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对高校师范类艺术生思政教育的作用研究

2021-08-14张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5期
关键词:师范类戏曲思政

张艳

[摘           要]  湖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存20多种,其中贯穿的红色文化基因对师范类艺术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道德规范的教化功能,产生共鸣的情感教育,传承文化的实践作用。

[关    键   词]  地方戏曲;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024-02

一、师范类艺术生的特点

师范类艺术生有自身典型性的特点,他们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一方面从认知和思想意识方面与普通大学生特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从个性规律上来看,他们的思维又具有独立性、随意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特征,带着探索的精神和质疑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理论,他们对于一味灌输性的教育方式和僵化的知识结构容易产生抗拒情绪,对不符合其情感需要和期望值的教育目标敢于怀疑和争论,更愿意独立深入探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从中小学时期就建立起的专业方向的学习,让他们有稳固的专业思想,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习惯,投入的态度必将大于文化课的比例,这些特点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师范类艺术生培养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未来的艺术教师,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大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对师德师风、德育美育的要求更高,师范类艺术生不仅是德育美育的学习者、接受者,更是德育美育的传承者、传播者。

二、思政教育对师范类艺术生的重要性

(一)思政教育对师范类艺术生有正面引导性作用

师范类艺术生应该做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用各种积极因素教育大学生,可以高效地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腐蚀。

(二)思政教育能促进师范类艺术生创新动力的培养

创新需要做到解放思想、打破惯性思维和权威的束缚,思政教育能指导帮助大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构建创新的意志动力。创新过程不仅依靠智力活动,更需要情感去推动催化,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动力”,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理想信念和创新激情。培养大学生包容、开放的心态,树立互助友爱、团结协作等意识。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敢于吃苦的精神,直面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些优秀品格的养成,都要依靠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发挥作用。

(三)思政教育能促進师范类艺术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师范类艺术生在大学期间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变化,初进大学校园,由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目标的暂时缺失,会在学业上面临压力;临近毕业,即将由学生转变为社会人,又会面临就业压力,主观客观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变化。思政教育能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对师范类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思维提高自身修养,建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直面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的心理。

师范类艺术生是大学生中最具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之一,他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具有好恶分明、情绪易感的特点。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体系中最具道德意义的核心部分,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互动性,将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类艺术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传承中华优秀品德的红色艺术文化作品产生内心的共鸣和认可,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求真的特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湖北地方戏曲中的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湖北地方戏曲中的红色文化

湖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存20多种,分别是楚剧、汉剧、花鼓戏、黄梅戏、梁山调、采茶戏、南剧、清戏、荆河戏、文曲戏、堂戏、灯戏、柳子戏等,以楚剧、汉剧、黄梅戏、花鼓戏为主,红色文化基因贯穿其中。

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黄孝花鼓戏艺人成立了工会“湖北进化社”,“黄孝花鼓戏”改名“楚剧”[1]。楚剧有定名以后,力图改良,废除旧的人声帮腔和接腔形式改为丝弦伴奏,改打击乐器为京、汉两剧的“锣鼓经”,剧目方面的改革,把旧有的风情戏进行删减、改编,或编排新剧,以适应时代需要。1927年1月,楚剧艺人陶古鹏、李百川接受无产阶级革命将领李之龙的邀请,加入血花世界建立楚剧进化社,演出革新楚剧。李之龙组织成立了“楚剧进化社演员训练班”,讲授《戏剧起源与化妆》《戏剧变迁史》《现代戏剧》《剧本写作》《演员的修养》等各种文化艺术知识。楚剧演员们不断地追求着艺术上的进步,把每一场楚剧的演出都当作是一次革命宣传、教育平民进步的机会,多次参加慰问北伐伤病员、声援上海罢工工人、救济灾民等义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号召文艺界团结起来,共同抗日。陶古鹏等人代表楚剧界,邀请周恩来、郭沫若、田汉出席他们的抗战集会。会上,周恩来作出了“加强团结,共同抗日”的指示,陶古鹏向周恩来赠送了自己编写的《楚剧概言》,会后,陶古鹏带领宣传队到农村演出,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民国初年,汉剧艺人傅心一、余洪元建立汉剧公会,1921年,汉剧公会组织汉剧十大行赴京为湖北筹赈义演。1927年,湖北戏剧界成立剧学总会,汉剧公会加入湖北剧学总会为团体会员[2]。抗战初期,汉剧公会组织大批会员投身于戏剧救亡运动,通过多场义演扩大抗敌宣传。

1941年至1944年新四军五师文工队组建楚剧组,1949年1月,汉剧楚剧参加汉口市社会救济委员会的冬令救济联合义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斗争事迹给湖北地方戏曲艺术创作演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楚剧《虎将军》、汉剧《红色娘子军》、黄梅戏《大别山母亲》、荆州花鼓戏《平原作战》等均可谓剧目丰富,品格不俗。

(二)湖北地方戏曲中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

1.道德规范的教化功能

大学阶段既是学习阶段,又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人接触的事物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将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戏曲往往都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状貌。当社会出现巨大动荡,反映现实的剧目,往往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再现。湖北因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剧作家们在创作各个时期的戏剧作品时,更多地表现出务实求真、脚踏实地的创作风格,大学生通过观摩学习红色地方戏曲剧目,可以激发内心的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感情与国家意志,通过传播和传唱湖北地方戏曲选段,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宣传学习英烈,对英雄形象的树立,可以使这些英烈人物在大学生中得到经久不衰的弘扬,使英烈人物深入人心,得到精神上的传承,对大学生产生教化功能,例如楚剧《虎将军》中的英雄人物徐海东将军、汉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革命战士吴琼花等。

2.产生共鸣的情感教育

丰富的戏曲剧目里所传达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观摩、赏析戏曲剧目的过程,就是对戏曲艺术的领悟过程,通过对剧中人物的认识理解,在大学生的内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过程。

例如楚剧《虎将军》,展现了徐海东将军率红25军在长征途中大智大勇、与敌奋战的情节;汉剧《红色娘子军》,讲述了一个海南岛上穷苦女孩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革命战士的经历,展现出红色娘子军身上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荆州花鼓戏《平原作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冀中八路军排长赵勇刚为了完成诱敌深入、歼灭日寇的作战计划,与战友们深入敌后,利用青纱帐、地道战在铁路沿线开展游击战,表现出八路军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最终夺取胜利的战争艺术;黄梅戏《大别山母亲》,围绕英雄母亲刘大妈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与地主杜恒山之间展开的血雨腥风的较量,生动诠释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黄冈老区精神;新编历史剧楚剧《湖广总督林则徐》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之前,鲜为人知地奉旨亲赴武汉禁鸦片,欲救民众于水火,却以失败告终。林则徐不畏挫折,吸取经验,终于在广东虎门销烟获得成功。

3.传承文化的实践作用

高校师范生是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身上背负着中小学生德育的任务。戏曲中包含许多美的因素,充满了文化气息,决定审美素质培养途径的多样性。高校师范生通过将湖北地方戏曲引入中小学校,借助湖北地方戏曲这类载体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思想的熏陶,开展戏曲欣赏、参演戏曲片段,调动中小学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体验,以便进行有效的戏曲红色文化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锻炼高校师范类艺术生将学校里学得的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教学相长的能力。

社区文化也是社区全方位的文化,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能促进社区的积极发展。高校师范生将湖北地方戏曲引入社区,可以发挥社区功能,有利于市民共享戏曲红色文化教育,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对于高校发挥服务和影响社会的功能有所助益,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

湖北地方戏曲中承载的红色文化充溢着主流文化色彩,在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对师范类艺术生进行“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的愛国主义教育和“追忆英烈、以励后人”的革命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傅才武.老郎庙的近现代变迁:以汉口为中心文化娱乐业组织形态的一个侧影[J].文艺研究,2006(2):74-86,159-160.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师范类戏曲思政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