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

2021-08-14杨芳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5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杨芳芳

[摘           要]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在资助政策落实中存在贫困程度界定模糊、困难认定不合理、不太重视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滞后、管理体系分散等问题,对学生资助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精准扶贫背景下,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探索建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机制能有效提高学生资助业务水平、夯实资助育人工作,对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提升文化素养、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109-03

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是兑现“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庄严承诺的重要举措,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器。高校资助工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2020年,财政部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553亿元,比上年增加48.4亿元,增长9.6%,重点支持各地各校落实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奖助学金,免学(杂)费补助等政策,预计将惠及普通高中学生691.8万人次,中等职业教育学生1494万人次,高等教育学生848.6万人次。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但高校在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资助工作现存问题

(一)学生贫困程度界定模糊

现行对困难学生的定义:特殊困难,指学生本人及家庭不能提供绝大部分基本生活和学习所需费用;困难,指学生本人及家庭仅能提供小部分基本生活和学习所需费用;一般困难,指学生本人及家庭尚不能完全提供基本生活和学习所需费用。上述定义仅定性描述了困难标准,但如何区分具体困难程度,对具体资助业务工作操作性、实践性并不强。

(二)困难认定的不合理

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学生奖助工作的基础。然而,各高校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一直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资助工作一般在每年秋季学期集中开展,10月中旬完成。因困难认定工作阶段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造成工作只能凭借学生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及相关的佐证材料进行认定,无法一一核实学生所在地家庭状况。实际工作中,学生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时,存在瞒报、虚报年收入、严重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现象。在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下,此类学生往往会挤占有限的资助资源,使真正应该受助的学生得不到或得到较少的国家资助。(2)从基本信息、家庭类型、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其他教育资助信息等方面,采用量化指标体系方式进行困难认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指标体系量表选取范围、计量评分的标准、评分标准与困难程度匹配程度还有待商榷。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在学生能诚实守信填写信息采集表,结合实际仍有乱填乱报现象产生。(3)省教育厅联合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残联等单位建立了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和孤儿五类特殊保障人群信息共享机制,重点聚焦此类学生群体,“一对一”帮扶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应助尽助。高校借助扶贫数据库、资助信息系统作为贫困生认定的同时,需要重视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各地认定困难家庭的困难程度存在差别,因此不能仅仅只是依靠各地扶贫数据库、资助信息系统数据,还应结合学校实际,通过比较学生在校经济消费情况,保障未在当地扶贫数据库、资助信息系统数据的困难学生有机会享受国家资助政策。(4)加强困难认定公平性。有的“隐形贫困”的学生自卑、好面子不愿意承认和提出申请,而有的学生却开假材料获取国家资助,此种做法加剧了不公平。另外,部分班级在困难认定过程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认定的情况。

(三)资助育人工作华而不实

随着国家对教育资助的重视,资助政策覆盖大、中、小、幼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健全,经济资助基本能保障困难学生继续就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一些高校满足现状,认为将国家资助资金发放到位,保证学生获得经济资助即可,却忽略了思考如何实现对困难学生个体成长帮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各个项目间隔时间短且完成周期长,导致高校学生资助部门每年疲于完成各项校内外资助项目;另外,各项资助工作涉及资金管理,容不得半点差错,也直接导致工作人员更加重视业务工作。基于上述原因,造成敷衍應付资助育人工作,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活动形式流于表面、实施效果不佳、未达到育人的目的。(2)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贫失志”“等靠要”思想严重,在校期间挥霍助学金、沉迷游戏、逃课、挂科、打架斗殴、违纪违规等。(3)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原生家庭、交往圈的影响,抗压性、抗挫折性不强,易呈现出亚健康的状况,甚至滋生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平台的有限,主要表现在虽然校内平台向所有学生开放,但因学生家庭困难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略有逊色,参与校内平台的机会和能力有限。

(四)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人员配备不够、业务素质不强、人员变动大等问题。学生资助中心专职工作人员按在校生规模1 ∶ 2500的比例配备,但实际高校资助工作人员人数未达到该比例且人员流动较大。另外,资助工作人员往往采用兼职工作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匮乏。资助工作政策性较强,各项资助工作既是原有政策的延续,又会有新政策的创新和变化,因此对资助工作人员业务管理、育人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是资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到位、培训内容单一、育人方式简单、缺乏职业化和专业化培训。

(五)资助体系管理分散

为加强学生资助系统化、一体化建设,解决“奖、助、贷、勤、补、免”分散管理的问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成了全国学校资助高校子系统。因启用时间段、系统调试等原因,目前子系统仅起到“奖、助、贷、勤、补、免”数据报备功能。很多高校校内资助体系也存在管理分散等问题,校内无完善的资助工作系统或现有资助管理系统未更新优化系统资源,导致资助工作实施效率不高。比如,如何通过校内资助系统链接学生一卡通,了解学生日常消费水平;如何通过心理测评数据筛查需要关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高校资助体系的建设除了畅通“奖、助、贷、勤、补、免”各个板块,还需要打通与后勤、心理咨询中心、教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搭建起联合融通的资助体系,最终实现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针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学生贫困程度

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各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认定标准也各不相同,会造成不发达地区困难学生比经济发达地区困难学生更加困难的现实。针对学生贫困程度界定模糊的问题,建议各高校在界定困难学生时,应参考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比照当年在校学生维持其基本生活和学习的基本费用据实确定,而且此界定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

(二)优化困难认定的条件

各高校在开展困难认定工作时,可提前筹划,将工作前移,暑假期间开放线上认定渠道,从而规避时间紧、任务重的集中认定阶段。首先,强化日常学生诚信教育,认定工作开启前与学生签订电子承诺书,要求学生如实填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和个人基本情况,将承诺书践行情况与学生第二课堂德育学分挂钩,以履约践诺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日常行为。其次,借助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及扶贫数据库每月动态数据共享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和孤儿等特殊保障学生信息。另外,基于上述系统数据,以细化困难认定指标体系及各指标间的权重,合理化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测算依据。从学生基本信息、家庭类型、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入来源及情况、受助情况五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细化,如学生基本情况权重向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差异及户口所在地情况、学生个人残疾倾斜;家庭类型权重比例优先保障建档立卡户学生、城镇低保学生、孤儿学生,进一步细化农村低保保障性人口识别;家庭成员情况考虑特困供养学生、优抚家庭子女、直系亲属残疾等情况;家庭收入有无稳定来源,无业、务农、个体经营、企事业单位等因素影响家庭收入不一样,因此权重比例要根据家庭收入来源及具体收入情况核定。

(三)压实资助育人工作责任

1.省级资助管理部门重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省级层面指导各高校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关注困难学生成长,帮扶困难学生成才。从制度层面,省级资助部门除要求高校举办常规“助学筑人铸梦”“诚信教育”等主题活动外,还应给予高校一定的资助育人政策支持,资助管理部门在挥动政策这跟指挥棒的同时,也要打出精准扶贫、教育脱贫的组合拳,物质资助、素质教育相结合,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质量、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等方面入手,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

2.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各个阶段。在学生入学前,利用《一封家书》《资助政策简介》等宣传手册,搭建家校联系,借助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对学生开展认知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他人、社会帮助的情感认同,从而感恩他人和社会的帮助。入学后,以学院为主,制订成长计划、心理辅导、学业帮扶计划精准育人。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将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案细化落实到各学院,从制订成长计划、心理辅导、学业帮扶计划等方面进行考核。成长计划可借助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新生第一堂课等机会,引导学生完成自身成长规划的制订,每学年对照成长规划细化落实。心理辅导,通过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宿舍,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情况,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疏导、甄别,并及时对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借助专业知识和手段解决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业帮扶计划,组建学业促进中心,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帮扶,督促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求学。毕业前提供就业指导、毕业后跟踪反馈;通过校内举办的创新创业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等,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面试技巧、就业技能;通过职业大礼包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就业提供必要的路费、正装等资助。学生毕业后,由学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跟踪,寻找励志典型,宣传优秀学生在艰难求学历程中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事迹,形成示范效应,号召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大学生努力拼搏、奋发有为。

(四)强化资助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资助队伍职业化建设,配套落实资助队伍配备,实行专岗专责、严格聘用,以人员稳定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岗前及在岗人员培训工作,学习系统操作必要的办公程序和数据处理方法。另外,以实地会议、视频、宣传资料等方式,强化国家资助政策解读,提高资助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全国各高校资助队伍的交流,学习借鉴资助工作经验,提高资助工作队伍的岗位认同度,减少职业倦怠。提供专项科研平台,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目的,在鼓励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立足资助业务思考工作方式、方法,已资助项目申报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業务技能。

(五)集约化优化资助体系管理

利用全国学校资助高校子系统,整合“奖、助、贷、勤、补、免”数据资源,盘活资助工作各版块。打通与后勤、心理咨询中心、教务等校内其他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更新优化校内资助工作系统,以校内资助工作系统促进各版块资助材料备案、存档工作,实现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结语

精准扶贫背景下,国家、社会、高校三者都要加大对资助工作的扶持力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人员配备、资助业务、资助育人等方面建立和健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真正使资助工作落到“民生”、温暖“民心”。

参考文献:

[1]蔡琪,姜宁,李史干.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3).

[2]黄建美,李洁,罗筑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3]黄立,戴航.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J].教育与职业,2019(15).

[4]王青.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1).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