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在线互动水平分析

2021-08-12樊云云陈富孙雁娥

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大学生

樊云云 陈富 孙雁娥

[收稿日期] 2020-10-26

[基金项目] 2019 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19SY323)

[作者简介] 樊云云(1995—),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学研究与课程教学。

*[通信作者] 陈富

(1980—),男,山西天镇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摘 要]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线方式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弥补传统互动方式的

不足,对16所高校10 173名学生的师生在线互动情况调查显示:在线方式可以使57.5%的师生互动达到

基本良好及以上水平,且以“教学话题互动”为主导;师生互动在学科门类间存在显著差异,艺术学显著高于其他学科;师生互动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群体差异,即高年级互动频率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科与年级对师生在线互动频率不仅具有独立效应,还具有显著交互效应。为进一步提升师生在线互动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

手:师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在线互动水平;师生应注重在线互动与实际面对面互动相结合,开展多

话题互动;任课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互动。

[ 关键词] 大学生;师生互动;在线方式;师生关系

[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3-0020-07

1 问题提出

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都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不断地与周围人或环境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才能存在并发展。在学校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中两个重要的活动主体,他们的存在与发展需依赖双方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两者的关系是在双方的互动活动中(即师生互动)产生的。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教育”内涵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大学发挥教育影响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1,2]。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学业幸福感、学习成绩、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及社会意识等多方面具有显著正向作用[3,4]。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为突破传统互动模式在物理空间上的限制提供了新思路。在线学习为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师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空间[5],其可以支持师生展开一对一或一对多、同步或异步等多种方式互动,为师生交往增添了新形式与新内容。高校师生在线互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研究者也认为:在线学习方式为师生创造了一个知识含量丰富且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有助于学习者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课程参与度[6]。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线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渐被广泛应用,在线互动成为师生交互最有力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同为在线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与实践者,充分利用在线学习构建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在线交互环境,开展有效、深入的在线互动成为一项重大挑战。因此,对师生在线互动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文献综述

2.1 师生互动概念的界定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师生关系就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但大多着眼于静态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视野的扩展,研究者们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心理、伦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并非是一个静态关系,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动关系,即师生互动(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对于师生互动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吴康宁教授认为师生互动是一个发生在不同教学情境中,包括多种形式、内容与方法的互动体系[7]。佐斌则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定义师生互动。广义层面,是指师生在任何场景下会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狭义上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8]。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采纳的是狭义上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对以往概念总结发现,研究者们都强调了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并实现了心理或行为上的改变,对师生互动的概念界定经历了一个由抽象概述到具体阐释、由关注互动情境到关注互动方式的过程。本研究基于师生互动概念的发展规律,试图打破师生互动的情境限制,重点关注到当前互动方式,从而丰富师生在线互动的研究。

2.2 师生互动主要类型划分

研究者们以不同视角对师生互动进行了类型划分。例如,根据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对话类型,可以分为教师中心式、學生中心式及知识中心式[9];根据师生双方相容性程度,分为对抗性、竞争性和合作性[10]。在诸多师生互动分类中,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一种分类,即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11]。以往研究都将师生互动聚焦于课内互动[12,13],而课外互动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安多(Endo)认为课外师生非正式互动有超越正式互动的作用[14]。多位研究者证明了课外师生互动也是师生互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形式之一,汀托(Tinto)、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等人研究发现,课外师生互动会对大学生学习成果产生积极影响,如大学生满意度、智力和个人发展等[15]。不同场域条件下师生互动过程与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或许也会有不同,这为本研究框架的构建与研究工具的编制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2.3 师生在线学习研究现状

在“互联网+教育”发展之前,研究者们更多地将师生互动的研究聚焦于传统课堂师生互动。随着在线学习的发展与应用,研究者们已经不局限于传统互动模式,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在线互动模式。师生在线互动是指师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在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反应[16],是教师传授知识与获取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作用[17]。同时,也会受到学生特质、教师特质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8],例如,教师对在线学习不适应、设备操作不熟练及网络平台卡顿等均会影响师生互动效果,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与在线学习体验感,会极大程度影响互动活动的参与度[19]。当前,师生在线互动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学生和教师在线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效果与体验[20,21],多是以在线教学效果与质量为出发点,师生互动只是作为评测在线教学的一个指标,而专门针对师生在线互动内容的研究有待补充。另外,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与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高直接相关,而以往研究中,基于互动频数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师生在线互动内容展开互动频数的研究。

总体来看,关于师生互动的概念、分类及作用的研究资料相对丰富,学者们业已对师生互动的不同展开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与经验基础。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工具

乔治·库(George D. Kuh)依据交往目的对师生互动表现形式进行划分,分别是务实的交往(包括询问课程的相关信息、与老师讨论学期论文或是项目、跟老师讨论职业规划、询问老师对自己的学业评价等内容)、课外接触(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探讨个人的其他问题等)、提高写作水平(询问课后作业评阅问题等)3个类型[22]。本研究借鉴上述理论模型,结合在线师生互动发展的特点,编制了“大学生线上师生互动情况调查问卷”。主要从3个维度来測量师生在线互动水平:与教学相关的互动、与科研相关的互动、与个人其他方面相关的互动。该部分题项均为量表题,均采用李克特五点法记分,1~5分分别代表“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师生互动的频率越高。

3.2 信效度检验

运用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估算各部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师生互动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967,表明3个维度所有题项的信度均颇高[23]。使用探索性因子正交方差最大法进行主成分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师生互动维度题项的KMO系数值为0.925,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1)。

3.3 经验数据

本研究使用“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共回收11 188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样本10 173份。其中,按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年级的学生有3 283人,占样本总数的32.3%;大二年级的学生有3 493人,占样本总数的34.3%;大三年级的学生有3 258人,占样本总数的32%;大四年级忙于毕业事宜,在线学习活动参与较少,因此,被调查者数量仅为139人,占样本总数的1.4%。为保证年级结构合理,后文做年级因素相关研究暂排除大四年级学生。按学科门类划分,经济学有246人,占样本总数的2.4%;法学有467人,占样本总数的4.6%;教育学2 258人,占样本总数的22.2%;文学1 257人,占样本总数的12.4%;理学有2 615人,占样本总数的25.8%;工学730人,占样本总数的7.2%;管理学797人,占样本总数的7.8%;艺术学有1 735人,占样本总数的17.1%;农学有68人,占样本点数的0.6%,因量小,故剔除。总体而言,本次调查的经验数据来自3个年级,8个学科门类,年级结构较合理,所涵盖的学科门类也较为齐全。

3.4 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5.0软件统计与分析数据: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在线学习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情况;其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在线学习中师生互动的学科门类及年级的差异;最后,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科际和年级对师生在线互动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4 研究结果

4.1 57.5%的师生在线互动达到基本良好水平,且以“教学话题互动”为主导

在所有调查样本中(见图1),选择“经常”和“总是”选项人数最多的题项是“询问课程信息”(33.3%),其次是“向老师请教课后作业中的问题”(32.8%),表示高校中师生之间就教学方面的互动频率较高,且通过在线互动的方式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得以延续到课后,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成绩获得。而选择“从不”选项人数最多的题项是“询问教师对自己的学业评价”(22.3%),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样本高校学生较少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去获取教师对自己的学业评价,且不善于主动获取教师反馈意见,这一方式对于学习质量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师生在线互动更加注重课程知识的传递,而很少会进行个人其他方面的互动,选择“从不”选项人数位列第二的是“向老师请教或探讨个人的其他问题”指标(21%),这足以说明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单纯与教师讨论课业学习,不会与教师进行个人方面的沟通,师生互动的深度和强度还远远不够。整体来看,在线学习方式可以促进57.5%的师生开展多频率互动,且多以教学话题互动为主,而对科研、个人方面话题所发挥的作用较弱。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样本高校中允许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活动与机会都较少,只有学生达到某个阶段才开始接触学术论文写作,科研话题互动的次数与机会均有限。

4.2 师生在线互动在学科间差异显著

研究表明,在当前信息化教学应用阶段,不同课程类别的师生互动行为存在明显差异[24]。作为承载不同课程类别的重要单位,不同学科门类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表现如何?为了探讨高校不同学科门类中师生在线互动情况,本研究将学生按学科门类划分为: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及艺术学。不同学科门类师生互动情况见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发现,师生在线互动频率存在显著学科门类差异(F=42.754,P<0.05)。具体体现在:教育学、理学、工学及艺术学的师生互动频率显著高于经济学(P<0.05),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及艺术学的师生互动频率显著高于管理学(P<0.05),所有学科门类中,艺术学的师生互动频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学科(P<0.05)。

相对而言,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师生各个话题的互动频率都较低,尤其是个人方面的话题交流最少,这两个学科中互动频率较差(均值<3)的学生均超过该学科样本总人数的一半。艺术学师生互动频率达到基本良好及以上水平(均值>3)的学生占艺术学样本总数的71.1%。整体来看,在8个学科中,师生在线互动频率排名前3位的是艺术学、工学和教育学,互动频率排在后3位的是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

4.3 师生在线互动在年级间差异显著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线上学习期间,低年级与高年级师生互动频率具有显著差异(见表1)。大三年级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频率最高,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年级(F=10.306,P<0.05),大三年级互动频率均值为2.99,大二和大一年级均值均为2.88。分开来看,关于教学内容的互动中,大三年级互动频率均值为3.04,稍高于理论中值3;关于科研方面和个人其他方面的互动也均呈现出大三年级显著高于低年级的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师生在线互动的各个维度中,大二年级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均值都最低,表明大二年级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较低,成为“师生在线互动”的重要转折点。大二年级度过了对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新生适应阶段,课业负担加大并逐渐进入学习倦怠期,学习的主动性与投入度都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面临全新在线学习方式的挑战,对于师生互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势必会有消极影响。

总体而言,高年级师生就各个方面话题的互动频率均高于低年级。主要原因是高年级学生在接受了两年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基础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多,也开始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因此,与教师交流科研方面话题的频率也较多。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与教师是越来越熟悉的过程,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和尴尬有所消减。同时,大多数学生面临着未来职业规划或升学等个人发展问题,其最佳沟通与交互对象便是教师。因此,高年级师生互动频率会高于低年级。

4.4 科际与年级对师生在线互动有显著交互效应

为了解影响高校师生在线师生互动状况各要素间的交互作用,以师生在线互动为因变量,以学科门类和年级为自变量,进行交互效应分析(见表2)。从表中的主效应可以发现,相较于年级因素,学科类型对师生互动的主效应更为显著(P<0.05),表明学科类型因素对师生在线互动状况会产生较强的影响。从交互效应看,科际和年级对师生互动有显著交互效应(P<0.05),为更加显著展示自变量对师生互动的交互作用,接下来对同一学科不同年级师生在线互动差异进行分析,具体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发现,不同学科和年级的学生对于师生在线互动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即年级因素对于师生互动的效应受到学科类型的影响,学科因素对于师生互动的效应受到年级的影响。从交互作用图(图3)看,除经济学和理学,其他学科的大二、大三年级的课外师生互动频率均高于大一年级;除文学和工学2个学科呈现出大二和大三年级有较显著差异外,其他学科的大二、大三年级未呈现显著差异。

总体来看,当控制学科类型因素,不同年级师生在线互动频率呈现出一定规律,部分学科随着年级升高,互动频率也随之上升,如教育学、文学;部分学科随年级升高,互动频率反而有所下降,如经济学、理学;还有部分学科随年级升高,互动频率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如法学、艺术学、管理学;还有学科随年级升高,互动频率呈现出先下降后增长趋势,如工学。总体来看,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大三年级师生互动频率最低。

5 结论与启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师生互动模式也随之变化,构建在线教学模式下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形势所需。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学习可以促进57.5%的师生互动达到基本良好水平,且以“课程教学互动”为主导,但仍有42.5%的师生互动频率较低,特别是在“科研话题互动”与“个人其他方面互动”发挥的作用较弱;师生在线互动在科际之间与年级之间的差异显著,且科际与年级2因素对师生在线互动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师生在线互动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师生都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在线互动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互动交往已成为社会主流。信息技术素养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25],教师首先要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时空灵活性、实时性、便捷性与学生多沟通,多了解,多互动。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及时将文本资料、视频或音频等多样形式的内容传递给每位学生,还可以同时与多位学生实现一对一交流,时间和空间上更具张力和灵活性,互动形式上也更加多样。此外,教师可通过微博、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来了解学生群体的需求和动态,获取部分学生不愿意互动的内在原因并及时作出改善。学生则可以借助各种如微信、QQ、钉钉、腾讯会议等新媒体工具与教师进行远程互动,将学业近况、日常生活及个人情感等各方面事情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线上交流模式跨越了时空界限,其实也打破了师生不平等的地位界限,教师威慑力在线上平台会极大程度消减,学生在线与教师交流会更加放松。長期线上互动还可以降低学生实际面对教师时的畏惧感与紧张感,进而增加生师互动的积极性与频次。

5.2  师生应注重在线互动与面对面互动相结合,加强关于科研、个人方面的话题互动

在线学习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路径,使师生互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但是也不应完全放弃传统的面对面互动方式。师生实际面对面沟通,可以真正减弱师生距离感,关键是师生在互动中可以通过表情、肢体的变化来感受双方的情绪状态,从而及时调整互动内容和方式。师生除了日常教学互动,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班级团建、竞赛活动。除了就课程教学内容互动外,教师需多邀请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定期进行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来增加互动频次,在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建立与维持良好师生关系。此外,无论是在线还是面对面互动,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学业与生活相结合,关心学生的未来规划、人际关系或情绪情感等个人方面情况,只有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动向与发展,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与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在无形中也增进了师生感情。总之,面对面互动与在线互动各有优势,师生双方要取长补短,通过结合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来提升师生互动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互动的积极性。

5.3 教师应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互动

本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在线互动频率在年级和科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也强调,由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或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行为。同理可知,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兴趣、需要、性格与学习积极性等不同,对于互动活动的参与度也必然存在差异。首先,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不同的互动条件支持,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实施差异性互动。如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应重在提高互动的频率,培养互动习惯,耐心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鼓励学生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教师也要对学生抛出的想法与问题及时反馈,尽可能多地邀请学生进行正式与非正式交流。而高年级师生本身互动频率较高,教师应更加注重的是互动的深度与价值,更多地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情感互动。其次,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互动过程中的表现特点来改善互动关系。针对互动不积极、性格内向的学生,任课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参与度,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不拘一格的反馈评价,在个别辅导、咨询、谈话等过程中多采用肯定性、鼓励性的语句表达,尽力缓解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紧张情绪,建立长期互动交往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一飞,史静寰.生师互动对大学生教育收获和教育满意度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2014(8):71-79.

[2] 潘金林.聚焦生师互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支撑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19-22.

[3] KIM Y K,SAX L J.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differences by student gender,race,social class,and first-generation statu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9(50):437-459.

[4] 李晓文,叶伟剑,章秋红.“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互动行为指数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57-162.

[5] 杨敏,叶志宏,韩艳辉.在线课程师生交互与生生交互的话语分析—以国家开放大学“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9,40(12):34-41.

[6] 玛丽·索普,肖俊洪.在线交互:论坛使用策略的重要性[J].中国远程教育,2014(7):15-23+95.

[7]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127.

[8] 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4-236.

[9] 陈奎熹.教育社会学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155-156.

[10] 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2):11-13.

[11] DOLE D.Do interracial interactions matter?An examination of student-faculty contact and intellectual self-concept[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6,78 (3):249-281.

[12] 张倩,刘清堂,张文霄,等.课堂师生互动视域下教师行为特征分析与策略研究—基于Leary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3):30-37.

[13] 河源,何淑通.基于MOOCs平台的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人际互动指标体系构建探究[J].江苏高教,2017(12):50-52.

[14] ENDO J J,HARPEL R L.The effect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on students' educational outcom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82,16(2):115-138.

[15] PASCARELL E T.Student-faculty informal contact and college outcome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0,50(4):545-595.

[16] 王建峰.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6):75-77.

[17] 叶东连,万昆,曾婷,等.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77-83.

[18] AHMAD C,OSMAN K,HALIM L.The establishment of Physical Aspects of Science Laboratory Environment Inventory (PSLEI)[J].Journal of Turkish Science Education,2014,11(2):123-136.

[19] BORU P J,GRAHAM C R, DAVIES R S.The nature of adolescent learner interaction in a virtual high school setting[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3(2):153-167.

[20] 吳薇,姚蕊.本科生在线课堂师生互动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大学教育科学,2020(4):95-104.

[21] 焦建利,周晓清,陈泽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06-113.

[22] KUH G D,HU S P.The effects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in the 1990s[J].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1,24(3):309-332.

[23]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237.

[24] 李晓文,叶伟剑,章秋红.“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互动行为指数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57-162.

[25] 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J].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3(1):4-7.

Analysis of onlin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of 10 173 samples from 16 universities

FAN Yun-yun,CHEN Fu,SUN Yan-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0,China)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learning and growth.The onlin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elps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nteraction.The survey of 10 173 students in 16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s that:online mode can promote 57.5% of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o reach the basic level of good or above,and is dominated by "teaching topic interaction";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sciplines,and ar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disciplines;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re are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interaction between grades,that is,the interaction frequency of higher grad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wer grades;subjects and grades have not only independent effect on online interaction frequen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but als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onlin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we can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online interaction;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interaction and actual face-to-face interaction to carry out multi-topic interaction;teachers should respect the difference among students and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interac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teacher student interaction;online mode;teacher student relationship

[責任编辑 马晓宁]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大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