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1-08-14梁霄楠李莹宰晓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5期
关键词:管理学思政育人

梁霄楠 李莹 宰晓娜

[摘           要]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包含的内容是人类历史的管理活动,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相连,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结合。管理学课程思政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构建管理学课程中的思政逻辑;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01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新时期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发挥专业课课堂育人的重要功能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全国高等院校掀起了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管理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指导,必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鲜活成分及现代启示,必须梳理和分析一般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必须分析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管理实践以及管理理论带来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学的现有体系有所创新。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在管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管理学教学目标与高校课程思政总体目标相契合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公共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管理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纲要》要求,提出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首先,管理学以西方学者思想为主,因此我们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总结和传播中国管理思想理论。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讲解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后,组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相关理论的学习应该基于为国家、民族、社会谋福利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治国理政方针及社会的正面价值引导。因此,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国家发展、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管理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通过上述对国家、学科、课程三个层面的解构可以看出三者的目标是契合的。

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构建课程思政逻辑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要以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又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塑造,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两者具有共同方向和目标。思政课程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则要求并指导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确保高校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必须要做好价值引领,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不能越位代替思政课程,但是也不能缺位,需要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准备活动中融入课程。

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中首先要依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思政元素,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思政元素作为升华,构建课程思政逻辑。以管理学课程中的激励理论为例。对价值观内容讲解过程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合适的激励手段,结合我国的纠错、容错机制,了解国家激励领导干部能作为、敢作为的方法。在成就需要导向型的激励理论时引用钟南山等人的故事,并对其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从“流量明星”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崇拜,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要义。

价值引领体现在思政元素的提炼中,思政元素不能牵强附会,要自然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容易理解且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思政教育亦如此——只有“恰当”和“适度”,运用大学生喜爱并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他们才可能在接受话语的同时领会话语背后的价值理念,才可能保持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否则,就会被“齁”着,就会出现反感,甚至是排斥和抵制。

教师是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中心。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除了具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之外,教师要真正重视育人工作,促进专业教学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在專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传统思想认识,强化专业课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政德育意识,将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有效结合,将思政教育理念以隐形嵌入方式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引入专业课程教师的话语体系,引导专业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为导向引领教学发展。教师的思政素养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质量,因此必须努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首先,强化专业教师的政治底线思维,底线不是意味着低要求、低标准,而是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是必需的,不可忽视的元素。不能以学术自由为由向学生输出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思想,逾越意识形态管理的红线。其次,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常态化学习。如认真践行每月一次的“固定党日+”活动,通过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进行先进理论的学习。最后,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走近身边的榜样人物,以学习时代楷模等方式拓宽专任教师的视野。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专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的工作。教学过程应该是依据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凸显教材内容。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中,可以根据学生特征、课程需要进行翻转式教学或者过程作业的方式,邀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设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对于培养其问题意识也有促进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教师需要将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进行融合以及渗透,根据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灵活地应对在后续工作岗位中很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Z].新华社,2016-12-08.

[2]曹丽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25-26.

[3]冉敏.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组织行为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35):202-203.

[4]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5]耿刘利,王琦,陈若旸.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65-71.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管理学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