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动手操作在低年级数学课中的运用

2021-08-14张春红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小棒动手应用题

张春红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然后再向抽象思维发展,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并且印象深刻。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中,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教育就能取得成效。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有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其好奇、好强之心,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

例如:在学习“8的认识”时,教师从8个苹果、8个葫芦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桌面上摆出8个图形,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使学生对“8”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8”的认识,教学“8”的组成时,教师准备好每人一盒学具花片,每一盒有8片花片,花片分正反两面,正面为红色,反面为白色。让学生操作:摇动盒子,花片翻动,结果盒子里的花片有1(或2、3、4、5、6、7)个红色和7(或6、5、4、3、2、1)个白色的,并让学生根据翻动的结果说“8”的组成,学生每次摇动都有新的发现,就这样,学生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认识掌握了“8”的组成知识。

二、动手操作,由浅入深,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儿童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直观的现象,由浅入深,解决数学难题。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应用题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浅入深,弄懂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图形:第一行摆:8个图形,第二行摆: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三个,第二行摆几个?参照第一行摆的图形数,学生很快在第二行摆出5个图形,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想到在第二行摆5个图形的?”学生答:“因为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3个,就要把第一行的8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多出的3个,另一部分就是和第二行同样多的5个,所以第二行摆5个。”教师再问:“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算出第二行摆5个图形?怎样列算式呢?”学生答:“用减法计算8-3=5。”

就这样,由具体的动手操作到列式计算,由浅入深,学生的头脑中逐步清楚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弄清算理

皮亚杰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可见,动手操作不仅是认识事物的手段,而且也是思维的起点以及智力的源泉。因此,若能为儿童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去发现、探索新知,寻找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则教育就能事倍功半、得心应手。

例如:在10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什么叫进位,怎样进位,怎樣计算,通过操作小棒,算理就容易弄清了。

教师出示:27+5=?让学生用小棒操作,2捆7根小棒加5根小棒,得2捆12根小棒。教师:“2捆12根小棒是多少根小棒?怎样才能很快的说清2捆12根小棒的数量呢?”这里让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想办法,结果学生发现:把12根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成了3捆2根小棒,也就是32根小棒,所以27+5=32。这样,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发现了规律,弄清了算理,学习就轻松了。

动手操作在低年级数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小棒动手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巧移小棒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动手动脑多快乐
共需多少根小棒?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