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至2020年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研究综述

2021-08-11侯静雯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小学语文

侯静雯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研究综述

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14年至今,国家相继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若干文件,对新时期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系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本文基于小学学段和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内容类型、选择标准和教材编写三个方面,对2010年至2020年以来有关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一、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类型研究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小学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內容的类型研究针对的就是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于春海、杨吴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概括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认为这四点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须要加强的部分。

王立刚从当代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形成需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据此,作者结合传统文化的四种存在形式,将教育内容归纳为阅读传统典籍的能力、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个人行为品质和传统文艺的学习。

以上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了阐述,但学科关联性弱,实践意识不强,缺乏体系规划。任翔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包括中华文化知识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和中华文化养成教育三部分。中华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中华民族精神指天人合一的人本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贵和尚中的价值取向和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中华文化养成教育指家教家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小学低年级应“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写字,诵读优秀蒙学经典”;小学高年级应“熟练书写正楷字,学习汉字的构形知识,诵读古代经典诗文”等。嘲这些观点体现出了对学科、学段和传统文化内容体系的整体关照,具体明确地勾勒出小学语文学科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

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类型研究体现出对“体系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即把教育内容与学科学段相结合,建设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知识教育、精神教育、养成教育的横向分类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纵向的学段分期则体现出教育的层次梯度。这种纵横结合的体系构想,是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类型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研究

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在选择时应遵循一定的标准。许庆如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出丰富性,注重内容深度的基础性、内容编排的序列化和内容编选的灵活性。

王立刚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要依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而定。文字、文献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要符合拥有意境美、感情美、文字美、情节美、形式美的某一种要求,须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与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知识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应满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认识和理解传统社会提供基础或背景支持”等条件;技艺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应没有较大危险、不会带来暴力倾向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过于复杂等。此外,还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如学前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点是喜欢游戏,参与意识、模仿能力和记忆力强,道德意识不明显,所以在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出生活化、趣味化,考虑游戏性、模仿性和参与性,注重规范习惯的养成。

具体明确的选择标准,是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文献对内容选择标准的探讨并不多,总体上呈现出对“内容序列”和儿童心理特征的关注,有跨学科融合的研究趋势。

三、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编写研究

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语文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来源。语文教材应该以怎样的形式编写哪些传统文化内容,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1.理论探讨

(1)选文的数量

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持理性态度,没有绝对追求数量,而是强调选文的内容、质量和编排方式。温立三认为,增加选文数量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方法,但同时也要强化对选文内容的挖掘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一篇选文的最大价值。叶黎明也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经典教育,应该跳出数量之争的樊篱。对于经典教育来说,引导比接受更重要,选什么、怎么选比选多少更重要”,树立文化本位的教学理念,是落实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前提。

(2)内容的选择

早期研究侧重古诗文、古典小说等传统文化选文,近年来的文献开始对语言文字和实践活动有所关注。研究认为,应强化汉字教育和书法教育,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体验活动。此外,汉语语言文字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字音的声韵调、词汇、句法结构和汉字的表意性,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语文教材的编制要“认识并研讨汉语和汉字的文化样态、文化价值”。

(3)内容的编排

研究认为,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应遵循体系规划、分类定篇、渗透引领的原则。

第一,体系规划。教育内容的“碎片化”是文献中多次提到的问题。所谓“碎片化”,是指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选文总数少、分布散、呈现方式凌乱。黄厚江认为,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传统文化内容应呈现为一种塔式分布,各册内容独立为一个部分,且各学段之间要通盘考虑,相互照应,“不能各自为政,自立山头”。龚彩虹也认为,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编写,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多元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目的。张立霞通过对比分析人教版、统编版两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指出要在古诗文篇目选编、已有篇目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与编排、传统文化知识系统化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篇目的比例、内容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常识系统等。任翔在《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化刍论》一文中,描述了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体系化建设的构想。作者以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经典著作为依据,梳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路线,指出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应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系统、传统文化文选系统和传统文化活动系统”,以“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为原则,实现“古诗文学习贯穿始终”“文化原典阅读循序渐进”“‘文、行、信活动相互融合”的编写理念。此外,作者还详细论述了各学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为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系化编写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第二,分类定篇。传统文化有内在的历史线索和内容体系,要借鉴传统语文读本的编写形式和分类设置,把语文教材的内容分类汇编,规定各学段的必学、必背篇目,这样的编排可以增强核心文章“必选必学”的意识,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系统地了解文学、史学和哲学经典,形成整体的文化观”。

第三,渗透引领。研究认为,传统文化内容要分散在语文教材的文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语文学习活动中,在编写时要借鉴传统语文学习方法,重视导言和知识短文,以彰显文化脉络、引导学习兴趣。通过内容渗透和方法引领,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效果。

综上,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选择和编排方式都是语文教材编写时要考虑的问题。要更好地发挥这种理论探讨的实践指导作用,还要结合当下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针对某一版本或某几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总结其在传统文化知识、选文等方面的编写经验,为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1)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这类文献统计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并按主题、体裁等分类归纳,考查教材的价值取向、编排特点和编写理念等。有的文献涉及多套教科书,在归纳中还有比较。如《传统文化视域中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以大陆人教版和台湾翰林版为例》一文,分析了人教版和台湾翰林版两套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与不足,从取长补短的角度提出编写建议;《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一文,对1951年版、1956年版、1963年版、1978年版、1982年版、1987年版、1992年版和2001年版共八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探寻传统文化要素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脉络。

訪谈法。这类文献通过一对一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情况、使用情况以及对内容编选的看法,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具体文献来看,访谈涉及的内容有对传统文化内容价值的认识,对教材选文和编排的看法,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等。访谈法是一种有效的调查方法,但文献中呈现的访谈提纲,问题设计的层次、角度和开放性上还须进一步完善,避免问题过大或封闭性问题过多,比如类似“您认为什么是传统文化”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也不容易讲清楚,“是不是”“会不会”“知不知道”这类问题太多也会限制访谈者对深层信息的获取。

问卷法。许双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中,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使用注释的情况,为教材的注释编写提供了建议和参考;陈妍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现状与实现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现状进行调查等。文献中的问卷为本文的调查设计提供了内容参考,但还须要注意设计的科学性,比如选项的梯度、与论文主题的关联性等。

(2)使用的材料

目前在文献中被分析过的教材有五个版本,分别为统编版、人教版、语文S版、苏教版和冀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其中人教版有八个版本。有的研究选取的是—套教材,如《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的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的现状及思考》;有的研究选取了两套或两套以上教材,如《两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比较研究》《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等。除了这五个版本,其他版本的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的编写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尚未有文献对这些教材进行整理。

(3)研究内容

知识系统。注释是呈现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板块,魏刚在《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一文中,把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注释内容归纳为解释地名、解释词牌名、具体描述、古今异义字词、通假字和古代名物名称等六类,并对每类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和举例分析。成语属于传统文化知识中的语言知识,周士宏、王明月以成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成语的数量、来源、类型和呈现形式等特点,指出了教材在成语编选的次序、频率和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静态呈现与动态呈现配合使用”“注重成语的再次呈现”“重视发挥习作板块的作用”三条编写建议。

选文系统。选文系统是语文教材呈现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也是占比最大的部分,许多文献就教材中传统文化选文的编选情况展开研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有的研究侧重某类选文情况,如俞霞芳对14篇文言文选文的体裁、学习要点、顺序和关联性等进行了分析;有的侧重整体选文情况,如李黄喆琴、张巧文对一年级上下两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选文作了统计,归纳为古典文学、传统民俗、传统艺术三个类别;还有的侧重选文的美育价值,如汪军在《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中的自然美与社会美》一文中,对教材选文呈现的山川之美、风物之美等自然美,以及田园之美、风俗之美、情怀之美等社会美作了分析,诠释了选文的美育功能,关注了文本内容的深层意义。硕博士论文中,吴尚沽对1~6册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数量、占比和内容作了统计分析,王冰雨对统编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选文数量和构成要素等作了统计分析。

图示图例。丁亚萍认为,“插画具有极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能够点燃学生的求知欲,给予学生文化熏陶,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并对统编教材中的插画作了举例分析,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插图,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以上对知识、选文、图示等单方面的研究,也有文献从整体的角度解析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刘楠楠从识字、选文、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及插图五个方面对一年级上册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整理。

总体来看,以上研究为我们认识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和可供参考的研究视角,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材料的局限。除统编版、语文S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外,长春版、北京版等其他版本的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上也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第二,研究内容的局限。这一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选文研究集中于古诗词,忽视了对文言文、古典小说等其他传统文化文体选篇的研究;内容研究集中于选文系统,忽视了知识系统尤其是活动系统。第三,研究深度的局限。对数量、类型等外在特征关注多,忽视了内在的文化价值。

(4)研究结论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这些文献对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编选提出了若干建议,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贴近儿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编选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真实的情景体验为出发点,增强趣味性。如陈先云认为,“小学阶段不出现国学名称为好”,内容编选要思考“如何让儿童能够很好接收、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杨晓丹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小事也能折射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比如“聪明智慧”不仅是表现在国家治理、排兵布阵上,也表现在解决生活难题、预测事件结果等方面。李墨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在进行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教育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小事着手,重视个人的真实体验。

第二,文本改编要有度,保留经典美感。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传统文化内容时,经常会进行白话改编,使其生动形象,易于儿童理解。但是这种改编要适度,不能过于直白,否则不仅加重了道德教化意味,而且也削弱了传统文化本身的美感,影响学习效果。“度”的把握很重要,要让传统经典的语言和内容尽可能地保留下来。

第三,丰富内容取向,关注价值平衡。有文献提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选编,要注意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弱化政治倾向、消除性别偏见、呈现形式多样化等。

第四,讲究编排序列,科学规划设计。教材内容要厘清脉络,“根据学生年龄合理分配传统文化要素比例”,体现出阶段性、系统性和顺序化,优化编排设计,使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要求。

第五,落实语文素养,体现时代特征。语文教材要体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与创新,选文要文质兼美,“不能一味地为了迎合儿童的兴趣,只追求‘以儿童为本位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

第六,規范选编制度,提高教材质量。编者是决定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陈玺认为,教材编写人员自身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熟悉语文教学规律,敢于创新,儿童文学作家、语言学家、国学大师、乡土文化研究者、教育学理论研究者均可加入教材的编写队伍。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研究正逐渐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也有诸多讨论。不难发现,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是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工程的关键一步,小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时期,语文学科尤其是语文教材中传递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文化根基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对目前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第一,对教材使用情况展开深入调查,了解专家学者、教材编者、教研员、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看法,认识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选编上的优势和不足。第二,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总结选编经验。第三,借鉴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传统,梳理语文教育和蒙养教育著作中值得借鉴的观点,这是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源头活水。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在现有基础上,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深入了解教学实践,为建设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而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小学语文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