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矛盾、困境与突围

2021-08-14韦月陈为峰李春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5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课程

韦月 陈为峰 李春林

[摘           要]  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共同构成科学完整的育人体系。然而,居于五育之末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交叉重叠让劳动教育陷入自身角色定位的冲突,加之新时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对劳动教育的挤压,造成劳动教育在落实中的矛盾与困境。因此,改革高校招生评价体系,提高劳动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开设生活课堂,组建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劳动课程督导问责机制,让劳动教育顺利归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培养足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新时代;智育;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164-02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曾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断,《左传·襄公九年》也曾提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人们借此将“劳力者”引申为劳动,故而对平常生活中的家务活、班级琐事以及社区义务劳动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做这些事情只会拉低身段,耽误学习,不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大辞典》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出劳动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摒弃漠视体力劳动和工农的价值观,学会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行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1]不仅如此,劳动教育也与“三生教育”关系密切,这里的“三生”主要指生命、生存和生活三方面,有学者曾提出“劳动教育是让生命教育永葆生命力的关键,也是生存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本质内涵”[2]。很大程度上,劳动教育启发一个人的生命自觉、生存价值和生活热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铺垫。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

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特征,需要继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协同性。[3]现行劳动教育以综合评价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兼具系统与创新双重属性。通过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特征,有利于重塑劳动之于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给学生零距离接触不同职业工作内容的机会,培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信心和热情。劳动的形式主要包括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及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等,多样化的劳动形式为系统设计劳动课程提供了可能,信息时代引发的线上教育变革,也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了多样的路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在个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人类起源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他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给予了相对科学的回答。同样,在劳动教育这一问题上,二程与朱熹持调和论,指出“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4]。劳动教育对于个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小到家庭劳动,大到建设国家,都离不开个人劳动。

个人价值总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劳动教育为独立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平台和空间。劳动教育在时间上贯通一个人的一生,空间上贯穿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帮助未成年人塑造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养成不怕吃苦、勇于进取的生活、学习作风。

(二)劳动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結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5]。

在新时代,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前途命运,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民的素质,尤其是劳动者素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将我国的人口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而劳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矛盾与困境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新的矛盾与困境。传统意义上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等家庭琐事中的劳动,已逐步让位于以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便捷设备。“扫地机器人”代替了原有的“洒扫”,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和不断完善,逐渐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和双脚,浏览器中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让“应对”不再困难。那么,在这样的高度信息化时代,劳动的价值何在?劳动教育的发展空间是否会受到挤压?这些都是劳动教育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以“德、智、体、美、劳”为核心的“五育并举”育人方案中,劳动教育常居于末位,劳动的效用,在增强体质方面与体育交叉,在执行力、责任感以及抗击挫折的能力与品质方面[6],又与德育重叠,智育的越位以及劳育缺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智育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劳育的价值。不仅如此,劳育同美育的关系也时常含混不清,甚至较美育而言,处于更加边缘的位置。[7]一方面劳动创造了美的体验,但另一方面鉴赏美的能力未必来自劳动。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育人方案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既是“德、智、体、美、劳”综合育人体系的目的,也是实现其他“四育”的重要手段[8],可劳育在实践中却常常面临着其他“四育”的挑战。“分,分,学生的命根”,道出了广大学生的心声,也暗示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比在落实中面临的重重考验。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诚然,相比于学习成绩、体育或音乐特长以及学科竞赛这些可以在高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的课程,劳动课似乎总在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

四、劳动教育如何实现逆势突围

(一)开设生活课堂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手脑相长”的育人理念,他积极倡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摒弃将劳动异化为空洞的坐而论道的教育方式。[3]陆游曾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适时地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存于脑中的意识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才能深化知识的应用价值,巩固并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密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7],才能真正将全人培养落实到位,增强学生身心合一、手脑并用的灵巧性,帮助学生树立起劳动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二)将劳动能力考核纳入综合评价招生体系

随着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传统意义上的“一考定终身”逐渐失去了扎根的土壤,而由全人教育孕育而生的综合评价招生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劳动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将劳动能力按照一定分值纳入综合评价招生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人群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譬如弱势地区的学生,他们或许无法接触到丰富多元的体育、艺术课程,却可以通过劳动提升自己手脑并用的灵巧性,帮助父母减轻生活压力和工作负担。适当提高劳动能力在这些地区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占比,有利于平衡优势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但如何评价、由谁评价以及评价的指标,还需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反馈做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作与配合。

(三)组建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多样化的劳动形式和丰富的劳动课程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劳动教师积极配合,同样,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还需要配备高素质的师资。学校应提高劳动课程教师的选拔标准和激励机制,组建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此外,校际劳动课程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作为异校之间劳动教育方式的代言人,他们代表着学校劳动教育所处的阶段。因此,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将不同学校的劳育文化与校本课程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学习,既可以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

(四)加强劳动课程督导问责机制

引入第三方评价与督导问责机制,一方面可以防止部分学校固守分数至上的理念,忽视劳育课程的价值,曲解综合评价的初衷;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各個地区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而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位。

五、结语

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任何轻视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都是不完整的。新时代,劳动教育陷入新的矛盾与困境,如何助其顺利突围,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为此,必须从改革高校招生评价体系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督导问责机制,为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留足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劳动教育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培养出身心一体、手脑并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6.

[2]康钊,祝蜜,万龙.劳动教育与“三生教育”关系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8(9):8-11.

[3]任志锋.以体力劳动为主加强劳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8):61-66.

[4]张礼永.教育与洒扫的千秋之变:最简单的劳动教育形式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6):15-2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6]陈为峰,张存玉,敖娟.源于家庭劳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评价困境探析[J].中国考试,2020(8):72-78.

[7]贺陆军.以美发力、从劳起步:“五育并举”动力机制与课程化策略研究:基于中职学校劳动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4):54-60.

[8]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7-71.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