,后多次复查凝血六项正常,血常规提示PLT逐渐下降,10月2日PLT为735×109/L,10月8日PLT降至391×109/L。术后入院予吉西他滨(1.0 g,第1天和第8天)+顺铂(80 mg,第1~3天)方案化疗2个疗程,出院后一直口服羟基脲治疗,后多次复查PLT维持于160×109/L~380×109/L,目前仍在随访治疗中。

注:a,肝内胆管扩张;b,胆总管扩张;c,胆总管占位;d,脾脏形态及大小正常。

注:显微镜下可见成堆大量血小板。

2 讨论

PLT增多是临床患者常见表现,其最常见的原因为ET或继发性PLT增多症(secondary thrombocytosis,ST)[3],部分患者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增多(pseudo thrombocytosis,PT)[4-5]。ST常见原因有:恶性肿瘤、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等手术、药物反应、PLT减少后恢复(反跳)(可见于停用骨髓抑制药物、酒精及维生素B12缺乏治疗后)等。PT的诱因包括外周血中红细胞碎片的增加或EDTA抗凝剂[5-6]等。ET患者中50%~70%可有JAK2/V617F基因突变[1],另有一部分可有MPL及CALR基因突变,亦有JAK2、MPL和CALR突变均阴性的三阴性ET[7],此类患者靶向基因全外显子测序可发现存在FLT3、SH2B3、ASXL1、ADAMTS1、TET2、TP53、EGFR、CUX1、GATA2和MPL等错义突变。有研究[8-9]显示,JAK2/V617F基因突变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的共同遗传学基础,且在ET、PV、PMF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5%、95%、65%。基于JAK2/V617F等突变的发现,ET的诊断发生了革命性进展,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ET和PV、PMF同时划为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目前ET诊断标准采用WHO(2016)诊断标准[10]:符合4项主要标准或前3项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主要标准:(1)PLT≥450×109/L;(2)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无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3)不能满足BCR-ABL+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PV、P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等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4)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次要标准:有克隆性标志或无反应性PLT增多的证据。本例患者PLT>450×109/L,骨髓涂片+活检提示成熟巨核细胞增生明显,PLT明显增多,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无显著增生或左移,JAK2/V617基因突变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不满足CML、PV、PMF、MDS等髓系肿瘤诊断标准,排除PT及ST,诊断为ET,给予羟基脲降PLT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PLT增多是恶性肿瘤一种较为常见的伴癌综合征,是由肿瘤引起的反应性PLT水平升高,目前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可能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激活、PLT生成素及相关细胞因子增多等有关。肿瘤患者PLT增多后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血管生成、转移及引起凝血功能紊乱等,最终导致不良预后。目前大量研究认为恶性肿瘤引起PLT升高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但亦有恶性肿瘤合并ET的文献报道。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恶性淋巴瘤并发ET的报道较多,其类型包括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11],以及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3]、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4]等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合并ET亦有少量报道[15-16]。实体瘤中合并ET的报道罕见,有胃癌[17-18]、肺癌[19]、肝母细胞瘤[20]、乳腺癌[21]、结肠癌[22],而笔者现首次报道了胆管癌合并ET的病例。恶性肿瘤合并ET的发病率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Brabrand等[23]研究并汇总了2009年—2018年间关于MPN和恶性肿瘤相关性的多项大型研究结果,纳入了超过65 000例MPN患者,最终发现MPN患者的实体癌风险增加了1.5~3.0倍,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风险则增加了2.5~3.5倍,实体瘤常见的类型为皮肤癌、肺癌、甲状腺癌及肾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为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此类患者对比无MPN病史的肿瘤患者,其感染、出血、心血管和血栓栓塞事件可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另有研究[24]发现,MPN患者中有10%可继发第二肿瘤,对MPN进行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可能会抑制第二肿瘤的生存,但是机制尚不明确。大量研究表明伴PLT增多的肿瘤患者血液常为高凝状态,如血栓形成则会引起肿瘤患者癌栓形成、转移及复发,故PLT升高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胆管癌仍首选手术治疗或化疗,有条件者可选用靶向药物治疗[25]。本例患者入院初期PLT已明显升高,但凝血功能正常,无出血、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排除手术禁忌后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顺利,后期进行化疗。本例患者术后因卧床时间久、身体情况差,加之ET引起的PLT明显升高,极易引起全身多部位出血、动静脉血栓、重要脏器栓塞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可随时危及生命。故肿瘤患者术前、术后均应监测PLT变化,如确诊为ET,且PLT明显升高或伴有严重并发症,可治疗后择期手术,术后则应积极降细胞、抗PLT聚集等治疗以防止并发症发生及肿瘤进展。

此例胆管癌合并ET患者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两种疾病之间具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因三阴性ET患者的不断增多,后期恶性肿瘤合并ET的病例将会进一步增加,笔者建议若恶性肿瘤患者出现PLT增多,特别是PLT≥450×109/L时,为了解是否合并ET,可完善骨髓活检及JAK2、CALR和MPL基因突变检测等相关检查;如有条件可进一步行靶向基因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提高ET诊断率,积极控制PLT水平,减少感染、出血、心血管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陆尧负责课题设计,资料分析,撰写论文;沈磊、卞建军、葛书亚参与收集数据,修改论文;傅磊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胆管癌胆总管淋巴瘤
腹腔镜胆道术后医源性胆总管异物6例报告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肝脏里的胆管癌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B7-H4在肝内胆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