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育德的内涵、问题与策略探究

2021-08-10瞿雯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3期
关键词:策略探究

瞿雯

[摘要] 课堂育德是教师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关键场所和平台,它是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价值,将设计融入课堂教学中,让立德树人在课堂落地生根的教育活动。但目前课堂育德还存在教师育德意识淡薄、育德观念偏差以及育德方式固化等问题。本文从课堂育德的核心要义、课堂育德的现实问题和课堂育德的策略探究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 课堂育德;内涵要义;问题反思;策略探究

教育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平台,课堂应当成为教师立德树人、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阵地。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坚持德育为先”“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只有班会课才是育德的阵地,课堂主要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将学科教学和德育割裂开来,课堂便失去了育德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学;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手段的教育。”深入剖析课堂育德的核心要义和现实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真正依托课堂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立德树人在课堂落地生根,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堂育德的核心要义

顾名思义,“课堂育德”即育德主体——教师在课堂这一个教育场所中、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以道德教育为目的的育德活动。“育德”既代表活动,也代表活动目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学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堂育德应当做到“三个结合”。首先,学科教学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倡导课堂育德体现的是一种完整育人的教学理念,追求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实施“学科教学+精心育人”的教学形态。德育融入各学科当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提升课堂教学全面育人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第二,学习知识与锤炼品格相结合。教师在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品德、习惯、认知、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全面提升品德素养。第三,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价值的新定位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育人,其核心是育德。教师是实施课堂德育的主体,其师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校的育德能力。同时,课堂育德的对象是学生,所有的育德活动都是为了增强其品德修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课堂育德坚持学生的立场,要从完整人的视角出发,从而真正在悄无声息中浸润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

二、课堂育德的现实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中要求,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标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凝练在学科核心素养当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渗透德育,与之前相比情况大有改观。但笔者在观察和调研中发现,课堂德育依然处在“常常被忽视,往往靠自觉”的窘境当中。课堂育德存在不少现实问题。

1.课堂育德意识薄弱

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巨大的学业压力之下,不少教师认为德育工作与他们无关,班主任才是德育教育的專职工作者。一节课时间里,一些教师认为能够按照备课的既定教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德育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笔者在和一些高中老师访谈时发现,不少老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时,都提及了德育方面的目标,但真正上课时却经常遗忘,只有在公开课时才会有相应的课堂生成。访谈中只有大约20%的语文老师会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涉及价值观的渗透。还有的老师说:“他们都已经是高中生了,该懂的道理也都懂。我宁可多花点时间让他们背单词、读课文,多考几分。”

2.课堂育德观念偏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中阐明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以英语学科为例,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而数学学科的学科素养则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不同学科特质不同,其中蕴含的育德目标也不同。不能准确地依据本学科特点开展育德活动,对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错误,会导致教师育德观念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做好了德育预设,课堂生成也不会尽如人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成为空话、套话。

3.课堂育德方式固化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到行动上”的“三进一落实”教育实践活动,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德育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而言,教师制定的育德目标几乎都是“认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阶段性。同时,一些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为了尽快达成目标,通常以说教为主,脱离现实情境,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师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最终难以达成育德目标。

三、课堂育德的策略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所以,面对上述现实问题,我们要从“人”的发展出发,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整体育德水平。

1.从修养师德出发,积淀育德定力

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只有教师本人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这也对教师个人品质和修养提出了要求。

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积淀育德定力是首要任务。育德定力是班主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秉持初心、坚强意志、执着信念、担当使命的持久职业操守。坚持把培育学生的高尚品质和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视为课堂育德的本质、灵魂和核心价值追求。以自己对学生尽心尽责的人生态度,每时每刻都体现出育德的内涵和深度,通过培育德性的方式持续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而不为眼前的短期功利所诱惑。

2.从学科特质出发,凸显育德核心

不同学科因为学科特质和学科素养的不同,其育德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厘清各学科不同的德育功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语文、历史、地理等课堂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堂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道德与法治》的思政課教师更要具备专业的育德定力,将课程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利用时政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掘育德元素,力求把学科直接育德与间接育德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为真理而求索、为悟道而修行,专心致志于教书育人,做育德的最好自己。

3.从文化传承出发,丰富育德内容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课也可以成为教师育德的重要平台。我校国学社与江苏某基金会合作,邀请包括部分高校的教授、博士等国学方面的专家、教师来参与社团活动课。以国学课程为载体,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结合,培养中国式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以及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下表是我校某国学社活动的课程安排。

每一次的社团活动,同学们都充满了期待,他们感慨能够在如此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与先贤进行精神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获益匪浅。学生们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了先贤的智慧和力量,收获了一生受用的思想财富。

总之,在课堂这一教学场所中,无论哪门学科的老师都应意识到德育不能与学科割裂开,更不是教学的附加任务,它是学科中蕴含的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部分。只有注重课堂育德的有机融合,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4卷[M].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策略探究
医院财务电算化与财务内部控制策略探究
浅析小学体育课堂足球教学策略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