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恽寿平“没骨画”中的禅境

2021-08-11温思敏

下一代 2021年4期

摘  要: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史上的独创,打破了传统绘画的以线造型,转为以色造型。而其独特的绘画技法,使其所表现的“没骨花”具有独特的韵味。时至今日,虽工笔花鸟画在宋代已达到巅峰,但其独特的思路,独特的表现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探讨其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禅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介绍了什么是禅境,绘画与禅境的关系,并从恽寿平的“以色造型”所表现出的画面效果及情感,进一步探索其禅境,并提醒后人在创作过程中推陈出新,不仅要表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也表现出它的“语言”。使工笔花鸟画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关键词:恽寿平;没骨花 ;禅境

恽南天,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白云外史、云溪渔父、东园外史、瓯香外史等。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卒于1690年。

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上店镇人。其少时随伯父学画,后成为一名抗清义士,此后历经被俘、出家等,后反乡赡养老父,以卖画为生,可谓一生命运坎坷。因此其为人清高,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且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自己却过着清平的生活,后卒于白云渡瓯香馆,终年58岁。与王时敏、王鉴、王挥、王原祁、吴历 合称“清初六家”。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创始人。虽处于明末清初战乱年代,但其在山水画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更是在工笔画鸟画中另辟蹊径创造了没骨画法并著称于清代画坛。因此,大多数人着重研究其没骨花鸟画的艺术风格及其产生背景,鲜有对其没骨花鸟画中隐含的禅境进行研究。虽然有个别资料有所涉及,但并无专门资料对其进行研究。而本文就是针对恽寿平的“没骨花”的设色进行分析来进一步阐述其画中所含禅境之意,为今后研究恽寿平没骨花鸟画提供新的视角,能够从另一方面去了解恽寿平的没骨画,并将这一独特的设色方法流传下去,以便能够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学以致用。

一、恽寿平没骨画在清代的地位

恽寿平最初画山水,由于在山水方面当时的潮流更倾向于擅长摹古的“四王”,且备受当时清政府的推崇与赏识,在当时画坛上影响深远。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影响远不如他的花鸟画。

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对当时包括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没骨画法始于徐熙、徐崇嗣祖孙,是一种将色、墨、笔、水融为一体,并在纸上巧妙作画的一种方式,重在体现画面的意境,与小写意花鸟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恽寿平将没骨画在失传的情况下将其恢复并发展下来,并成为常州画派的创始者。由于名声旺盛,学其着深多,如马元驭、张伟、董瑜、恽青、恽源景、恽冰等。

二、绘画与禅境

(一)绘画

绘画是指利用各种工具材料在二度平面上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利用绘画即可以表现客观存在的物体,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传达某种情感或感悟。

(二)禅境

禅是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境可以是身临其境也可以是环境,佳境。二者合起来便是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政审思虑。拥有一颗平常心回归本真,即为禅境。

(三)绘画与禅境的关系

从绘画与禅境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当中国画家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的描绘物体时就会考虑绘画的内在因素,因为艺术不单单表达的是在二度平面上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赋予其高贵的灵魂。若想画面达到禅境的境界,可以有三层次:江顺贻评《拜石山房词》曰:“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意思是要达到禅境首先是用心灵表现对象,再赋予其生命,进一步提升其所含高尚之格调来达到禅境的境界。

下面就恽寿平的“没骨画”为例看其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达到禅境。

三、“没骨画”的“以色造型”

“没骨画”是恽寿平取自北宋徐崇嗣的“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没骨图”。其中记载的画法是不用以墨线勾勒,直接以色代替墨线,点缀挥写而成。而恽寿平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结合其他画家之画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没骨法”,其特点是以渲染为主,利用水、色、笔之间的关系进行造型,使画面达到一种清秀明丽,负气含灵的境界。我们可以通过恽寿平的几幅画来感受一下:

《九华佳色扇》是恽寿平在1676年所绘,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纸本设色。画面右侧有题跋:“黄鹅紫凤舞霓裳,耐得秋寒斗晓妆。一片绿涛云五色,更凝岩电起扶桑。丙辰九月,戏作九华佳色。园客寿平。”除此之外还有钤印:叔子(朱)、寿平(朱),鉴藏印:虚斋藏扇(朱)、鵝群馆(白)、诚斋审定真迹(朱)、鲁詹鉴藏(朱)。此图中间绘有两朵红色雏菊,边缘花瓣以橘红渲染,中间点染朱红,部分花瓣顶部点染朱红,成为画面的中心,整个花朵虽明艳但不失典雅,以笔墨的层次区分两朵花,使之主次,前后分明,又交相呼应,再加上左下侧清新淡雅的菊花,用水墨渲染的叶子以及题跋的内容,使整个画面不仅明丽幽静、典雅脱俗,还让人感受到花朵隐隐摆动,随风起舞。画面中静即是动,动即是静,动静结合,超旷空灵。

《双凤扇图》是恽寿平在1680年所绘,纸本设色,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左侧有题跋:“双凤。庚申秋八月拟徐家没骨图。南天客恽寿平。不芟苔草种梧桐,五色云生珠露丛。莫道人间无凤鸟,丹山今在百花中。南天又题”。有钤印:“恽、寿平(朱白连珠)、南天小隐(白)”。鉴藏印:“虚斋藏扇(朱)”。此图以两种不同的花比喻双凤,同样是未勾线,用淡胭脂渲染花朵,再以曙红点染红花,以紫色点染紫花。而叶子渲染草绿色,以轻重区分正反叶,以重色稍勾叶脉。整幅画面秀润清淡。

从上述画面中不难看出,恽寿平未沟墨线,只用色、水、笔运用独特的手法不仅将画面中的“花”表现在纸上,而且也使观赏者感受到“花”的灵动、生气。下面就来阐述一下其笔下的禅境。

四、“以色造型”下的禅境

戴醇士曾说:“恽南田以‘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诗句)、品一锋(黄子久)笔,是所谓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画也而几乎禅矣!”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例如《九华佳色扇》中的菊花,左侧两朵置于底部,中间花朵利用枝叶向右生长,较下的一朵向上“抬头”,似乎在交流,而至于左侧的菊花也有隐隐向右生长的趋势宛若好奇的婴儿。此画中再现了客观事物——菊花,又利用色来造型赋予其生命,又用其之间的关系使之变的灵动,可谓“超以象外”,在此,禅境借绘画表达出来。

恽寿平大都直接以色彩造型,花卉直接以水层层渲染,以浓色来表现含苞待放的花蕾,使其看上去更加娇嫩,垂涎欲滴,以淡色来描绘绽放盛开的花朵,给人以飘飘然,芳香飘逸的感受。再有鲜嫩的新叶和枯残的老叶,使花卉的前后关系与远近层次等等在笔恽寿平下一一呈现。在《南田画跋》中,其云:“前人用色有沉厚者,有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大抵浓丽过之,则风神不爽气韵索然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为郁滞傅染,愈新光晕愈古乃为极致如此。”可谓不少,这些都是他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典言论总体上讲他是以色彩代替笔墨并将色彩的基调定为淡雅,这种表现方法给不仅在“没骨”花鸟画实现了新生,同时也超越了绘画长期以来忠于现实再现现实的束缚,不仅表现出了画家心中的主观感受,同时也给人别具一新的视觉享受,让人仿佛感受到朦胧的花鸟画世界的意境,这些都得益于他的没骨花在用色方面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表现了花鸟的清新淡雅、沉稳宁静、空灵唯美的境界,将花鸟画表现出来的意境得到升华。

五、恽寿平没骨画对后世的影响

由于恽寿平的没骨画在当是影响较大,临摹学习者甚多,但也出现盲目学习的画着,徒有其行而未有其意。恽南田本人也说:“近日写生家多宗余没骨花图,一变浓丽习俗,以供时目,然传模既久,将为滥觞。余故亟构宋人淡雅一种,欲使脂粉华靡之气复还本色。”(画跋)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将这一弊端得到解决,尤其是到常州画派的后期更甚。虽有弊端但其对后世的影响任不能忽略,如近代大师任伯年、吴昌硕等,这种画风直到今天还被有些画家所推崇学习。为我们在绘画中表现画面的另一种意境提供了新的方向,并且是绘画的最终归宿归结于绘画“本真”,及禅境。

六、结语

综上所诉,绘画的发展离不开画面意境的表现,而绘画的归宿在于禅境,绘画的发展必须有其独特的生命力。正是如此,才使得这门宝贵的,独特的技艺得以流传至今。本文介绍的是从恽寿平“没骨花”的“以色造型”来探索其蕴含的禅境,但由于其作品较多不能一一阐述,对此深表遗憾。但其创造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许多人运用,如苏百钧、何家英等。显然恽寿平创造的没骨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沈括. 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毛建波校注.南田画跋[M].上海: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01).

[4]杜鹃.论恽寿平的生平及花鳥画艺术风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5]蔡星仪.恽寿平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6]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修订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温思敏(1992年出生),女,山西省晋中市,硕士研究生,美术学国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